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但是,重之太过也会有盲区。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只有兼容,才能加快学习和汲取的进程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我们知道,间接经验是从直接经验转化而来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世代相传。在人的一生中,能够缩短认识过程的间接经验传递是十分必要的。它使我们省时而经济,促进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难免有人说:儿童阶段,主要学习的是间接经验。但是,我们注意到:近期以来,人们比以往任何  相似文献   

2.
当今,国家为了培养个性化、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越来越重视个性化教育,也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个性化教育活动。教育个性化指导原则,贯穿一切教育工作始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指南针。教师也积极致力于各种教学情境的研究,目的是个性化课堂的开展,最终有效地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正>有时,写文章未必一定要写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事。我们的经验有两种,一种是亲身经历得来的,一种是从书本或他人口中得来的,前者是直接经验,后者是间接经验。习作课上,除了指导儿童叙写直接经验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采取多种策略处理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又被称作资料),从而更好地进行习作。  相似文献   

4.
周会生 《农村教育》2005,(12):50-51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教学应该成为师生沟通间接经验(知识)和直接经验(体验)交融的中介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成这种联结,就很难摆脱教学的低谷效应。学生学习间接经验是基于直接经验并为了直接经验,只有当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时,学生学到的间接经验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时的间接经验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资源。正确认识和处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实际上包含了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将“书本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等一对对矛盾统一起来的问题,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尤其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的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5.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大多比较抽象,以间接经验为主,虽然教材中增加了不少数学活动、实验室等环节,但仍停留在老师做,学生看的状态中.其实数学有许多简单易行的实验,可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细微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学生的个体认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获取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以及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这是间接认识的道路.另一种则是获取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是直接认识的道路.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师生沟通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交融的重要环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在实际的美术学习活动中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经历;重视直接经验,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成为儿童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演绎美术教材的过程是一个与儿童共同创造文化、探究艺术世界、生成新的教学增长点的系列活动。这就呼唤美术教师角色要相应作出深刻转换,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战略性位移。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  相似文献   

9.
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有两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就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学习、感悟,所谓间接经验就是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当一个人通过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察教学设计中学科与学生的平衡问题,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案例方法,探讨了若干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对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处理.结果发现,即使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在平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或者对学生学习经历缺乏关注,或者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预期不够关心,或者对人类共同的数学经验漠然处之.基于此,提出教学设计必需关注两类经验的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