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英语指示代词this和that语篇照应多视角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alliday和Hasan(1976)语篇衔接理论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本认为Halliday和Hasan语篇衔接理论中的照应用法还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照应现象。本拟以他们的照应理论作为参照看,着重探讨McCarthy(1994)的另一种照应理论和作为中心词(head)的指示代词this/that在语篇照应中的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2.
王淼 《海外英语》2013,(13):257-258
指示照应是实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手段,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基本相同的指示照应手段,但在指称功能上并不完全一样。该文选择英语中的指示代词"this""\that"和汉语中的"这""\那"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英语指示代词汉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英文语篇中的照应(reference)也叫指称,是通过代词(包括所有格)、定冠词、名词、副词、形容词等与指称对象(referent)之间的呼应来衔接语篇。定冠词the在语篇衔接中的作用和指示代词极为相似,不同之处是它不能单独使用,它仅和名词连用时(作定语)方能起到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指示照应是实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手段,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基本相同的指示照应手段,但在指称功能上并不完全一样。该文选择英语中的指示代词“this”\“that”和汉语中的“这”\“那”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英语指示代词汉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英汉代词系统中,指示代词在篇章的衔接与连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英汉语指示代词的基本形式语法范畴和在语篇中的照应功能两方面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并对其心理表征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代词前指在语篇中往往起到避免重复、衔接上下文的作用,因而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颇高。就几类常用代词,如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的照应释义进行阐述,并对代词前指中出现的一些较为特殊的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运用翻译模式理论的语篇分析法,对老舍短篇小说《马裤先生》及其译文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探索分析汉英文学语篇翻译中衔接照应语的迁移问题。从中得出如下结论:汉英衔接照应语系统无论从语法角度还是从衔接照应语的选择上都存在较大差异,集中体现在汉语零代词的普遍使用以及英语代词的广泛使用;尤为重要的是,文学翻译中衔接照应语的迁移从根本上造成了篇章衔接外显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照应是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人称照应系统中,第三人称代词具有更加突出的内在语篇衔接功能。通过语料统计的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照应分别呈现出显性和隐性的表现特征,而汉英文化是造成这种语言使用差异的重要潜因。  相似文献   

9.
针对广告这一语篇体裁,利用篇章语言学中的衔接理论对它在语法衔接中的照应手段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研究发现外照应具有语篇衔接功能;另外,内照应和小句照应也可以起到衔接上下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108篇缅甸学生HSK考试作文进行分析,得出缅甸学生汉语语篇照应的偏误类型主要有七种:零形式照应误为用代词照应、代词照应误用为零形式照应、代词照应误用为名词照应、名词照应误用为代词照应、名词照应误用为零形式照应、人称代词照应“数”的不一致、指示代词误用为零形式.本文试图分析七种类型偏误的分布及特点,探究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6.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20.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