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身份是县以下学校任教人员依据城乡二元结构所共有的身份认定。乡村教师乡村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是隶属乡村客观属性与追求乡村社会价值吻合的结果。然而,受主客观、历史与现实、国家政策与个体因素制约,乡村教师普遍在认知上理性拒绝、情感上主观排斥和行动上客观逃离乡村社会身份。为保障乡村学校教师的有效供给,开展高质量乡村教学,需减弱“外地化”师资供给方式、在乡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渗透乡村理念,积极干涉和解决乡村教师的生命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乎整个乡村教育的发展,而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是影响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的重要因素。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成因包括复杂制度的现实规约、乡村学校环境的弱势、社会支持系统的乏力、教师主体自我的缺席等。为纾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应建立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均衡发展乡村学校文化,激发教师主体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重建的主体力量,尽管在当前我国乡村教师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质量、待遇、职责等多种问题,但上述仅为表象,其更为深层的缘由却是日益增长的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在他者规训异化与自我统整迷失的双重交构下,乡村教师的文化符号象征意义几近丧失、内在根本质索遭致否定、社会身份角色日益游移不定.为确保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有必要从外塑和内砺两方面加强乡村教师的身份角色认同感,确保其在地域、身份、价值取向上得到有效归属.  相似文献   

4.
王勇 《教育探索》2013,(2):88-90
由于外来文化的强势介入,乡村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文化冲突.在这个文化语境中,乡村教师在专业身份、文化身份、社会身份和个体身份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对此,应以乡村文化一体化和乡村教育一体化的思想为指导,加大提升乡村教师教育信心的制度建设,加深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加大乡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参与力度和个人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加大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的培育,重塑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信心.  相似文献   

5.
明晰的身份边界是身份认同的重要前提。传统社会中乡村教师是乡村文化知识资本的占有者、乡村少年的教化者和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者。随着现代文明和国家行政权力在乡村社会的快速渗透,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边界被逐步打破,成为了囿于课本知识传授和专业标准规约的教书匠专业人以及乡村事务的旁观者。要重塑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以振兴和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应完善建构乡村取向的教师选聘和培养体系,重视小而优小而美的乡村学校建设,探索建立向乡村教师开放的新型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7.
8.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对"教学专业"的一种身份辨识与建构,身份认同与认同危机不仅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与动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危机既体现为教师身份社会规约的某种不合理,也体现为教师专业身份的泛化以及教师主动身份建构中的困惑与冲突。身份认同危机的有效化解内在地要求教师在互动与协商中,合理辨识、主动建构多重身份以及身份背后的权利、责任、义务与角色期待等。  相似文献   

9.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对“教学专业”的一种身份辨识与建构,身份认同与认同危机不仅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与动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危机既体现为教师身份社会规约的某种不合理,也体现为教师专业身份的泛化以及教师主动身份建构中的困惑与冲突。身份认同危机的有效化解内在地要求教师在互动与协商中,合理辨识、主动建构多重身份以及身份背后的权利、责任、义务与角色期待等。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研究》2015,(6):72-78
本研究以一位农村教师的口述史,研究中国农村教师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发现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个体与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现实环境,他人、师道传统等互动中形塑的。本研究的个案说明,个体的理想、自我意识在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环境的互动中显得被动且无力,而传统师道又让他的身心分裂。但无论如何,面对强大的社会现实,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需要更多的外在支持。  相似文献   

11.
李先军 《中国教师》2013,(21):48-50
当前,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各项措施来提高农村教师的质量,但当前针对农村教师的国培计划乃至各种培训措施的施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各类培训措施的质量亟待提高。农村教师培训质量低下的另一原因还在于农村教师待遇低、教师缺少对教师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乡村教师的现代性身份认同是其在传统乡土与现代社会交融之时所产生的身份归属感,其承载着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望,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认同的主体选择。乡村教师的现代性身份认同可概念化为先赋性认同、制度性认同与重叠性认同。在现代性与传统性的裹挟之下,乡村教师的发展逐渐背离传统“乡贤”身份,游离于“乡土”与“庙堂”间,同时乡村教师也脱离传统乡土共同体,成为“留不下”与“回不去”的“异乡人”。由此,厘清乡村教师现代性身份的路径选择,便可通过再造乡土秩序彰显教师精神引领,从而回归乡村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继而重塑乡村教师公共性道统符号。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保证。但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校、教师个人采取多种途径,共同努力,促使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身份认同直接影响乡村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乡村教育质量提升。近年来,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成果数量逐年增加。已有研究成果以"在乡村从教"为导向,探寻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缘起,剖析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意蕴,明确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梳理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表征,构建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实践策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树立"为乡村而教"的价值导向,澄清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教育内涵,把握影响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以中国为方法"统整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多元研究视角,构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体系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对当前的中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主义所造成的结构主义、未来主义、教师商品化等加剧了教师在实现学校教育的功利目的与自身的专业发展之间存在的紧张和冲突,使教师陷入了日益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后现代教育思想并非仅仅是解构,它在某种程度上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教师身份认同重构的路径在于重建亲密的师生关系和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深化新课程改革,突破课程实施薄弱环节,依赖于教师主动地行动和真实地发声,而自愿的能动行为离不开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教师身份自我认同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次,在新课程实施上,依次表现为忠实取向、相互调试取向和创生取向。提升教师身份认同层次,深化新课程实施,应明晰教师身份存在的根本,在新课程实施纵深行进中帮助和支持教师,关注教师生存境况,考量教师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认同:从专业角色走向身份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情境中教师专业角色面对悖论,症结则在于现代主义对教师声音的剥夺,教师只是成为角色面具下的工具,因此彰显教师自我意识的身份认同概念成为主流。但其走向身份认同过程中,权力、文化和社群的力量会制造出"认同假象",背后仍然是对教师自主的宰制。因此要支持教师自主建构专业身份认同,则必然从权力、文化和社群三种空间的赋予入手,特别是通过专业学习社群的建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指外语教师持有的教学信念,及其对所承担的社会和文化角色的确定和认同。基于此,通过探究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成因,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发展途径,即通过自我身份的重构,达到社会自我和个体自我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建构能动的自我:教育改革中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师角色由以往被动执行者转变为变革主体的过程中,教师身份的自我觉醒与认同是一个核心因素。但是,近十年来,教师在教育变革中存在种种不适,甚至畏惧教育变革,自我认同未被唤醒或者迷失。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需要通过对内用力的自我修炼与对外表达的叙事研究来建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大学校长职业的发展历程中,对大学校长特定身份内涵的错误承认,导致了大学校长的身份危机问题。化解危机之道在于必须把这个表征的意义从整体上给予理解,把其置入一个特定意义中,赋予大学校长对其身份进行一个建基于符合大学人文精神的、具有特定价值的正确选择,以一个人文精神使者和文化权利守望者的身份在教育家办学语境中求索并坚守其身份选择的标准,这是大学校长成为职业教育家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