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轮联赛5个进球,2场欧冠4个进球,新赛季,那个曾经进球如草芥的恐怖埃托奥又回来了。新的教练的到来让“猎豹”不再遭受圈养之苦,而他也真的仿佛像出笼的野兽,连续献上猎物,报答主教练的知遇之恩。  相似文献   

2.
如何正确理解与运用探究学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正>现在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积极提倡“探究学习”。我们认为,“探究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体育学习内容中的原理和规律性的东西。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很少看到成功运用“探究学习”的案例。一些教师虽然在教学中也时不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也让学生去“探究”,但教师提的问  相似文献   

3.
“教会”是“勤练”与“常赛”的基础,也是“勤练”“常赛”的最终目的,而“勤练”与“常赛”又是“教会”的常用手段,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与融合。本文尝试从“乐学”与“慧动”的内涵出发,在课的学练初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乐学”;学练中期结合“勤练”,引导学生“慧学;学练后期依托“常赛”,诱导学生“慧动”成长,以教师“善教”促进学生“慧动”,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综合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老师是教书育人的代表,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有着什么样的“地位”,这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受学生喜欢?思政老师在学生中受欢迎程度如何?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思政老师应该怎样“打扮”自己,才能让学生“宠爱有加”,这也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一个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这句话表达了许多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心声,以往,体育课给人们的印象无非是学生放松调整,游戏娱乐的一个科目。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好坏不会影响他的升学。学生也从来不会很重视自己的体育成绩。在很多学校体育课被其他学科占课的现象屡见不鲜.体育老师也被赋予了诸如“闲人”“体育佬”之类的不雅称呼。虽然广大的学校体育工作者们也在不断地为自己的工作对学校和学生作出的贡献而呐喊疾呼,如“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加强了学生情感的交流,促进了学生互帮互助的意识,培养加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等口号.但是面对残酷的现实还是显得苍白无力。学校对体育工作还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不得不让许多学校体育工作者感到痛心。  相似文献   

6.
刘凯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12-212,214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采用示范、讲解、演练、说明之外,采用不同形式“语言”表述也能对学生理解动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语气语态,不仅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感,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更能提升学生对所学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在老师独具风格的语言引导下能起着“画龙点睛”“根深蒂固”的作用;同时,也能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更好地培养提升学生的武术素养。  相似文献   

7.
<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是指学生对所学教材在心理上的指向和集中。它除受学生的学习动机、目的、兴趣等内在因素的制约外,还受教师在教学中的“应变能力”的直接影响。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受内外因素的干扰,而容易偏离所学教材。当学生的“注意”偏离所学教材时,教师可以通过“应变活动”,使学生的“注意”重新集中或指向到原教材的学习上来。  相似文献   

8.
基于积极性心理驱动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既要致力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也要注重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体能,加强发展和健全学生的心理品格。积极性心理驱动要聚焦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进步指数”,致力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幸福指数”,使积极性心理驱动成为学生“体育运动的充电器”,从而有效地守护学生的生命生态。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对自己说“我能行”,与此同时也促使这些“天之骄子”们有点飘飘然,部分学生乃至滋生了“说不得”“动不得”,只能“捧”,不能“摔”的坏习气,有些甚而变得意志“薄弱”,心理“脆弱”。而我窃自以为,批评和惩戒也是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实施以来,体育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动”的时间不断增加,“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动”的空间逐渐扩大,“动”的形式更趋灵活,“动”的密度逐步加大,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然而,在这些表面上热闹非凡的“动”态中,也出现了一些异常的“动”态。对此,我们应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读一读”、“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  相似文献   

12.
学生说谎了     
镜头体育课上,老师正组织学生做“投准”游戏,学生们玩得很开心,课堂气氛活跃,欢笑声、呐喊声不绝于耳,游戏结束了,老师向各组查问结果:“一组?”“28个。“”二组?”“22个。”“三组?”“33个”……“第三小组获胜!”“耶!……”这样的场景太司空见惯了,可一次听课,我们发现获胜小组所报的成绩是假的!老师在宣布其胜利时,学们居然也是眉开眼笑的!反思我沉思了,自己的课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呢?而我却一直蒙在鼓里,并以学生玩得高兴,游戏组织顺利而欣欣然。如面对学生自报的或优或劣的800米测试成绩,其中是否有“诈”?谎报军情的学生是否…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体育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为了打破旧的传统,克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以学生“学”为主体,由学生去“发现规律”,对学生着重创造力和个性的培养。本文中速滑教学的“收”和“放”,是指在教师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情况下,在局部乃至全部的时间里,学生自己独立的控制自己的练习活动。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困感“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概念及其关系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清晰的阐述,在体育教改实践中也一直缺乏正确的指导,基层体育教师当然也就很难说清楚了。日前笔者在某地遇到一位为新课标培训的作课教师,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由活动;在教学方法上,也需注重互动性和创造性。”从认识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才得以自然显现出来。真正有“水到渠成”之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特别要优化“问题设计”,唤醒学生思维,力争达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正>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转化好学生,尤其是顽皮的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苏霍姆林斯基曾揭示过教育的奥秘,他说,“教育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列宁也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爱是沟通感情的桥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一、用爱心来感化“上帝”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应成为“上帝”。如何感化“上帝”,不是个简单问题,教师不仅要付出真情,付出艰辛,还要讲究方法,做大量的细致工作。首先  相似文献   

17.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随时都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即时评价,但多数教师并没有引起重视,往往是用“好、不好、对、不对”等语言加以评价。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上课老师用“很好”、“很棒”这些评价语言达三十多次,这些评价语言到底“好”在哪里,“棒”在什么地方?不但学生不知道,甚至连教师也不清楚。这些单一的、空洞的评价既无法让学生得到真实、有用的信息反馈,又难以适应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行为,其结果使学生的发展失去原动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越来越差。  相似文献   

18.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采取一定“教”的方式,学生也要在教师指导下,采取相应的“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练法是相互作用而统一的双边活动。作者着重对学练法教案的编制原则加以探讨,使学练法这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得以实施,以“学法”的改革,进一步促进“教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在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和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对提高教学效果极其重要。我们认为,“教”与“学”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两种主要活动,其逻辑关系主要有四种。 一、教等于学 “教等于学”是“教”与“学”之间的第一种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意指教师教多少、学生也学多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的关系。 二、学大于教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学生所学多于教师之所教的情况,从而构成“教”与“学”的第二种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意指学生所学超过教师所教的范畴。一般而言,只要…  相似文献   

20.
论“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困感。“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概念及其关系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清晰的阐述,在体育教改实践中也一直缺乏正确的指导,基层体育教师当然也就很难说清楚了。日前笔者在某地.遇到一位为新课标培训的作课教师,并进行如下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