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采访谈     
雷健 《新闻界》2001,(6):25-26
网络采访是指利用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络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有关人员进行新闻事件采访、材料收集、事实核对的采访活动。事实上,无论是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还是互联网络上发布的新闻的采写过程,大都还是依靠传统新闻采访手段来完成的。网络采访只不过是互联网派生出来的一些新的新闻采访手段罢了,不仅网络新闻可以运用,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中现在也正大量运用网络采访的手段。因为,由于互联网络先进的技术手段,使网络采访具有不少传统采访不具备的好处和优势。目前,进行网络采访主要有五种方式:电子邮件、讨论组、网上新闻调查、搜索…  相似文献   

2.
谈隐性采访     
所谓隐性采访,就是记者不亮明记者身份而主动进行的目的明确的采访,它是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而采取的一种特殊采访方法。 从近几年的采访实践看,隐性采访有很多成功的例证。国内新闻界比较有影响的一例,是《经济日报》一位记者特邀一位读者,共同秘密察访鞍山市政  相似文献   

3.
谈隐性采访     
《今传媒》2001,(3)
  相似文献   

4.
谈采访互动     
丁全利 《新闻界》2002,(1):17-18
采访是媒体人寻求信息源,获取受众整体要求的信息即应知、欲知而未知的事实,并进行筛选整合的专业工作,是人与人、人与事的交流。成功的采访应该是由文化品位、知识含量、人际关系等支持的体现道德水准的交流与沟通行为,应是采访者和采访对象的积极互动。本文结合个人的采访实践就采访互动谈一点体会。什么叫采访互动采访毕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采访主客体之间必须互动。所谓互动即采访主客体之间互相给予,从而使采访者获得丰富的、高质量的信息。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谈到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关系时说:“理想的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  相似文献   

5.
吴晓 《新闻世界》2013,(9):18-19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新闻写作的前提。一篇好的新闻稿件七分靠采访,采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在采访中,记者只有掌握了好的采访技巧,才能在采访时得心应手,获取想要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本文主要分析新闻采访的特征,并据此对新闻采访的技巧做了探讨,以期对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7.
所谓名人,就是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或造诣很深的人,也有一些是因时、因地、因环境而成为一时的名人。 采访名人,不同于采访一般人,因名人的社会活动较多,时间宝贵,他们出来活动,一般日程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有些名人还有些小脾气,眼界很高,根本不把小报的记者放在眼里,因此,采访名人之前,必须要做一番精心准备,决不要贸然行事。 采访名人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记者应该是万事通,这就要求当记者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闻工作者,都清楚一则新闻的问世要经过采访、写作、编辑、审读、印刷、发行等全过程。而在这个链条中,采访是第一链条。没有采访,就没有其他。可见,采访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原新闻部主任弗兰克曾说:“采访是我们这一行的基本手段,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既然采访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如何采访的问题,也就是说,作为新闻的采访者,应该掌握哪些技巧才能获得更多的、更有用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9.
去年十月,广播局派出中国广播电视记者组到巴基斯坦采访。这次采访的对象和目的很明确,采访的重点是设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的阿富汗几个主重抵抗组织和白沙瓦、基达附近的阿富汗难民营,主要配合十一月份联合国大会关于阿富汗问题的辨论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入侵阿富汗一周年所进行的宣传;同时,访问了巴基斯坦,以进一步增进、加强中巴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情谊。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采访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特别是初学采访的记者和初次与记者打交道的人,最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严重干扰着正常的采访秩序,影响采访效果。心理障碍严重的还导致采访失败。研究心理障碍的目的就是要使采访者了解和掌握心理障碍的规律,随时校正自己和对方的心理,消除采访中的心理障碍,提高采访效果。采访中究竟有那些心理障碍呢?这里把主要的、经常出现的心理障碍归纳起来,供大家参考。 1、恐惧失败心理。记者在接受采访任务后,随即会产生采访能否成功的心理。有经验的记者,虽然也存在着恐怕失败的心理,但心理上压力不大,往往能够自控,自觉地消除心理障碍。初学采访者的心理就大不一样,心情特别紧张,总怕采访失败,完不成领导交给的采访任务,在上级面前漏“底子”;怕采访失败在朋友面前掉“架子”;怕采访失败在社会上没“面子”。对此,在采访中担心失掉重要新闻事实和细节。提问面面具到,事无巨细,什么都怕漏掉了,结果什么也没采访深入。因为恐惧采访失败的心理,无形中增加了心理压力,妨碍采访的正常进行,如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少,流水帐式的记录多,写出的报道当然一般化。怕失败的心理更造成一些记者不敢找上级找名人采访。  相似文献   

11.
12.
朱邪 《新闻窗》2010,(6):47-48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及公众人物采访活动过程中运用的一种巧妙而且有效的访问方法,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素材,  相似文献   

13.
董红言 《现代传播》2005,(3):135-136
人物采访是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采访,它是写人物通讯、人物传记不可缺少的一项环节。这些新闻人物通常是有影响的社会知名人士、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作为一名富有经验的记者,在采访中总能千方百计接近采访对象,同时自己也扮演角色与采访对象交朋友,因此采访显得生动活泼、新颖有趣,记者在此氛围中常能提出一些常人未曾想到的问题,获得一些常人未曾获得的答案,这就是创造性人物采访的魅力所在。表面上看人物采访是最容易的,采访中你问他答,把回答的内容记在采访本上或录在磁带上,回去整理即可。其实不然,一次人物采访,受采访双方的年龄、性格…  相似文献   

14.
写报告文学就要采访,采访是一门艺术。关于报告文学的采访分几个方面来讲。第一、采访的敏感性。我认为这是报告文学作者首先应具备的素质。我们说诗歌是感情的艺术,小说是一种虚构的艺术。我们也可以说,报告文学创作是一种发现的艺术。文学门类彼此是有联系的,但因特色不同,要求也就不同。写报告文学的作者必须善于发现。这就规定作者的素质,必须具备敏感性。哥德有一句著名的话,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话,那就是讲(大意),不要说现实生活中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诗人有足够的本领,在惯见的、平凡的事物中能够发现,带有诗意的发现。哥德所发现的带有诗意的、带有眼睛的特  相似文献   

15.
谈采访之道     
谈一点采访之道,究竟从何谈起?还是结合我几十年来亲身经历的工作实践来谈,比较实际.讲亲身经历,有些人总喜欢讲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几段,却忌讳自己也有过"走麦城"的一段.我想一反此例,就从自己在采访工作实践中的失败谈起.一九三○年我在上海法租界马浪路(今马当路)私立通惠当小学教员,曾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到附近私立民治新闻学院读书,这个学院规定两年毕业,而我仅仅读了一年书.一九三一年暑假将满时,院长顾执中先生介绍我进上海《新闻报》工作,当时他是该报采访科副主任,兼编随报附送的星期画报.刚进报馆时我不是去当记者,而是做他编辑画报的助手.真正开始当记者  相似文献   

16.
华雪 《中国广播》2009,(7):56-57
成功的采访,离不开技巧。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一项极为关键的专业技能。采访要因人而异,灵活多样。就采访技巧而言,要在“诱、逗、追、真”四个字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7.
首次赴日本大阪采访,制作《今日大阪》节目,,尽管人生地不熟,但有上海电台前站访日团同志的安排,有大阪朝日放送专门人员的陪同指引,使我们一行4人所选择的大阪20多处采访点的采访计划如期圓满完成。在结束大阪之行的最后一个晚上,当我们如释重负地参加日方特地举行的欢送宴会时,心中同时掠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事先周到的安排和采访中的具体陪同,让我们单枪匹马,选自选点采访,与这个陌生的城市打交道,我们能行吗?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最简便而又合理可行的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18.
文教记者,免不了要和专家、名人打交道.采访他们的难度较大,写好也不容易.近几年我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甘苦参半,不妨以此就教于有经验的同行.知识:采访的生命用这个标题,并非故作惊人之语;对于我这样一个资历颇浅的青年记者来说,确是采访名家几撞南墙后"撞"出来的一句"警言".名家,自然具有相当的专门知识和专长.而记者则不一定具有专门知识,更谈不上象专家那样"专"和"深".新闻职业有训:"事先对自己的采访对象要有所了解."究竟了解什么呢?开始时认为只是这个人的年龄、职业、专长,而其中更多的还是采访对象的经历与事迹.1978年6月,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当时在北  相似文献   

19.
作为基层记,虽然很少有机会到枪弹横飞的战地、浪头猛劲的洪水和大火肆虐的危楼里去直击最危险的现场,但却更需要有好的采访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