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王晓燕 《语文学习》2011,(10):25-27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1年。61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2.
于漪老师的基础教育工作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都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潮流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我们期待“于漪与文化视野”这一话题下的系列探讨文章能在这一方面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金中 《语文学习》2011,(9):14-17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1年。61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黄荣华 《语文学习》2010,(7):105-107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0年。60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我们期待“于漪与文化视野”这一话题下的系列探讨文章.能在这一方面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学校提出"和文化"办学理念,经过校情诊断和建构,形成精神文化体系,为生命立"魂";为呈现学校物态文化,经过动线调查研究和规划实施,为生命立"场";为实现师生价值追求,搭建师生发展平台,为生命搭"台"。在办学主张的引领下,厦外附小致力于生命关照教育,让每一个生命因教育而美好。  相似文献   

6.
张倩倩 《考试周刊》2011,(61):37-3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美国民主党和西欧左翼政党为解决全球化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方面提出了一些价值主张,这些主张在修正民主社会主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上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以来,人们对于语文教育的研究及其中伴随的各种论争、责难不仅从来没有中断过,而且在新时期改革的大背景中,“百家争鸣”的气象越发繁荣,一方面,我们为这种学术繁荣而振奋,但同时我们也认为,越发繁荣的学术氛同,则更加需要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虚假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为了推动中国的教育研究走向世界,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我们不仅需要以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之态广纳世界各国优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而且还需要念念不忘中国教育之文化根基与人文精神,特别是要做到立足教育研究的中国立场,以深度的文化自觉促进中国意识的觉醒,彰显教育研究的中国传统。"心本体"的教育主张是中国教育学的文化魅力之所在,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体现。首先,涵养"仁心"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中心目标,通过"情"的内在唤醒,"思"的甄别引领,"行"的沉潜往复得以培育;其次,求其"放心"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注重个体的心灵转向与品性浸润,强调教育是一段个体体验内在幸福的真实历程,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修行";再次,磨练"事功"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特色方法,通过儒家"忧世"主张的磨练,唤醒个体兼济天下的志向,通过良知本体在真实生活中的"自我坎陷",来磨砺心志,塑造真善美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人文"一词源于《易经·贲卦》中译释贲卦卦辞的一则彖辞:"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人道、人事,而"天文"指自然法则和自然秩序)。现代人  相似文献   

10.
于建福 《德育信息》2002,(10):28-30,23
传统“中和”哲学,关注人与自然、人自身、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怀国家、人类的命运,归根到底是讲究仁爱,重视伦常,强调秩序,提倡改良,追求安定与和谐,凸现出自身重要的文化价值。冷战结束后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在结束了长达十年内乱的中国,奔“小康”,求“大同”,迈向现代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当今时代最需要的是和平的国际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睦的人际关系,团结一致的集体力量,正确的人与自然观,以求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现时代所需要的是从对立中求统一的精神,而不是一味强调对立或突出斗争。  相似文献   

11.
陈赣 《语文学习》2010,(9):22-24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0年。60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我们期待“于漪与文化视野”这一话题下的系列探讨文章.能在这一方面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公益创业是公益事业运行机制转变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随着政府角色的转变、非营利组织的转型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公益创业在全球大量出现.在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背景下,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动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拓展大学生的创业就业领域和培养公益事业的后备力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众媒介文化传播的日益广泛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于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伦理自觉正在成为学校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与议题。在当前的媒介技术与文化传播过程中,媒介技术理性的持续"至上",媒介传播自由与公正的失衡以及媒介学习主体理性、情感与信仰的分化,都给媒介素养教育造成了伦理困境。该研究在深刻理解媒介素养教育伦理自觉内涵的基础上,试图打破媒介伦理困境,重新建构媒介伦理的内涵与价值,并指出要真正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伦理自觉,需要复归媒介的价值理性与伦理精神,重塑媒介主体的自由与责任"规范",凝聚教师的媒介素养与道德引领。  相似文献   

14.
作为清代文化史上存续持久、人数众多且影响颇大的著名文教群体的桐城派,因以古文名世而历来被视为文学流派;其实桐城派学者多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与主张,与教育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桐城三祖"为代表的早期桐城派学者在清代科举、书院等文教领域开展了积极的教育活动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考察他们的教育主张与实践,不仅有助于丰富对清代教育的全面认识,也有助于从源头上理清近代以来晚期桐城派在传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种种表现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魏锋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14-116,124
西部学生的“小餐桌”问题,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忘却我国教育事业的区域差异、追逐体面优质的高水平学校教育、背离了教育事业的公益本性的集中表现。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尊重区域差异,关爱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生命和心灵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民生、公益的特殊诉求。  相似文献   

16.
"和合"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取向.从"和合"文化的主要内容看,其旨在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及个体身与心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统一.这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和合"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它对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改善人们的行为模式、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日傍晚步行回家,看到两个孩子将绳索系起来套在树权上荡秋千.这是两个大约六七岁的孩子.他们一个坐在"秋千"上笑得前仰后合,一个在后面用力地推.随着"秋千"阵阵剧烈的摆动,这棵行道树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整个树冠也随之摇晃起来--这是一棵刚栽上不久的小树.一边是天真浪漫的孩子,他们也许在为自己的创意而欢腾雀跃:一边是苦不堪言的小树,若不及时施救,很可能会为这两个孩子一时的快乐付出生命的代价.无疑,我得制止这样的玩耍.  相似文献   

18.
吴亚娟 《江苏教育》2013,(12):37-39
学校文化规划的编制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自我描绘"的学校文化规划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校文化规划对于学校发展的价值,需要在具体的"规划"实践中实现。即"学校文化规划"不仅仅是最后的一个文本,更是一种实践活动、动态的过程,它是促进学校自身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的必要前提,是学校对自身未来的自我设计,是学校未来发展的蓝图,是学校自主发展的推进器,它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9.
听了施老师的这节课,我感到十分诧异。她走了一条很"另类"的教学道路。这个另类,不只是因为她选择"通性通法"的独特价值判断,并引出一大串令人深思的问题。从更大的教育视野来看,我以为,这个选择里,还  相似文献   

20.
探明国学之"国"的意涵是合理定位当下国学教育的关键。国学近百年来的起起伏伏始终伴随中国由封建朝廷迈向民族-国家的政治及文化转型,所以对国学之"国"意义阐释不能外在于民族国家的话语体系。民族国家包含"民族建制"与"国家建制"的双重任务,这要求国学教育既要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增强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又要担负起培养师生文化自觉的重任,使其能够理性地处理封建等级伦理与公民社会价值间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教育不等同于单纯的传统文化教育,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我们呈现自身文化的发展脉络,更应强调以其特有的比较视野触动人们的文化反思与批判,使其学会理性地评判过去、把握未来,在基础教育学段,国学教育尚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国学知识自身的结构性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还远未理清。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不妨先着力挖掘国学在价值视角与思考方式上可以提供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价值教育中的作为。基于这样的价值定位,中小学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学知识,还包括系统、科学的价值教育理念与方法。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我们一要在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中加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不仅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活在当下的传统,还要启发他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传统价值要求;二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以研究过程来丰富价值体验、丰富价值思考;三要综合运用种种价值教育策略,兼顾"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避免价值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这两个极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