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教育》2007,(21):2-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变革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学校变革的实质在于使学校形成一种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新机制。从总体趋向看,学校变革反映出学校由外部转向内部,由宏观转向微观,由表层转向深入的新图景。在这一系列的转变过程中,人们对学校变革形成了诸多新观点,这些观点也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思想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学校变革给予了高度关注。学校变革的实质在于使基础教育体系形成一种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机制,从而能解除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和基础教育内部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变革的总体趋向,反映了教育改革从外部转向内部,从宏观转向微观,从表层转向深入。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学校变革形成了以下基本观点,这些观点也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新的基础。1.教育变革必须从学校内部开始。教育变革的真正“秘密”隐藏在日常教育生活和经验中,并且学校成员的日常教学实践也不断赋予教育变革真实的意义。从根本上讲,再多的外部干预也不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变革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学校变革的实质在于使学校教育体系形成一种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新机制。从总体趋向看,学校变革反映出了由外部转向内部,由宏观转向微观,  相似文献   

4.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团队封闭守旧的文化特点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学校启动"基于学校教师文化和学校治理的个案研究",分析学校教师文化和管理风格形成的原因,对"学校进行教师文化变革的因果机制和情境条件""学校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向对教师文化变革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整体探究。  相似文献   

5.
制度环境是影响学校变革活动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改革开放以来,计剐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形塑了学校发展的生存方式:政治上由控制转向放权改变了学校发展的权利基础,文化上的传统和惯性始终影响着学校的深度变革。对于近三十多年来制度环境的发展变化,我们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进步和积极作用,又要深刻反思其中所包含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新优质学校是我国地方省份多年探索形成的学校成长样态之一,近来成为国家教育政策话语。新优质学校的新内涵在于“标准有根”“标准多元”“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新优质学校建设的新动力在于凝聚内力,从品牌辐射、抱团取暖、内生变革、城乡共建等多点发力,形成丰富多样的形态;新优质学校的推进本质上是加快办学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在学校发展规划力、课程领导力、课堂教学变革力以及共同治理对话力。  相似文献   

7.
学校中最重要的个体——学生,理应是引起和推动学校变革的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学生却很难成为学校变革的动力.从学理上分析,学生具有成为学校变革动力的可能性,学生成为学校变革动力也是学校变革目标的本质要求.基于此,激发学生成为学校变革动力就成为必需,“以学生变革利益为中心”的变革政策再设计以及提高学生变革能力是激发学生成为学校变革动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研究关注的焦点,从教学与课程等局部层面的改革,转向关注学校整体的革新.在这个大背景下,专业学习共同体不仅仅被当作教师发展的一种途径,而且成为一种崭新的学校变革方式,它将教师发展、领导角色、学校改善统整为一体,形成以学生学习提高为中心的整体学校发展模式.走向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变革历程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制度与文化的完善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学校组织视域下的课程变革应具有渐进性、情境性与自主性等特征,但实然的学校课程变革却表现出激进式、去情境化与依附性共存的特点,使学校课程变革呈现出形式主义、官位主义和反应迟缓等不适应课程变革的行为。学校组织结构应由紧密耦合或松散耦合走向混合型学校组织结构的构建;组织目标应从专注于知识目标的教学转向课程愿景的共同打造;组织参与者应由各自为政转向自主与合作相连通的组织文化的生成;组织技术从单一课程体系走向非线性课程体系的建设,为学校课程变革的深入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0.
学校组织视域下的课程变革应具有渐进性、情境性与自主性等特征,但实然的学校课程变革却表现出激进式、去情境化与依附性共存的特点,使学校课程变革呈现出形式主义、官位主义和反应迟缓等不适应课程变革的行为。学校组织结构应由紧密耦合或松散耦合走向混合型学校组织结构的构建;组织目标应从专注于知识目标的教学转向课程愿景的共同打造;组织参与者应由各自为政转向自主与合作相连通的组织文化的生成;组织技术从单一课程体系走向非线性课程体系的建设,为学校课程变革的深入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1.
学校文化建设系列之二:学校文化建设意义的重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文化建设意义的认识充分与否,是制约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本文基于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的观察和思考,就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论述:学校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变革提出的新任务.标志着学校变革的模式由外部驱动型转变为内部驱动型:学校文化建设是凸显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学校文化建设是对我国教育传统中"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环境育人"等思想和实践的新概括、新综合;学校文化建设也是促进学校认同、增强学校凝聚力、提高学校办学活力、实践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世界各国教育界所设计的学校课程体系反映了各自对基础教育功能的认识。信息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各国对各门课程的认识也随之深化与发展:课程设计理论由单一转向多元,学校培养目标也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转变过程中,各门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但课程如何巩固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等变革的要求呢?英国学校地理课的复兴和发展较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本文详述了英国学校地理教育的现状、历史和一度衰落的原因、复兴的背景与地理界的努力、面临的新挑战和发展方向,最后提出了其对中国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学校变革的一般理论及其反思——社会资本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冰 《教育学报》2007,3(4):45-50
学校变革的一般理论主要包括结构主义的观点、冲突主义的观点、技术的观点、文化的观点以及市场的观点。结构主义的观点更多地把学校看作是一个保守性的组织;冲突主义观点相对地漠视学校日常生活的现实;技术的观点趋向于用“技术的方法”来改造学校;文化的观点主张把学校塑造成一个“价值共同体”;市场的观点重视选择但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通过对这些理论或模式细致的总结和反思,指出其中一些理论或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的种种不足。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对上述理论进行了修正或补充,从而为当今的学校变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改革理念。  相似文献   

14.
学校变革成本是学校在进行变革时所支付的、所有与变革相关的资源的价值总和,具有客观存在性、动态性及相融性等特性.如果以学校变革过程为分析依据,学校变革成本可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完善阶段的变革成本构成,并且每一个阶段的变革成本都包含多种成本类型.导致学校变革不同阶段成本增加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策略对学校变革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稳定增长,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人们善度余暇和健康生活的需要,以体质教育和运动(技术)教育为主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以学校时期为中心的体育教育,在当前的学校体育改革中,将转向与终身体育相连并成为终身体育重要一环的体育教育。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将成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学生时代,还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可靠的基础,发挥终身效益,具有超越学生时代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这一观点已在学校体育工作者中间形成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16.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基层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素质教育逐步成为改革的主旋律,作为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顺应这一潮流,由"就业教育"迅速转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就我国目前的素质教育现状来看,由于中学仍然受高考指挥棒的制约,短期内很难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而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摆脱了升学压力,主要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学校变革有效性的分析是近年来学校变革研究领域关注的一个新视点.在实践工作者趋之若鹜的学习与观摩热潮中,提供一个正确科学的学校变革有效性分析方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前提性问题了.我国目前存在的结果导向、要素导向、成本导向和收益导向四种思维方式并不科学有效,应该秉持一种整合的思维方式,即目标导向——参与者满意——模糊导向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创新,这个创新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科研,打破过去教师的工作由简单地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转向用教育科研的观点去审视过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让教育科研成为课程改革的先导,唤醒教师内在的探究需要,立足已知去探究新知,形成教师与学校共同的发展愿景,使教师与学校获得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一种需要变革的教育观念,它既通过节奏和秩序构成了学校教育实践的形式,又以此赋予学校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由于时间对实践的构成性作用,传统教育的时间框架无法支持新的教育尝试,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需要建基于一个新的学校时间结构上。学校时间结构变革的出发点在于厘清当前学校时间的育人困境,并理解其与当下教育改革的逻辑冲突。当前学校中的时间以工业时间框架为基准,以时间饥荒文化为特征,呈现出匮乏、冲突和控制等景象。这是一种基于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取向的学校时间结构,它剥夺了学生自主成长和自由发展的机会,并给师生带来身心的双重负担。由此,当前的学校时间结构与当前的教育改革形成了根本的逻辑冲突,学校时间改革需要由“管理人”的时间转向为“教育人”的时间。此时,一种低欲望、弱控制力、强包容性的学校时间结构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20.
变革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作为功能主体需要评价直接指向教育改革过程,研究变革实践以推进变革过程."新基础教育"研究在评价功能转换的需求下提出并开展了推进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要求将评价作用于学校变革过程本身,使评价改革成为变革过程的构成部分和推进力量,实现改革过程中推进性评价与学校变革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