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间性教学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主体性教学模式下的主客体二元关系属性,朝着交互主体的方向演进。主体间性外语教学扬弃并发展了传统的主体性外语教学法,为法语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估为实践路径,实现法语教学的主体间性转变,有利于法语学科的可持续性,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均衡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是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有效方式.实现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在教学理念上要从"关注内容"向"关注学生"转变,从"理论灌输"向"建构过程"转变,从"单边独白"向"双边对话"转变.在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要贴合实际,展现教学内容的说服力;教学方式要契合...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新课程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学要转变教学模式,在数学中实行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辅导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本文就"支架式"教学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对当前"支架式"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不断深入,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更为注重对学生学习思维的训练,更为注重对学生综合性素质的培养.问题支架式教学是近年来所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支架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链,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主要就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构建问题支架教学模式进行实践与探索.一、围绕学习主体,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定要紧密的围绕着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并能够灵活地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问题支架教学模式时,首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去设计合理明确的教学过程.许多教师在进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所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理念已深入人心。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与探讨比比皆是。本文作者高瞻远瞩,以反思和创新的眼光,综合了当前许多前沿成果,从思想品德学科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比较系统化的"双主体"理念与极具操作性的实践策略。我们期待着主体间性思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更期望广大教师借助这一思想,真正实现教学行为的历史性变革,引发学科教育领域对主体间性思想的深度探讨,衍生出更多的创造性成果……  相似文献   

6.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学习者对高级知识有效内化的重要方式.文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对某高校体育理论课程《运动竞赛学》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基于师生互动的支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抛锚"式教学和基于学生角色转换的随机通达教学三部分教学实践,实现学生通过情境、协作、交流逐步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效果评价发现,...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是MTI的重要课程之一,课堂上教师作用的发挥显得更为关键.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为探讨CAT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就是以"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方法论为基点,通过对主体间性教育内涵和特征的归纳,对CAT课程的培养目标的分析,对CAT课堂上教师角色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开放性阅读教学的基础理论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立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学习协作性和对知识意义建构的独立性.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创新能力将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以开放性配合学生的学习,以使教学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9.
理解与对话是哲学解释学的基本问题,其理解观、视界融合、主体间性等思想为我们解读对话教学提供了新视角.以理解和对话为基础的对话教学,具有民主性、创生性、共享性等特征,对促进教学主体双方的共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强调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概念框架,重新审视了教师和学生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各自的角色,通过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步骤,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梅培军 《广西教育》2014,(28):44-47
正何谓现象学语文?简而言之,现象学语文就是在教学论的层面提倡语文教学以"生活世界"和"学生体验"为出发点,用文化还原法还原、重组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的关系(胡塞尔现象学专业术语,意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这里指师生之间的阅读主体关系),将语文还原为多彩、真实、质朴、鲜活的语文。现象学语文汲取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提倡语文教学应将"学生体验"作为切入点,其文本解读观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指归。现象学语文认为,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  相似文献   

12.
高中英语写作在英语高考中占据不小的比重,但同时也是学生与教师倍感头痛的一个环节。"支架"理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搭建预设性"支架"、生成性"支架"和反馈性"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营造主体间性的教学场域,对教师及学生的课堂话语权进行了研究。针对话语权势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超脱二元对立的主体性思维、营造充盈意义建构的课堂氛围的话语权势消解策略,以建构一种对话性的主体间性教学场域。宏观层面上,建构主体间性教学场域需要由教师主导,多主体协同参与,在各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中探索同等关系的最大边界,保障主体间性教学场域的持续良性发展。微观层面上,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论述了主体间性教学场域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支架建构式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基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支架建构式教学方法应用于网络多媒体这一新模式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分析了此模式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特点,提出了教学支架各环节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并阐明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正>图表支架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可以帮助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支架之一。笔者的具体教学尝试如下。1.图形演绎现象,鲜活知识。在讲解"程序中的逻辑判断"一节内容时,教材处理方法跨度过大,缺少合适支架的支持,学生无法将该问题转化为计算机程序处理的问题。以"如何实现A、B、C三数中最大数的方法"的教学为例,教师不妨设计如图1所示的图形支架,以帮助学生理清问题,分解问题,转化问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是交往哲学理论的核心。主体间性教学研究是对主体性教学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研究的焦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作文情感虚假化、形式套路化、内容成人化、评价缺乏客观性等种种缺乏主体性问题普遍存在。因此,针对当前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和主体间性教学的理论特征,以主体间性教学为主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儿童性、生活性、创造性、情感化等方面进行剖析,探究应对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策略,以便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对主体间性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中教学实践观的深刻变革,进而对主体间性交往的教学意义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8.
网络教学主体间性,是以师生共同面对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对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规定,师生关系为一种平等的主体间交往关系,"教师—教学资源—学生"模式体现了网络教学过程是认识的过程,是交往、对话的过程。文章对主体间性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主体间师生关系与网络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兴起于哲学和教育学领域的自组织观和建构主义观,具有科学与人文教育观的共性,其"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教育思想内涵与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精神高度吻合.高校研究性体育教学应与自组织观和建构主义观有机融合,以主体间性指导师生关系和研究性的教学过程;依据体育课程内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意义建构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研究性教法;依据"回归生活世界"和"自治、自组织"的学习策略,推广自组织学法,进而构建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刘衍军 《教书育人》2022,(4):110-112
跨文化传播中国形象是来华留学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的使命,对外汉语教学要充分了解来华留学生中国形象的两极性特征,把握中国形象教学传播中的跨文化对话性特点.在此基础上,以跨文化建构和传播中国形象的自觉意识为统摄,紧密联结文化中国和现实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合理处理有关中国形象的"套话",秉持文化主体间性原则进行交流,引导来华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