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文春 《今日教育》2007,(3S):42-42
一节数学课的开课非常特别:“请大家先读一读这几个词语:同时、相向、相遇、相距。”(生读)“读懂了吗?”“懂了”“请上台为大家演示一下……”我不由得心生疑虑:该老师花了好几分钟来了个语文式的“咬文嚼字”.有必要吗?可是接下来.我的猜疑随着课堂的精彩生成而烟消云散:数学也需“咬文嚼字”!后来,我也实践着在数学课堂上“咬文嚼字”.效果还真不错!  相似文献   

2.
记得,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2008年《福建教育》第9期中提到: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就是“语文味”。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王崧舟老师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同时也引起我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深刻剖析,让我开始对如何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富有浓浓的语文味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
严秀娣 《考试周刊》2010,(55):51-51
现在的语文教学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意见认为.语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紧扣文本,从字词语句着手,挖掘文本的语言含义,要求去品位赏析语句,强调咬文嚼字,注重知识的传授:另一种意见认为。  相似文献   

4.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就像一位严肃认真的语文老师一样,及时纠正、指出社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文错误。与往年一样,该刊在2014年元旦前夕评出的“2013年十大语文差错”再次引发关注与热议,给各行各业上了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提醒大家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要谨慎认真,尤其是被指出错误后要虚心改正,避免再次出错,杜绝以讹传讹,共同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正如《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指出的那样:“我们每年指出十个错误,就像蚂蚁搬家一样,希望大家能够对生活里的语文错误引起关注,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相似文献   

5.
《语文月刊》2012年第7期第45页的“咬文嚼字”刊登了屈光耀老师的《深圳福田不能称“首善之区”》。文中提及“一定要高水平地把北京建成首善之区”,认为该说法不准确,理由是“北京已然是‘首善之区’即首都了”。窃以为,屈老师的解释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   

6.
上中学时,我是一个很纠结的学生,因为我与许多老师的关系特别僵。语文老师讨厌我。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看小说。有一次语文老师发现了我看小说,就批评我,还要收走我的小说。我硬扯着小说不松手,说:“小说也是语文,看小说也算是学语文。”语文老师收不成我的小说,又遭我抢白,便极为生气,  相似文献   

7.
赵永成 《语文知识》2003,(12):20-20
先看一段文字:“那个时期,天天要批阅学生的语文作业,修改病句,纠正错别字,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喜欢‘咬文嚼字’的习惯。”(《咬文嚼字》2003年第4期28页)这段文字中的成语“长此以往”用得不妥,宜改为“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其中《呐喊》和《彷徨》收录了25篇。在这25篇小说中。有“我”的12篇。这些“我”构成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认真解读这些“我”.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旨、明确鲁迅小说的特点、把握深层的意蕴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综观这些“我”.其作用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镜头”栏目发表了马艳林老师的《“我”眼中的孔乙己》一文.如果单纯从课堂教学设计层面看这一教学片段,确实如马老师所说,她“选择了一个比较巧妙的小的切入口”,抓住作品中的“我”引导学生研习文本,不枝不蔓,重点突出,且操作性较强,教学的即时效果也很好.但如果从现代小说叙事学理论层面来观察,马老师和她的学生对文本所进行的解读,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错误.笔者为此广泛收集有关《孔乙己》的教学设计,惊讶地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对文本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如小说中的叙述者以及第一人称“我”的阅读意义与价值尚存在着很多误读的现象,实有匡正的必要.笔者试图运用现代叙事学理论从两个方面对其加以阐释,以此求教于方家,并与马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0.
近日,读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仙台)课堂实录》,感觉于老师指导学生到“字里行间”揣摩文意、用心与文本对话的做法,上出了“语文味”,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11.
曾读到谢道权老师撰写的《看多元解读“打靶说”》(《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06/5)一文,谢老师认为文本价值取向包含四点内涵:1.作者的思想性,此点居首要地位:2.恒定的人文性;3.历史的规定性:4.时代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12.
大多语文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潜心研读一篇课文.会发现太多的教学内容.可构想到太多的教学方式,于是乎。满怀激情地将它们在课堂上“全盘托出”,但结果却令人沮丧;虽然看上去课堂气氛如节日般“热闹非凡”,学习内容如商品般“琳琅满目”.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收获甚微。不由想起课文《剪枝的学问》,“减少”有时是为了“增加”。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每堂课的学习内容不苛求丰盈,学习方式不苛求缤纷,学会取舍,追求“一课一得”的简单语文、扎实语文,  相似文献   

13.
王君 《广西教育》2012,(36):25-27,31
在教学中,笔者常常这样纠结:作为一个还算有教学追求的老师,当我把对文本的思想内容的解读当做教学的主要任务,把课堂的深刻或者深度当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文本中“如何传达信息”的信息。因为语言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成为了弱势,于是导致学生的语言变得越来越贫弱,甚至越来越干瘪和八股,学生对语言的温度、色彩、节奏、韵律麻木甚至毫无感觉。于是笔者经常反思:告诉学生文本表达了什么固然重要,但作为语文老师,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表达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表达。除了关注文本承载的隐含的意义,更有价值的乃是开启学生的言语智慧:以语言的咬文嚼字为手段,让学生在文本探究中磨砺和形成语言敏感。语言的训练应该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其实是不能分开的。或者说,没有经过“工具”性而直接进入“人文”的学习不是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笔者还曾经和老师们探讨过这样的问题:学生语文考试的阅读分数来自于什么地方?除了集中的阅读习题训练,我以为,最底层的能力和根本的训练还是来自于高质量的课堂对话。有效高效的课堂对话其实就是有效高效的阅读训练,而且是无形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2004年7月,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荣生教授的《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学内容建设的热议。有些老师认为:一篇文章一旦选人语文教材,教学内容便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即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应该是相对确定的。也有些老师认为: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文本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学内容不是唯一性的。教师所开发的教学内容只要指向课程目标,就应该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语言学家王力同志就指出:“‘咬文嚼字’,原是用于贬义的,但是我想把它用于褒义,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咬文嚼字,要一字不苟地讲给学生听。为什么学生会写错别字,会念错别字,会用词不当呢?主要是由于不肯咬文嚼字,而老师们也很少引导他们去咬文嚼字……”(原载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四日《文汇报》)怎样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归纳了以下几点。(一)讲清词素,建字推敲。我曾问一个学生:“‘优异’怎样解释?”他回答说:“很优良,非常优良。”我又问:“‘奇异’怎样解释?”他回答说:“很奇怪,非常奇  相似文献   

16.
《文学教育(上)》2010,(3):157-157
《咬文嚼字》杂志社今年刊物第一期把“众矢之的”对准了毕飞宇,并公开了对毕飞宇作品的“咬嚼”报告。毕飞宇的小说《楚水》里,有个叫冯节中的。开了家妓院。他说:“妓有九级,由下到上分成私窠、碱水妹、大姐、小娘、官人、二三、幺二、长三、书寓九样等级。”其中的“碱水妹”应当作“咸水妹”才对。小说《受伤的猫头鹰》中说“猫头鹰是白昼与黑夜的双栖动物”,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王崧舟老师主张用“语文意识”来统摄文本的细读。语文意识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用朱自清的话说,就是“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现就以王老师的《慈母情深》为例,谈谈如何渗透语文意识,在重点词句上多走几个来回,多搞几次“摩擦”,品出一些语言文字的真“味”。  相似文献   

18.
张晓平 《黑河教育》2012,(11):26-26
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有这样的记载:“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接触、品味、揣摩、感悟文章中的语青,也就是让学生“咬文嚼字”学语文。  相似文献   

19.
读罢《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1期刘建平老师的《“万顷”之湖怎有“静影沉璧”》一文后(以下简称“刘文”),对文章观点归纳有三:1.“因受风力、水流、船只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即使在无风的时候,湖面上也总是碧波荡漾”,“洞庭湖的湖面上永远也照不出一个完整的月亮”。  相似文献   

20.
《太平花》是张恨水第一部加入抗战内容的长篇国难小说,从1931年初刊,1933年初版,至1946年定本,其版本和文本,一直处于增删重版的异动状态。本文以《太平花》为个案,通过考证史料、爬梳版本与缕析文本,探讨张恨水小说异动问题,揭示作品背后的异动逻辑,并试图说明:《太平花》的“不太平”打破了小说文本相对封闭的固化状态,与个人、社会和时代(历史现场)的“不太平”保持着互动和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