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维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3.探讨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并挖掘形成原因4.认识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从而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社会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之境的过程中,祥林嫂有无反抗?如果有的话,她到底反抗什么呢?丈夫死了以后,祥林嫂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  相似文献   

3.
所谓变态人物,是指心理被严重扭曲,已经不正常的人物。我们知道死了第一个丈夫的祥林嫂被迫从婆家逃了出来,虽然在鲁镇有短暂的苟活,但不久被她的第一个丈夫的母亲强迫嫁给了另一个男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深深地涂抹上了必然性的色彩;但死了第二个丈夫又失去了儿子的她的悲剧命运更充满了偶然性,也是这个特殊的遭遇使祥林嫂的正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选人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已经有好多年,在几次教科书改革中都保留下来,《祝福》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在人教社出版的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的几版教师用书中,对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以及"我"等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都有详细、丰富、深刻的解读,但从未提及祥林嫂与她第二任丈夫贺老六的儿子阿毛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存在的意义。这种忽略,在一定程度上反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祝福》中,我们除了关注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外,还有许多细微的地方值得细细品味,这些常常不易引起读者注意的细节,同样对小说主题起到了深化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深入地探究。一、关于绞丝银镯子……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这是小说《祝福》中的一段描写。以前并未注意其中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祝福》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上海《东方杂志》上。距今已有80余年,不仅祥林嫂这个名字流传的妇孺皆知,而且学术界对这篇小说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如此短小的作品,读者却总是品不完,道不尽,究其什么原因使这篇万字小说不因历史的久远,仍旧光辉四射,魅力无穷呢?让我们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构思两大方面加以论述。一、作品具有深刻广意的思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自问世以来,相关的评论性文章可谓数不胜数,大家对文中的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短工、看客等人物形象津津乐道,对祥林嫂的解读更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而对那个"出镜率"不高却对祥林嫂的命运转折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祥林嫂的小叔子,论及的却不多。笔者认为作者在文中设置小叔子这一人物,是意味深长的。这个人物虽然着笔很少,直接提及的只有三处,但其存在的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8.
典型人物的出现离不开典型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他是人物生存的土壤,也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要分析小说必定少不了分析社会环境,要分析人物更少不了分析社会环境。但高明的作家所写的社会环境都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不易分辨,再加之分析社会环境离不了穿插人物,搞的不好又变成了分析人物形象,让人不知所云。在教授《祝福》时自己加以探讨深究,总结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祝福》写于1924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作者鲁迅希望辛亥革命能够彻底推翻封建社会,但现实让他十分失望,封建帝制被推翻,但是取代它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统治,封建思想仍然是当时社会的统治思想,封建礼教、宗法  相似文献   

10.
祥林嫂的悲剧是风俗悲剧。野蛮时期留下的祭俗,氏族社会遗留的婚俗,封建社会的礼教,使构成了当时鲁镇风俗。婚俗使祥林嫂守寡、失子、失贞,成为所谓“败坏风俗”的人,最后以悲剧告终。小说似给我们提出这样的命题:妇女要彻底解放具有独立的人格;就必须彻底铲除旧有的顽固的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11.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20世纪初生活在中国乡镇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小说对这一人物的塑造是极其成功的,也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典范之一,这一人物形象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她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一个艺术典型。读这篇小说,仿佛置身于这里描写的环境之中,自己似乎凭着所见所闻所感,成了祥林嫂悲惨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讲述祥林嫂在封建社会神权、族权、夫权和政权四条绳索的扼窒下最终走向坟墓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戕害.小说中有两处说到"醉醺醺":一处是新正将尽,卫老婆子给四婶拜年,"已经喝得醉醺醺的",然后给四婶讲述了祥林嫂被婆婆领回家后的经历.大意是祥林嫂被逼改嫁却因祸得福,嫁了贺老六后生了儿子,"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一处是小说的结尾,祥林嫂在新春逝去后,鲁镇照样举行盛大的"祝福"仪式,"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珊,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细加揣摩,两处"醉醺醺"的含义真的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13.
《祝福》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篇目,这篇小说该怎么教学,语文教学界的同仁有许多方法。笔者在教学本文时,尝试变换一个角度,抓住小说中的细微之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挖掘细节所体现的深刻思想,由此向全篇突破,理解小说的主旨,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我们先看一段文字: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  相似文献   

14.
1.鲁四老爷的起名作者为小说中的人物起名,为什么不用鲁大老爷、鲁二老爷、鲁三老爷?这是有一定寓意的。按辈分来说,小说中的我称鲁四老爷为四叔,"四叔"谐音"四书"。"四书"是  相似文献   

15.
16.
最近以来,有关中学语文删减鲁迅作品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赞同者为之叫好,反对者扼腕叹息,不管是赞同者还是反对者,大家似乎都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出现了危机。到底是鲁迅的作品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对中学鲁迅作品  相似文献   

17.
日前读了陈日亮老师《〈祝福〉的十处点批》(《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2期),可谓恨相见得迟——钦佩于陈老师“经典,总会不断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兴奋和应战的欢喜”,惊叹于陈老师的“每逢过旧历年,除夕的夜晚,是必得读一遍《祝福》才能下楼吃年夜饭……”.但对于下面这段话,陈老师的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8.
质疑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的火花总是因有疑而进发。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旁逸斜出,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或一些让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当有学生发现和提出一些"新奇"问题时,对于能促进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质疑,教师应当及时抓住并鼓励学生解疑。教师不必忙于自己去解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祥林的嫂子吗?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这一问,乍一听,似乎觉得可笑,毫无道理,但细究,却觉得问出了名堂,颇有缘由。首先,笔者以为,祥林嫂并非是指祥林的  相似文献   

20.
[孙绍振点评]文勇的这堂课有许多亮点,我只能拣其中比较突出的点到为止。首先,他对《祝福》有深刻的研究,不像某些教参那样,把祥林嫂的死仅仅归结为封建势力,而是尖锐地指出,祥林嫂之被虐杀是没有刽子手的,是被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一种传统观念杀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