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立华 《中国出版》2014,(19):50-52
熟悉、了解徽州和徽州文化的人都知道新安江对徽州的重要性,古徽州的一府六县,绝大部分属于新安江流域面积以内。把新安江称作徽州的母亲河以及徽州文化的摇篮从任何意义上说都不过分。近年来在许多徽州文化的研究者和作家、诗人的笔下,都在千年流淌的新安江水中寻找着徽州的魂魄。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两位长年研究徽州文化的学者的关于新安江的散文体著作,一本是历史学教授王振忠先生的《新安江》、另一本是媒体人赵焰的《行走新安江》。前者重在挖掘历史故实、还原古代徽州经济社会文化形态;而后者则突出穿越历史时空、站在当代角度实现与历史徽州的思想对话。如果说,王振忠面对新安江,常常表现出处处留恋、不忍离去的驻足;那么,赵焰沿着新安江,则更多体现为思绪激扬、遐想联翩的行走。驻足者体现了更多历史学家的精细与缜密,行走者则更多体现了文学家的飘逸与冲灵,他们指向的却同样都是古代徽州的魂魄。  相似文献   

2.
陈肖 《山西档案》2006,(2):17-21
一、徽州文化及其内容近人吴日法《徽商便览·缘起》说:“吾徽居万山环绕中,山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徽州地处安徽南部黄山、齐云山之间的东南丘陵地区。唐大历四年(769年)形成的州辖六县格局,到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当时徽州府辖歙县、休宁、黟县、婺源、祁门、绩溪六县,由此至明清,基本未变,因而,徽州是一个具有稳定性和完整性的文化地理范围。徽州文化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从广义上说,是指历史上的徽州人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  相似文献   

3.
三、徽州出版对古代出版业的贡献   徽州地区古代出版业无疑是中国古代出版史上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徽州地区人民对古代出版业的杰出贡献主要体现在培养造就一支技精艺高的出版队伍和创造革新套印技术,采用版、拱花方法,把雕版印刷技术推向新阶段。   (一 )刻艺精熟的徽派版画   在改进雕版印刷技术方面,明清时期徽州府出版界的贡献突出。主要表现是徽州、宁国两府历代都有一支刻艺精熟的刻工队伍,尤其是徽州府歙县虬村的黄氏刻工跨朝更代,是中国古代刻书史上罕见的刻工世家和独领刻书史风骚数以百年的徽派版画。   郑振铎在…  相似文献   

4.
大典本《徽州府志》的编修时间和佚文订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乐大典》收录了一部《徽州府志》,其佚文已经辑佚出来收录在《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一书中。根据徽州府建置沿革、方志编修源流和佚文提供的线索,大典本《徽州府志》是明代洪武初年朱同编修的十卷本《新安志》。大典本《徽州府志》佚文存在着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5.
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地区,明清时期称徽州府。全区所辖总面积不足1.25万平方公里,是崇山峻岭、地瘠人稀的山区小邑。长时期,大多县人口不足万人,并且是历史上的高移民地区。就是这么个区域面积、人口在全国同类行政区域不起眼的山区,在宋朝以人文荟萃、人杰地灵,成为“文献之邦”、“东南邹鲁”,并形成跨朝更代、内涵丰富的徽学。 如今,徽学已跨越国界,成为中国与藏学、敦煌学并列的世界性显学。尤其是建国后徽州文书的大量整理更推动了徽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其中,最重要和突出部分应是徽州地区的古代出版业,尤其是明清时期徽…  相似文献   

6.
一、《新安蠹状》简介徽州文书档案由于是第一手资料而受到明清史学研究者的重视。徽州文献也有属于档案汇编的形式。《丝绢全书》就"无异明代徽州府衙门中的一批卷宗","与徽州地方发现之房地契约同有史料保存的价值。"见之《新安蠹状》亦属此类。  相似文献   

7.
徽州历史档案,多产生于安徽徽州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歙县、休宁、黟县、绩溪、屯溪、祁门和婺源县及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时间从1121年到1949年间,重点从南宋到清末间(1190年至1911年),内容涉及政务、土地、赋税、工商、宗法、文化和邮政,几乎涉及整个徽州文化领域,其独特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文化凭证功能。徽州历史档案作为徽州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客观地反映了徽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是研究徽州历史,总结徽州发展的历史经验,促进徽州各方面发展的凭证。徽州历史档案的文化凭证功能,还表  相似文献   

8.
景爱霞  王文兵 《兰台世界》2017,(12):124-126
碑刻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生活的特点和历史变迁。笔者以明清时期100例土家族人物碑刻为例,研究了土家族人物碑刻的特点,历史价值以及保存的方法。希望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王润芳 《云南档案》2012,(10):22-24
<正>走出大山徽州(今黄山市),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始,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是徽商的发祥地。徽州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位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群山环抱,降水丰沛,植被茂密,景色宜人,盛产木材、茶叶、香菇、桐油、山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海内外徽州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批珍贵的徽州乡土文献逐渐被发现、搜集和整理出版。安徽省图书馆(以下简称"皖图")收藏的明末徽州府歙县知县傅岩著录的《歙纪》就是这些众多徽州乡土文献中极其珍贵的一部。一、《歙纪》的版本、作者及其校刻《歙纪》傅岩撰,明崇祯新安(即"徽州"。下同)吴氏刻本。全书共十卷(其中卷三有目无文),线装四册。每半页八行,每行十六字(其中卷一每半页五行,每行八字)。白口,单鱼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5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和收藏的"徽州历史档案"(又称徽州文书、徽州文书档案、徽州契约文书等),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第五大史料发现.徽州历史档案是徽州社会的民间记忆,是进行中国传统社会多维实态研究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它使人们的目光再次凝聚徽州、解读徽州、重构徽州.今天,徽学的兴盛和徽州旅游业的发展,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说明了当今对徽州社会记忆建构的成功之处,这种成功蕴含着徽州历史档案的"记忆基因".  相似文献   

12.
刘竹 《北京档案》2021,(12):46-48
碑刻是镌刻在地面立石上的文字或图画,也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史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碑刻的内容涉及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将法律法规、讼案事例及契约凭证等刻于碑石亦成为碑刻的重要分类.法律碑刻指经过一定程序,刻载内容具有一定法律效力和约束力的碑刻[1].这些碑刻,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法律的法条、内容、实施及其效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有为数不少的法律碑刻流传至今,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3.
解读徽商(1)     
徽商 ,是指明清时代徽州府籍的商帮集团。明清时期的徽州下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 6个县。徽人经商 ,源远流长 ,早在东晋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 ,其后代有所发展 ,但形成一个商帮集团则在明成化、弘治年间 ,明嘉靖以后至清乾隆、嘉庆时期 ,徽商达于极盛。所谓“无黟不成镇 ,无徽不成商” ,便是历史对徽商辉煌岁月的写照。商儒一体徽商走到哪里 ,哪里的文化就繁荣。贾而好儒 ,亦贾亦儒 ,这是安徽商人的传统。历史上徽商中精通儒学 ,擅长诗词文学者不乏其人。他们中间有些是早年习儒 ,以后走上经商道路的 ;有些则是亦贾亦儒 ,…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以来的图书馆在建造发照过程中,竖立过不少碑刻,这些碑刻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另外这些图书馆碑刻还具有补史之阙、正史之谬的重要作用。近代图书馆与以往的藏书楼有很大的不同,在民国碑刻中主要表现为藏书思想、藏书种类、受益对象的转变,其中一些碑刻还详细记载了图书馆经费的来源,这些对历史学、图书馆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碑刻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弥补了其他档案材料和史书记载的不足,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档案。常熟碑刻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它集历史、文学、书法、镌刻于一体,是常熟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之一,在传承文明发展、见证历史演变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因此,保护和利用好  相似文献   

16.
潘之恒(1556—1622),字景升,明代南直隶徽州府歙县岩镇(今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人,万历年间著名的戏曲表演评论家,也是当时颇有名气的诗人和地史学家,他的主要作品如《亘史》、《鸾啸小品》、《黄海》等已经成为研究明代戏曲演出以及研究徽州地区风土人情和黄山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潘之恒生于一个"贾而好儒"的徽商家庭,年轻时过着衣马轻裘、优游散漫  相似文献   

17.
地处皖南山区的黟、歙(含今黄山市徽州区)、休宁(含今黄山市电溪区)、祁门、绩溪县以及今划入江西的婺源县为古代的徽州地区。这一地区在秦、汉设歙、黝县,汉末新立新都郡,晋改设新安郡,隋改立歙州,唐代后境内6县定型。北宋末年,平方腊起义,改名徽州,元为徽州路,明、清为徽州府,建国后常为徽州专区(地区、行政公署)属县,6邑人习称徽州地区。1934年9月4日,将婺源县错划入江西省,于1947年8月16日仍将婺源县归还安徽。1949年5月2日解放婺源后,又错将婺源划入江西。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徽州文书的大量面世,被称作继有字甲骨、汉晋木简、敦煌文书、清朝大内档案之后,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五大重大发现。几十万件徽州契约文书的发现,进一步引起中外学界对安徽徽州地域特色文化的特别关注,徽商研究、徽州经济社会史研究、徽州历史人物研究等等渐成热潮,至九十年代,徽州文化研究终于在国内外蔚成和中国敦煌学、中国藏学齐名的徽州学。徽州文书作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民间实态的不可多得的宝贵原始文献,也更为中外学界所关注。徽州文书不仅跨时长、数量大,而且涉面广、种类多。除大量买卖田地房屋的民间经济交易文书、诉讼文书、红白喜事文书、各类民事合约合议合墨等等之外,还有不少深刻反映徽州社会历史实态特色的宗族文书、商业文书等等,给人们全面深入地认识当时的社会实态提供了极为真实生动具体的原始文献材料,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内容。本文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历史视角下的徽州民生档案研究,可以真实地了解和再现历史上徽州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其中包括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劳动、人际交往及社会结构、土地关系、文化发展等情况。古徽州民生档案作为人类历史记忆的共同遗产,正在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档案学家、史学家的青睐。在文化遗产保卫战中,档案部门要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0.
王志红 《兰台世界》2017,(1):115-118
碑刻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载。涉林碑刻记载了我国林史上的各种涉林行为,从犯罪学的视野对搜集到的涉林碑刻史料在分析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状况及特点的基础上,解读了破坏森林资源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对碑刻史料中提到的保护森林资源的对策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于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碑刻史料进行考量和分析有助于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涉林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