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正>赵美玲教授在其新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济现代化》(以下称《经济现代化》)中,从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开辟了道路。继而通过对梳理剖析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路径、特征、经验等问题给予了关注和回答。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是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经济全球化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国际经济规则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技术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准确认识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数量特征有助于全面理解和准确应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挑战。本文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从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析入手,从劳动力供给变化、资本效率变化、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贡献率变化和潜在增长率变化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常态特征,并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情境模拟对要素投入型增长以及效率—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进行模拟和估算。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十年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在此过程中,中国将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平稳运行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从建国以来,经济逐步发展,改革开放的进行,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于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怎么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由传统产业发展为现代产业结构,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变迁到底有什么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来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到底对经济增长有怎么样的波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经济思想集全党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包括对根据地和解放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路径的探索,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基本规律的揭示、对新中国经济的前瞻。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济战略和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着方法论上紧密关联。其成果和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西学东渐,国内高校纷纷开设中国经济史课程,在构建独立的经济课程体系时,学者们逐渐加强对管子经济思想的教学和研究。甘乃光《先秦经济思想史》、李权时《中国经济思想小史》、熊梦《晚周诸子经济思想史》、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等,利用西方的近代经济理论学说,结合中国古籍中的文献资料进行论证,将管子经济思想纳入教材进行授课和探究。这为中国经济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学者了解和深入研究管子经济思想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和影响整个世界,中国加入WTO后,这种影响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将更为深远。探讨经济全球化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对西部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云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长期主持财政经济工作。在长期经济建设实践中,陈云形成了以“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为核心的经济思想,给予新中国经济建设以重大影响,对中国摆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今天,回顾和反思陈云经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完善政府和市场关系、规范市场秩序、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之歌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应有之义,能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摆事实驳斥各种谬论、作比较展现中国优势、思问题探寻解决之道,能够正确认识唱响中国经济光明之歌的合理性,有助于增强对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信心和底气。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核心在于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以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低碳经济并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产业模式与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2007年4月至2008年9月的美国金融危机已由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逐步向实体经济蔓延。笔者从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入手,指出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是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而金融全球化则助长了这种危机短期内在世界范围迅速蔓延。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分别从国内微观经济和国内宏观经济两方面的影响深入展开论述: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视角详细阐述了中国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需要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金融危机余波未平的敏感时期,中国经济在企稳回升中出现物价上涨过快、外汇储备量过大、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克鲁格曼提出的“三元悖论”理论科学、客观地分析了货币政策环境,解释了货币自由流动、货币政策有效和汇率稳定这三项政策目标无法兼顾的根本原因,从这一模型出发,中国货币当局必须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汇率弹性、逐步开放资本项目。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在诱发全球性的经济动荡。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背后存在国际打压势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不安全因素和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结构性隐患,中国具有爆发全面性经济危机的潜在因素。经济危机的出现,可能导致教育经费预算紧缩、入学率下滑和质量下降以及知识青年的失业率增加。在经济危机时期投资于农村教育有助于近期拉动内需增长,全面促进社会公正,大量累积人力资本。在政策选择上,应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和基本办学条件配备工程,全国性的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青壮年农民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相似文献   

14.
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当前及今后几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已经并将继续受到较大影响。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领导,建设长效机制,规范用工行为,拓展转移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转变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等,是对应目前情势下下就业压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金融危机后如何正确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以来,各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都不尽相同。我党的土地政策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她集中民智、重视民生,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经济吁求。更重要的是,党的土地政策史为我们现在和将来分析、处理“三农”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同时,土地政策的演进史也反映了党的经济政策日臻成熟、完善。因此,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期纷纷效仿和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1934年美国颁布"购银法案",中国的金融经济出现严重恐慌.日本,趁中国陷入金融经济危机之时,妄图利用南京政府内部的亲日派系,搞乱中国经济,迫使南京国民政府投向日本的怀抱.因此日本在白银风潮中采取种种卑鄙的手段,推波助澜,趁火打劫,并以武力相威胁,妄图彻底破坏中国的金融货币体系,并进而迫使中国沦为日元集团的附庸.它的目的是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做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8.
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揭示了宏观经济发展中失业率、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宏观经济预警与调:崆提供辅助作用。中国2000—2010年的经济指标与菲利普斯曲线、奥肯定律原理不完全对应,且2008—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呈明显的波动状态,这与世界金融危机、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为保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应增强通货膨胀率的监控,完善通货膨胀预期管理体系;加强汇率及流动性管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9.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必须得到明确和界定,在经济领域应坚持市场为基础和主导、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关系模式,但要防止经济政策被滥用到社会政策上;社会领域应坚持政府为主导,市场调节为补充的关系模式,但在其社会政策运作过程中需要引入市场机制。中国的市场经济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后危机时代应确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中国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源于美国次贷引发的最近金融危机表明:在信息不对称、金融创新复杂以及监管体制不完备的金融业,危机的防范与控制仅凭自律显然难以凑效。美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导致最近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2002年至2006年,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紧缩导致的风险,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长期保持过低利率,于是那几年的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但是,美联储却在助长资产价格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即形成从繁荣到萧条的转变,导致了次贷危机甚至全球金融危机,美联储对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析了美联储在金融危机形成中的作用,并对其作用加以反思,进一步探讨中央银行在防范和控制未来金融危机中的法律地位,最后对加强我国中央银行的地位提出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