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中 《语文学习》2011,(9):14-17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1年。61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黄荣华 《语文学习》2010,(7):105-107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0年。60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我们期待“于漪与文化视野”这一话题下的系列探讨文章.能在这一方面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王晓燕 《语文学习》2011,(10):25-27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1年。61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4.
陈赣 《语文学习》2010,(9):22-24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0年。60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我们期待“于漪与文化视野”这一话题下的系列探讨文章.能在这一方面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1年。61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潮流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我们期待“于漪与文化视野”这一话题下的系列探讨文章能在这一方面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本专栏从“文化眼光”、“文化自觉”、“文化传承”、“文化建设”、“文化关怀”、“文化积淀”等六个方面展开系列探讨,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6.
陈维贤 《学语文》2006,(6):23-24
一、中学语文教学呼唤考试改革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教学改革正逐步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战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已经颁布,它与义务教育相衔接,大大加快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但目前新课标的实施还存在不少问题。甚至还有一定的阻力,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方法的变革难度较大。这与教师的思想观念、对新课标的认识、多年养成的教学习惯、适应能力等有极大的关系.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当前语文考试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即考试改革没能跟上。当前语文测试在能力考核、题型题量、内容及答案设计、作用发挥等存在的问题有目共睹,许多语文教师也都撰文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甚至挞伐。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阻碍教师课堂教学改革、造成语文教学的少、慢、差、废的关键症结之一是考试评价体系缺少科学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在理念上一直强调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知识和发展。但事实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直把持着课堂,忽略了学生的有情感、有需求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应遵循“主体参与”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几乎是各科教师所公认的。然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在祖国五千多年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泳.却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好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理解就是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早已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创设具有民族文化精神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以探索精神学习语文知识的强烈意识,以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提高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文化意识是语文教学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因素,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课堂内外机会鼓励学生,共同营造具有民族奋斗精神和自强不息的良好学习环境,全体师生共同面对各种教学难题,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要突围解困,先得激活语文课堂,用精当的评析使学生真正能够从中获益。课堂教学言说绝不等同于教师“口吐莲花”买弄文才(——学中文的擅长遣词造句引经据典。连工作总结都一唱三叹),要抓住听众。讲什么、怎么讲,灵活随机,无程式可循。但“换位思考”是其基本宗旨。笔者仅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意识”的概念及“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于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对问题的感受能力。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新大纲的颁布实行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要求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树立新的观念.学生文化意识的增强,有利于语文真正实现传承、发展、创新民族文化的功能,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在注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应积极探求新的方法和途径,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大多是用以欣赏和感召人的 ,新版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更是如此 ,既有其典范性 ,也有其独特性。作者在文中或喜或悲 ,或舒缓或激昂 ,或赞美或义愤的思想感情 ,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深刻领会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激情教育。现代汉语小词典中说“激情 ,是指强烈的 ,具有爆发性的情感。如狂喜、暴怒等”。虽然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 ,还不至于使人的感情上升到狂喜、暴怒的程度 ,但是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我们师生共同的情感投入 ,将会使讲者无神 ,听者朦胧。如何在一堂语文课上利用短短的 4 5分钟充分调动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李乙未 《现代教学》2007,(12):47-48
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面对数学课程,我们数学教师应如何改变自身的课堂教学,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真切地展现开来,让学生主动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下四个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现在谈文化是一个非常时髦的话题,其实这也是“文化”本身造成的。而我自己断定,我不是一个追求时髦的人,那么,我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为此,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应具备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8.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启动器,是创新精神的摇篮。无论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都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尤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一直是遭受社会议论最多的话题。2005年以来,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先生在《人民教育》发表《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使批评波  相似文献   

20.
“文化润疆”政策的提出,给新疆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宏观上做出导向,但仅仅国家和政府层面做出努力是不够的,上行则需要下效,上令还需要下达,地方层面也要有所动作。那地方层面如何更好地践行“文化润疆”政策呢?自然要遵循全方位,深层次的原则,即工、商、农、教等各领域都应践行这一政策,而作为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领域则更应做出表率。值得褒奖的是,“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的中学语文教学作出了积极配合,主动审视原来的教学模式,寻找以前的弊病,力求探索出新疆未来语文教学的新路子,响应国家政策,让教育先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