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燕大新闻学系毕业生为获得学士学位,撰写毕业论文.其中,殷增芳《中国广播无线电事业》、赵泽隆《广播》、王存鎏《广播事业研究》、庚赓《广播电台的编辑工作》等四篇毕业论文是关于广播研究的学术论文.他们针对中国广播发展的“新问题”,运用研究“新材料”,对广播进行深入研究,撰写毕业论文.它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体现出学术的敏锐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它们既是燕大新闻学系广播研究的学术成果,也是燕大新闻教育的教育成绩,丰富了民国至建国前后广播学术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臧铯 《新闻实践》2006,(9):63-63
美国新闻学院的教育模式和中国基本相近,但也存在一些差异。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有的设立本科,有的不设本科,只设研究生院,后者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生院为代表,笔者在该校进修期间,对美国大学的新闻教育方式,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3.
2009年10月1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承办的"全国新闻传播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教授在会上致辞,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教授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主题研讨.  相似文献   

4.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其创建者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确立的"学习新闻最好的方式是动手实践", "新闻工作是一个世界化职业"的教育理念,以及贯彻其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密苏里方法",百年来在世界新闻教育界享有盛誉.对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影响深远.当下,其搭建多层面多样化实践平台,坚持全球化教育视野,建设理论与实践互为支撑的师资队伍,从细微处入手促使学生确立诚信意识遵守诚信原则的做法,值得国内新闻教育界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蔡雯  周欣枫 《现代传播》2006,(2):123-125
密苏里新闻学院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在美国新闻教育界规模最大的师资队伍、以真正的新闻媒体营造出来的教学实验条件,以及国际化的教学项目和与美国新闻媒介的广泛联系和合作.作者通过实地调研,对该学院称作"密苏里方法"的办学思想和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8,(8):68-77
我国新闻史学界有一种共识,中国的新闻教育是从美国横向移植过来的。这其中,"密苏里帮"之中国成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他们是美国新闻教育移植到我国的实际操盘手。本文通过考察汪英宾、黄宪昭、梁士纯和马星野的教学实践和新闻实践,发现这种移植是有限的,他们只是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具体的、也是最容易模仿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引入中国,但美国式的新闻理念、新闻专业主义并未随着"密苏里模式"一同进入中国的新闻教育场域。  相似文献   

7.
新闻实践呼唤新闻伦理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1892年普利策提出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捐款200万美元,资助其创办一所新闻学院.由于担心普利策的<世界报>的自由倾向会损害大学的声誉,哥伦比亚大学谢绝了普利策的捐款.  相似文献   

8.
正在数字化带来的惊涛拍岸下,全球的传统媒体均经受着最剧烈的冲击。这个冲击来自于不可逆转的媒介融合趋势。"数字化彻底冲破了传统媒介一向自守的介质壁垒,一种媒体大融合的趋势正在呈现;它极大地改写了现有传媒市场的版图和游戏规则,旧有的运作架构和赢利模式日渐式微,催生了与这一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兴产业模式。"(喻国明,2006)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本科教育层面注重  相似文献   

9.
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是当下的中国新闻教育界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本文对该现象进行了情况概述,认为它不仅是一股新热潮,而且是持续升温的新热潮。在此基础上,从动力、目标、方式三个层面对该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它是在全球新闻事业发展迅速、新闻教育事业面临重大挑战的大背景下,由我国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主导,政策先行的结果。不同的主体给予其不同的态度:国家级媒体、参与共建的宣传部(媒体)、高等院校、新闻学院的领导层对此持肯定态度,部分新闻学者、教育学者、媒体人及参与共建的新闻学院的普通师生则持肯定、质疑、"顺其自然"等多元态度;对于"共建"目标的理解,不同主体也存在细微的不同:有的将落脚点放置在"学院建设"上,而有的则将其放置到"人才培养"上;在"共建"形式上,各级宣传部和各大高校是主体,从属于高等院校的新闻学院是客体,共建过程中,主客体分别履行各自职责。最后,本文简单介绍了研究中仍未解决的疑惑,以期同仁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又到了每年毕业生找工作的时期,对于很多学新闻的学生来说,前景却很渺茫,很多新闻单位青睐的是那些学经济金融甚至法律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而对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是那么乐观。同样感到困惑的是传媒单位,对于众多的应聘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媒介融合理念的提出及其在实践中的强化,新闻教育理念演化成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要么紧跟技术发展潮流,培养适应媒介融合的新型新闻人才;要么强调历史、人文等责任担当,让新闻教育更具备文化底蕴.哪种模式更为适应传媒生态剧变的当下?文章借鉴经济学及社会学的区隔概念,提出必须对人文和技术进行区隔,预防优秀的文化被技术覆盖,预防人这一文化的栽体被技术彻底奴役.既然教育是区隔的必要途径,今天的新闻学教育应该回归以人的视角看问题的价值本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学的研究,是从介绍和研究外新史开始的。从1915年3月《申报》连载朱世漆撰写的《欧西报业举要》开始,我国外国新闻史研究已经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其间可分为三大时期,即1915至1949年、1949至1978年、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特点各异,涌现了一大批外国新闻史研究专家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1,(8):87-94
"石油王国"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依仗雄厚的财力,沙特王室和政府对本国传媒施加了强大影响力,并积极介入泛阿拉伯地区的传播版图。在100多年的新闻传播业发展史中,沙特时常不得不面对国际社会和传播变革的挑战,从广播、电视引入时的争议,到应对西方媒体以及半岛电视台,以及如今新媒体的冲击,沙特的新闻传播业在应对的同时,也成为推动沙特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认为,新闻可以参与历史的纪录过程,并成为历史的重要来源;而历史亦可以超越时间层面,从意义层面上被赋予新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新闻通史体系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归纳了已有外国新闻史研究的四种模式 ,并指陈其利弊。在此基础上 ,提出建立世界新闻通史体系的治学观点———空间上 ,能涵盖中外 ,以整个世界新闻传播全局为对象 ;时间上应古今贯通 ;研究对象上应涉及新闻事业、新闻制度和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16.
周光明  王琦 《编辑之友》2021,(1):102-109
延安时期的中共新闻教育是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史的重要构成部分,形成了新闻教育的"延安模式".延安新闻教育在技术训练和学理研究两方面各有所成,其教育实践主要包含大学新闻教育和新闻机构的新闻教育两种新闻教育类型,后者又可细分为专职人才的新闻教育和通讯员的新闻教育.延安新闻教育从属于中共的干部教育与宣传教育,受到"新教育"理念的强烈指导,带有明显的实践主义特征.它既是一种地方经验、地方知识的提炼,又具有一定的普遍启示意义.这一模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闻教育的发展需要学界与业界合作.我国早期新闻学界与业界的合作方式主要是业界人士参与新闻教育,当前则有学界与业界全方位共建、项目合作、定制培养、双向交流等模式.新媒体的发展为学界与业界的合作提供了新动力,未来可以从共同坚持以新闻专业主义为根基的新闻伦理道德观,合作培养企业家精神与变革者意识,学界积极发展新闻理论、适度超前研究技术,业界主动滋养新闻教育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  相似文献   

18.
陈虹  秦静 《编辑之友》2016,(1):69-75
数据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和整个运作体系,给传媒业注入新的理念,成为新闻界创新发展的趋势.通过立足数据新闻本土化实践,分析数据新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究当前数据新闻发展现状,对我国数据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局限进行“冷”思考,就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9.
论新闻理论教学与新闻业务教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大致是"学"与"术"的关系.新闻业务,是"术"中有"学"的"术";而新闻理论,则是关注新闻业务这一"术"的"学".两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可考虑或是向新闻理论课程或是向新闻业务课程进行内容卜的恰当延伸.所有新闻业务课程.其涵括的"知"和"行",都建立在对新闻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倘离开正确的新闻理论的指导,新闻业务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新闻理论及其课程能为特定主体的新闻业务课程学习和新闻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在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应凸现新闻业务对新闻理论的某种支撑作用.在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教学中,有着不能不讲授的共同内容,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规律、新闻价值等.这些就是两类课程之间的重要连结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