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所建构的二维分类框架为我们制定各类教育教学目标提供了操作性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为例,分别从教学目标,评价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具体分析并阐述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围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持续深入。从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着手,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基于文秋芳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的课程实施框架,以话语分析和话语分类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出如何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相继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改革要求。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将从模式转到内容。文章在Bransford(2000)、Anderson(2008)"高效学习环境"理论指导下,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细化分类"(通用英语、特殊用途英语和通识教育英语),提出适用于大学英语分类教学网络学习系统的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4.
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在2001年被修订成二维框架,该框架包含知识与认知过程两个维度。运用这个二维框架对拾荒式搜索、Big6、WebQuest和MiniQuest等网络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分析,有助于区分它们在适用内容和适用对象等方面的差异,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选用这些模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5.
黄艳 《高教论坛》2015,(3):81-83
基于主题式项目在大学英语课程内容重组的意义,提出人本性、整体性、动态平衡性和实用性的实践原则,在大学英语课程内容重组过程中,构建相同的主题、写作特征以及以专业性内容为依托的主题式项目框架设计,使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与学生项目实践学习得以融合。  相似文献   

6.
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在2001年被修订成二维框架,该框架包含知识与认知过程两个维度。运用这个二维框架对拾荒式搜索、Big6、WebQuest和MiniQuest等网络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分析,有助于区分它们在适用内容和适用对象等方面的差异,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选用这些模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7.
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在2014年秋季实施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内容包括完善分级教学管理、丰富拓展课程设置、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实行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本文主要研究分类指导框架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结合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和技能"项目提出的"学习框架2030"下,对我国现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本进行分析,采用课程图谱(Curriculum Content Mapping)项目提出的内容框架和能力素养框架构成课程标准分析的二维矩阵,将课程标准条目按照与内容框架的对应情况,以及能力素养框架的4级体现程度完成热图,根据热图以及课程标准条目与OECD能力素养的对应情况,对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进行审视和反思,提出面向未来的课程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分类研究:终身学习的实用角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微型移动学习资源进行分类研究,是为了从终身学习的实用性目标、对学习的移动性要求、微型移动学习的特点、学习者的需求等方面,探究什么样的资源符合成人的随时随地学习需求,以指导其建设与应用.本文首先通过调查与分析,并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微型学习的特点、移动终端的特点提出了分类的基本框架;接着从反映实时性用户需求角度综合了开放性分类维度.最后形成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分类,分别从学习用途、知识内容、学习活动等维度加以考虑,并为用户的实时需求预留了开放维度.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强调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网络无处不在的大学校园为大学英语课程的信息化改革提供了基础环境,而如何建设符合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需要经过教学者的思考、调查和分析。作为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笔者对本校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建设进行了调查分析,对自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提供基本设计思路,使得平台的框架内容更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教育思想进教师教育课程,是指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核心教育思想作为课程或专题列入教师培训理论学习内容.《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网络课程是基于任务驱动设计,按认识陶行知、阅读陶行知、学习陶行知等活动形式设计,学员按学习活动进行学习、交流讨论、完成作业,系统地认识和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一旦进入教师教育课程,校长教师都会自觉主动地接受陶行知,并把陶行知教育思想带进学校,带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2.
“微”时代之微课发展意义与存在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微课的产生和发展给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微课指的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正是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将“课”微处理化,形成了一段能在5-10分钟之内生动展示并陈述、解决一个核心重点问题的教学音视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学习以及教育自身都具有长远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移动学习材料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当前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在移动学习材料设计方面的不足,本研究根据移动学习的特点,以“微型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在行动中研究的方法,对移动学习材料的设计进行了基于实践的研究,提出了移动学习内容设计、媒体设计、交互设计和通信设计等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Udemy平台的“摄影”微课程为例,对其课程界面和学习内容界面进进分析,探索微课程设计策略,试图为我国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5.
大学学习的自主性是大学教学的目标与归宿,因而也应该成为大学课程学习设计的出发点。利用概念图这一可视化学习工具,可以较好地体现大学课程学习的自主性设计在“导学、自主、协作”3方面的基本要求,进而建立一种基于概念图的自主性学习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6.
《数控加工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实践性要求很高。如何做好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培养企业急需的数控加工高级技能人才的关键。《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改革以"四环相扣"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及其教改成果为基础,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探索并创建了全方位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数控加工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为了在高职教育中贯彻"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以"CA6140车床主轴电机不能启动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单元教学为例,通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内容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等环节,论述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机床电气线路维修"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厘清了远程学习、泛在学习与移动学习之间的关系,并在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界定移动学习的定义,继而从移动学习者学习系统的构成切入,探析我国移动学习的发展历程,说明我国移动学习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将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基础环境建设、知识体系化建设及学习服务建设。我国的移动学习现阶段正处在知识体系化建设阶段,学习的有效性成为了研究的焦点,其发展正在开始“微”转向,这种徽变具体表现为学习时间零碎化、学习内容的片段化、学习工具微型化及学习方式微学习四个方面,最后笔者认为处在微时代的移动学习需要关切以下四个问题:学习者需要重构自我的学习时空;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要关注学习内容间的隐性关联;注重学习内容的质,而非以量取胜;注重思维的可视化设计。  相似文献   

19.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依托移动设备的微型学习成为可能,满足了成人学习者短小、松散、实用的学习需求。微型学习的理念和移动学习融为一体,为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提供了保证。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对微型学习课程设计原则的研究非常有限。要充分发挥微型学习"短小、精悍、实用"的特点,尤其需要针对成人学习的特点以及移动设备的特征对课程设计原则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移动学习的相关学习理论、已有的课程设计原则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炼微型学习课程设计的原则和要素,为形成符合成人移动学习特点的课程设计提供参考,使成人学习者能够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发挥移动设备和技术的特点和功能,使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相似文献   

20.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学习内容服务,因此课程设计的理念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需求出发,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设计。同时资源的共享要求我们避免重复的建设,重视学习者之间的协作要求我们提高课程设计的交互性,另外将微课程引入云平台,是在新形势下的远程教育引入移动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手段的必然需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