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校语文教学均衡是一个复杂系统,它的体系是由目的性、理念性、主体性、行为性和评价性五大均衡因素构成。其中,前两者是学校语文均衡立体结构中的基础部分,后三者则是学校语文均衡立体结构中的主干部分。  相似文献   

2.
马丽 《教书育人》2000,(5):18-19
一、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目标中的核心目标  要研究语文能力 ,首先应明确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基本结构 ,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由两个分系统构成的。1 .特殊教育目标系统 :这是语文教育独立承担的教育目标所形成的系统 ,它是由掌握语文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构成 ,具体包括 :正确处理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所必需的语文、文章、文学的概念性知识和形成听说读写能力所必需的操作性、技术性知识 ,以及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 .一般教育目标系统 :在学习掌握语言这一工具的同时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  相似文献   

3.
识字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基本完成识字任务后,就能为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小学语文这一基础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识字教学,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我个人实践体会是:  相似文献   

4.
开发学生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个观念是现代教育思想更新的产物。目前,学校教育的各分支学科都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怎样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解决这个问题,就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要解决。就语文科的教学而言,就有这样一些相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能否开发学生创造力?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创造力是怎样体现的?又通过何种途径来开发?这些问题一  相似文献   

5.
赵关平 《新疆教育》2013,(13):85-85
个性化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探索并构建一个体现新的语文阅读教育理念、符合现代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又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化语文阅读教学体系就成为一个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把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我就特级教师霍懋征的课,谈几点启示。一、发展智力,首先要重视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不能忘记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这一特点。从霍懋征老师的教学实际看,她是很重视打好基础的。一是识字、写字的基础,二是词汇、句子的基础,三是阅读的基础,即理解语言的基础,四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基础,即运用语言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基础,是否扎实,关系到孩子能不能掌握语文工具,能不能运用这个工具去学习其它学科,也关系到孩子眼界的扩大和智能的发展。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7.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创新。因此,现代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学生去创新求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思考之一:创新不忘打基础.在打基础中创新 没有基础就没有创新,基础是任何创新的根本。一个人无论有多么高涨的创新精神,多么超人的创新能力,但若没有扎实的基础,也是徒劳的。就小学语文而言,小语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小语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对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之一的学科 ,怎样更好地发挥其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作用 ,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 ,我们必须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突围出来 ,用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来指导新世纪的语文教学。  一、语文素养的多元化———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育提出的要求。它纠正了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具有时代性的,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于语文的关心可以说是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任何学科,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语文教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经过学者们的多年努力,语文也正在按照社会对它的要求来努力调整自己的位置,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本文主要对现代语文和现代语文的理论基础进行粗浅地论述。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一直是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和重点部分,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教学体系的发展,是其他学科教育教学的基础及重要工具,对学生的学习及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应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可以从备课、预习、朗读、感悟、欣赏、扩展训练、教学方法和知识体系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系统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树立“大单元”、“大语文”的观念系统论开放原理强调,一个系统如果与外界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换,它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开放的系统,其开放的程度越高,发展水平就越高。语文教学必须建立一个全面的、开放的教育体系,树立“大单元”、“大语文”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正>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二者相互依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写作没有阅读作为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获得长久发展;而阅读如果与写作相脱离,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没有任何实施的意义。怎样做好小学阅读与写作工作,使二者共同发展、相得益彰呢?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有以下心得体会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掌握其他技能、学习其  相似文献   

13.
语文能力和其它客观事物一样,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发展着。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既然听、说、读、写构成语文能力的体系,它们之间就必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而企图脱离读写,在读写训练之外去另寻听说训练的途径,不仅是事倍功半,而且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使语文教学与社会的发展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实际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听说使用的范围和频率比读写还要广,还要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破除读写中心论,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重视听说训练。那么如何在读写课中加强听说训练呢?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改革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从1985年开始的语文教育学三基教学体系的构想与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在对这一理论加以总结,把我们的认识、作法作一简要介绍,或许对语文教育学的研究能起一点补充作用吧.一、三基教学体系的构成构成依据 以培养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为出发点,根据语文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理论学科的特性,旨在为中文系学生从事未来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总体结构 由语文教育学基本理论系统、中学语文教材与教法系统和基本技能训练系统三个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复合体构成.语文教育学基本理论系统由语文教学性质论,语文教学目标论,语文内容论,语文教学原则论,语文教学过程论,语文教学方法论,现代中学语文教师论等七个部分组成.中学语文教材与教法系统以初中语文教材为根据,由阅读教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十余年的改革,积累了大量单项改革和部分综合实验的经验,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条件.然而,深化改革绝不是把已有的经验叠加起来、连缀起来就能成功的事情.现代系统科学理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一个系统在整体水平上,其性质和功能肯定优于其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时性质和功能的相加。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最优目标,对中学语文教学各要素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层次的设计,建立纵横联系的教学结构新体系,在动态中协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实现整体的、全局的最优组合.几年来,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基础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在我国语言教育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现状出发,联系自身教学经验,对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进行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指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指出了其最终目的。那么,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8.
吴中君 《现代语文》2014,(4):111-112
如果把学生学习语文分为两个系统的话,那就是输入系统和输出系统。输入系统集中在阅读部分,输出系统集中在写作部分,周围辅以生活这个大语文概念,这就是一个完整复杂的语文学习体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输入系统是输出系统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设阅读这个输入系统呢?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基础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在我国语言教育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现状出发,联系自身教学经验,对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进行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20.
阚国坤 《高教论坛》2002,(6):126-128,131
我国现代语文教材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内容体系已基本形成了知识、课文、练习、导学、图表五个部分的科学化、系统化格局。语文教育革新家王森然于20世纪20年代在语文教学实践与理论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语文教材内容观,为语文教材内容体系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