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新时代》2010,(3):105-108
现在世界上一共储存着约2.9万吨耗尽的铀燃料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核废料。把这些危险的垃圾一股脑丢进火山里听起来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火山地理学家夏洛特·罗维告诉我们,要想销毁核废料,火山需要满足严格的热度标准,而这一标准几乎无法实现。“除了要熔化燃料棒外,火山的岩浆还必须得能消除铀的放射性。”罗维说,“但不幸的是,  相似文献   

2.
在石油和天然气只能开采几百年甚至数十年的紧迫局面下,人们不禁思考究竟什么能源可保长久使用无虞。是铀-235吗?的确,应用核裂变原理建造的核电站,可以让1克U-235完全裂变释放出相当干2吨半优质煤完全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铀虽然储量丰富,但其产生的核废料不能循环使用,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人类全部依靠铀提供能源.预计1000年后铀资源也会枯竭,而且铀产生的核废料污染性也很大。  相似文献   

3.
《大众科技》2009,(2):9
近期,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再次要求政府制定更广泛的能源和放射性废物管理政策,并将通过处理核废料获得的钚等放射性物质的处理措施纳入这些综合政策的考虑范围。这已经是英国皇家学会第二次敦促政府妥善解决核废料问题。  相似文献   

4.
锝-99(Tc-99)是核废料和高放射性废物中污染问题最大的放射性核素之一,其在核废料处理和环境去污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对目前用于~(99)TcO_4~-分离的方法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并结合自身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类全新的固相超分子识别分离理念,即通过在柔性分子骨架中引入~(99)TcO_4~-阴离子的特异性识别位点,实现交换后进入晶格中的TcO_4~-可以被其识别位点高效识别和捕获。文中也对各种分离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对未来~(99)TcO_4~-分离领域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一方面发展核能,另一方面,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国家找到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办法。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核能利用有关立法的整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放射性污染防治法》)阐述了我国核能安全的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核废料隧道     
在距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180千米的乡村,约250米深的地下,蜿蜒穿行着一条隧道,这条将于2010年完工的隧道将成为一个长期核废料存放地点。隧道位于Bataapati村外,建成后它能存储64千米外的Paks核电站产生的约4000万升中、低浓度的核废料,占这家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总数的97%(高浓度核废料和用过的燃料棒将由这家工厂自己保存)。所有的核废料都储存在保护性包装里面,防止在处理过程中污染环境和工具。在几百年后,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将衰减到地球自然背景辐射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可提供高通量的硬中子,嬗变长寿命核素能力强,可大幅降低核废料的放射性危害,实现核废料的最少化,被国际公认为是核废料处理最有前景的技术途径。文章分析了ADS研究的国家需求,概述了国内外发展现状,同时介绍了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嬗变系统"实施进展情况,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放射性法与其他地球物理方法相比居于次要的地位。这种方法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石油测井中用来作地层对比。这后在1945-1957年间放射性找矿十分普通,后来随着对铀需要量的减少而冷落下来,在20世纪60年代末又重新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9.
核电站运营期间,每间隔一定周期要对燃耗后的核燃料即乏燃料进行更换,并将其贮存到附近的乏燃料贮存水池内,待乏燃料的放射性衰减到可接受操作水平后才会转运到后续处理厂进行处理。乏燃料具有相当高的放射性,在贮存过程中,将不断释放γ射线和中子,而中子是影响反应性的重要因素。乏燃料的湿法贮存是一种安全的贮存方法,特别是采用含有中子吸收材料的贮存格架,既可提高乏燃料水池的贮存密度,又能有效控制和保障贮存过程中的核安全,还可有效降低核电运营商的运行成本。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国际上开发了许多种中子吸收材料用于乏燃料贮存及转运,可随着核电产业的迅猛发展,原有的含硼聚乙烯、含硼不锈钢等材料已无法满足核电运营商提出的60年使用寿命以及大幅度提高贮存密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放射性测井是根据岩石及其空隙流体的核物理性质,研究井地质剖面,探勘石油、天然气、煤记忆铀等有用矿藏,研究石油地质、油井工程和油井开发的地球物理方法,是地球物理测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支。放射性测井具有十分独特的有点,使用放射性测井能够在井下快速的分析和确定岩石及其孔隙流体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含量的有效方法,并且使用该方法能够不受井内介质的限制,在石油勘探和开发中,人们可以通过采用放射性测井方法来研究和划分地质剖面,用来检查油井工程的质量与测定底层的吸水面等。鉴于放射性测井的重要性,因此,弄清楚它们的单位表示以及换算关系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核废料处理     
日本一民间科研机构最近开发出一种新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在比利时原子能研究中心进行的实验表明,该技术效率高,并可以降低处理核废料的成本。  相似文献   

12.
将已知浓度的标准铀溶液加入到一定浓度的有机酸溶液中进行混合,经过一定时间的振荡反应后,测定混合溶液中的铀浓度,以确定有机酸对六价铀的络合能力。实验研究数据看出,测定铀浓度与已知铀浓度误差较小,因此可以表明常温中性条件下,有机酸与六价铀能够发生反应,有机酸对六价铀有着较强的络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问题与解答     
核废料的危害极大,那么为什么人类不能利用运载火箭将其运到太空,将核废料投入太阳内呢? 利用火箭将核废料运到太空,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目前还行不通,主要是火箭的造价高昂。为了防止核废料的辐射和泄漏必须将核废料装在很厚很笨重的装置中,要把这笨重的家伙发射到太空花费的成本太高。另外,利用火箭运载核废料的可靠性还无法保证,极有可能还没到达太阳内,就因太阳的高温而引爆,使得核废料再一次散落在太阳系内,照样会对地球产生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尾矿库退役以后仍存在一定量的放射性危害.其主要危害物之—222Rn及其一系列的衰变子体.降低铀尾矿氡析出最常用的方法是覆盖.以往前人对覆盖降氡的研究大都没有考虑覆土层中毛细水的影响,但氡它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能够溶于水.其本身又有自然衰变的性质且具有较短的半衰期.因此本文在土工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覆土材料的级配组成.自制简易模型对多层覆盖系统的雨水渗流速度、分层含水率进行测试.研究发现多层覆土可延长渗流时间,交界处局部含水率略有提高.将气液两相流和氡的对流扩散理论引入铀尾矿覆土层氡迁移研究.建立了铀尾矿库覆土层氡浓度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主要能源便是核能。在核反应带给人类巨大的效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尤其是核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不仅导致了环境的污染,还使得其附近的土地污染人类无法居住;福岛核电站更是污染到了地球的另一端——美国。那么,我们能否在使用核能源的同时,保证核反应的安全并合理处理核废料?或者使用更高效益的能源?本文是基于宇宙中物质产生的理论和几个基本技术的展开论述治理核泄漏物以及对核废料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9):I0009-I0010
日前,记者来到这里一处名叫博尔瑟勒的小镇,探访荷兰目前唯一处于运转中的核电厂。据核电厂技术员埃里克·范里文介绍,这里存储的是低、中水平放射性的核废料。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界中,任何岩石都含有放射性元素,其强度因岩性及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条件不同而各异。在工程施工、隧道开挖、矿产开采之前一般都要进行钻探勘察、物探测量,其中放射性伽玛测井是物探测井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铀资源储备模型的建立和基于关税配额政策,对我国铀产品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利用铀市场的实际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实例比较.结果分析表明,进口铀产品的增加能有效降低消费者剩余,并促使国家铀资源最优储备规模减少,最终会降低国家的铀资源安全成本:关税配额政策是铀资源储备的不利因素;关税配额的限制将导致国内铀产品价格高于国际铀产品的价格,并使国内的消费者剩余增加,进而增加国内总的铀产品的安全成本.  相似文献   

19.
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嬗变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以加速器产生的高能强流质子束轰击靶核(如铅等)产生散裂中子作为外源中子驱动和维持次临界堆运行,具有固有安全性。ADS系统的中子能谱硬、通量大、能量分布宽,嬗变长寿命核素能力强,既可大幅降低核废料的放射性危害,实现核废料的最少化处置,同时还有能量输出,可以提高核资源的利用率,被国际公认为核废料处理的最有效手段。中科院于2011年启动了"未来先进核裂变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其中ADS嬗变系统作为其两大部署内容之一,将致力于自主发展ADS系统从试验装置到示范装置的全部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为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和核裂变能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新发明新产品矿化木材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室条件下重演了木材矿化过程,而该过程在自然界却要历经数十万年。自然界的矿化过程发生于树木掉入水中,上面被河沙或海泥掩埋的情况下。而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将木材放入硅化合物溶液中浸泡数天,当木材内的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