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新教育(吉林)》2006,(4):63-63
2006年9月19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李桂强的文章。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特”不起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段时间,常在媒体上看到“规上”(见《嘉兴日报》2010.11.17.头条新闻)“经开”(也是《嘉兴日报》的报道)和“未管所”(见《浙江日报》2011.12.15.19版头条新闻)这样的简称名词,感到很是别扭。这‘规上”是什么?这‘经开”又在哪里?只看报纸的大标题“规上工业总产值首破4000亿”,你会怎样猜的呢?我相信...  相似文献   

3.
我们先来看几个摘自媒体的语句:(1)安徽聘17名教育“独立督查员”督查绩效工资(《中国教育报》2009—03—30)  相似文献   

4.
拙文《历史教学应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4期上发表后,引起一些同行的兴趣。有的老师评价说,文章颇有新意,富有启发;有的年轻朋友还通过各种渠道询问,这篇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主要观点是怎样形成的?现将该文写作前前后后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旨在与同行交流,也权作对年青朋友所提问题的一个答复。  相似文献   

5.
何凯 《宁夏教育》2013,(9):48-48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传统的单纯接受式、封闭、枯燥的学习氛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构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而课堂要想活起来,学生必须动起来,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发展。如何活跃课堂气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校招生》2007,(2):69-69
欢迎大家在茶余饭后多多捧场,“有文的捧个文场,没文的捧个看场”。本期开始,由我大眼MM担当掌柜的。“饿”“滴”小小愿望就在于:[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读2012年5月1日《中国教育报》第4版“文化·文慧园”专刊,其中有篇题为《那棵歪脖儿古槐》的散文,是讲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煤山上歪脖儿古槐史实的,有些味道儿。但文中出现了“凭心而论”一词,颇为扎眼,阅读兴致顿减,文章的味道儿也减了好多。  相似文献   

8.
校园媒体如何进行融合发展,不仅关系到高校媒体的长远发展,也与高校思想政治引导与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息息相关。目前已有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具体的经验研究。从高校传统媒体的现实困境出发,以《浙江大学报》的具体实践为例,文章提出在新形势下高校校园媒体融合的发展路径:找准定位,放大特长,做大做强深度报道、调查报道和专题报道;缩小差距,在文本方式、排版方式、传播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互融发展,与新媒体互动,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9.
题目中的两个判断见于太史公《报任安书》。“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两个判断,一引据《礼记》称“刑不上大夫”——《教参》的解释是。“对大夫不能用刑”;一针对事实.称“施刑于大夫”——《教参》的解释是。“对大夫施刑”。一曰“不能用刑”,一曰“施用刑罚”,两种说法.似乎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0.
刘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8):107-110,128
就《左传》中的记载来看,"烝""报"现象既不是一种淫乱性质的行为,也不是一种当时社会普遍实行的合法的婚姻制度,也不是转房婚的遗迹,也不是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而是一种事实婚姻的现象,而非一种成型的婚姻制度。其出现的原因很多,人们对此的态度也不同,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也不是旗帜鲜明的反对。这反映了东周时期"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政治统治极为不稳的社会大背景。  相似文献   

11.
张玲 《湖南教育》2005,(24):41-41
我一直不喜欢课堂上气氛沉闷,因此在课堂上总是想尽办法让学生开口。在教学中,我运用过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朗读法、复述法、自学辅导法、四步教学法等,可是到了需要学生发表创造性意见的时候,课堂又变得死气沉沉。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语文基础太差!”在中学里常听到各科老师这样说。这句话反映了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说明语文基础差是中学生学不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原因之一。但语文学得好的学生其他课就一定学得好吗?以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看,那也不一定。有许多学生语文学得不错,数理化课的成绩却并不怎么好,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怎么强,就是那些平时数理化课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分析表述数理化概念时,也往往表达得不够通顺严密,好象语文知识在数理化课中不灵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潘丽萍 《辽宁教育》2013,(11):87-87
一、教师要把课备“活” 一堂课能否“活”起来,备好课是关键。教师要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围绕学生怎样能在课堂上“活”起来而设计每一课的教学思路。比如在学习《中彩那天》,我采用让学生辩论的方式;学习《七色花》和《神笔马良》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和《赵州桥》时,采用让学生当小导游的方式;学习《爱迪生》时,采用的是演讲的方式;学习《纸奶奶的生日》时,采用的是解说的方式;学习《和太阳比赛早起》时,主要采取朗读比赛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读到黄耀红先生的《高考作文"精致化"的背后是什么》(载《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25日,下文简称《背后》),感触良多。我很自然地想起了自己从《语文学习》(2005  相似文献   

15.
据《澳大利亚人报》2006年2月25日报道:教师们反对使用新的报告卡,对此官员宣称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谭汝为 《现代语文》2006,(2):112-112
“足下”是古代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称燕惠王为“足下”.这是下称上。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称任少卿为“足下”.这是朋友相称。现代汉语“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一句,有注解称",楚,荆木"。为何有此解释呢?许慎《说文解字》曰:"楚,丛木,亦名荆也,从林,疋声。"《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天地》2013,(12):8-8
《中学生天地》(以下简称《中天》):这次你的明信片作品《背影》在锐角网上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可。说说当初的构思吧?  相似文献   

19.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乌鲁木齐。每当夜幕降临,乌鲁木齐就亮起来了。整个城市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站在红山的山顶上俯看全城,灯光闪烁,像无数颗星星来到了人间,这一颗、那一簇,跳动着、奔跑着。  相似文献   

20.
鲁小西 《特区教育》2010,(11):24-25
马小米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在小朋友里面要说谁最能耐,非他莫属。他不仅学习好,而且非常懂事。但有一点对马小米来说是个大大的困扰,他总爱做些稀奇古怪的梦,有时候分不清到底是梦还是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