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外迁与东北女真人内聚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迁徙明显有两大流向:一是中原汉族向边疆地区的外迁;一是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内聚。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大量北迁,而东北女真人则纷纷南迁。辽金时期北方各族人民的迁徙流动,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改变了我国北方各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土楼是福建西南部以永定为中心的客家人民居。这种民居因其独特的外形而享誉海内外,被称为"世界民居的奇葩"。它是由北方战乱而南迁的移民建造的。由于南迁这些移民与当地土著人融洽而形成汉民族的另一民系———"客家人"。在异域的荒野中,客家人采用生土夯筑形成自己的独特家园———土楼。土楼历史悠久、形态各异、布局合理、坚固耐用。它不仅组成了一道美丽的景观,更构成了独特的"土楼文化"。  相似文献   

3.
刘俊利 《新高考》2006,(10):29-32
【考点指津】1.分析隋朝统一的原因和进步性(1)隋朝统一的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③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江南也因为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等因素,经济得到开发,这些都为隋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④当时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  相似文献   

4.
福建地方文学,发端于上古的越族先民。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入闽,开福建文学风气之先。唐五代,福建乡土文人崭露头角。宋代,福建文学勃兴,出现了一些具有全国影响的代表人物。文学批评著作在全国突出,抗金和遗民文学占有一席之地。元代,福建文坛仍为诗所统治。明清和近代,福建涌现出一批富有爱国主义或民族精神的文学。在翻译文学上成就瞩目,诗界复古之风盛行。这一时期,福建大量移民海外,对台湾文学影响巨大,并造就了独具一格的侨乡文学。  相似文献   

5.
客家土楼及其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楼是福建西南部以永定为中心的客家人民居。这种民居因其独特的外形而享誉海内外,被称为“世界民居的奇葩”。它是由北方战乱而南迁的移民建造的。由于南迁这些移民与当地土著人融洽而形成汉民族的另一民系——“客家人”。在异域的荒野中,客家人采用生土夯筑形成自己的独特家园——土楼。土楼历史悠久、形态各异、布局合理、坚固耐用。它不仅组成了一道美丽的景观,更构成了独特的“土楼文化”。  相似文献   

6.
论客家民系及其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客家本来就存在北方,是生活在北方的“土著”居民,无所谓南迁以后才逐步形成的问题。但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往南迁徙的过程,南迁后才被称为“客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客家人形成了一系多元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岭南文化中特有的兼容性特征对岭南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是魅力岭南的生命之源。本文试图从先秦时期岭南地区的文化、四次有影响的中原移民南迁运动、海洋文明的性格属性三个方面,阐述岭南文化的兼容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和衍生过程。  相似文献   

8.
从麻沙、崇化两坊所处的历史环境和自身原因探考了建阳坊刻发展至宋代达到鼎盛的主要原因:一是唐末五代及北宋末战乱频仍,导致大量北方士族南迁,流寓闽北,使建阳刻书业有了人才和技术基础;二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使闽北在宋代成了区域文化中心,闽北土地与人口的矛盾激发了读书和应举的风气,使建阳刻书业的销售有了区域的市场;三是建阳地处江西、浙江入闽门户,有舟楫之利,造纸技术先进,原料低廉,使建本能降低成本,远销国内外。  相似文献   

9.
隋以前文化中心的迁移与文学的发展钟仕伦著名文化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在考察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时曾说,迫使汉文化中心南迁有三次大的波澜,一是东汉末三国时期的长期战乱和永嘉南渡,人口大量南迁;二是唐代“安史之乱”,人口南迁亦多,成都这样的城市已成为新的文化中...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也是人口移徙融合的过程。就中原地区而论,历史上曾发生过周边诸民族与中原各族、以及中原各族与周边诸民族之间多次的移徙融合。仅仅中原与福建之间历史上见于记载的较大规模的人口移徙融合就有四次:第一次是汉武帝时,为了镇压闽越土著居民的反抗,加强中央集权,曾“尽徙其民于江淮间,以虚其地。”第二次是晋永嘉之乱,中原一带“衣冠入闽者八族”。第三次是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六六九年),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被朝廷派往岭南,镇压少数民族人民的“叛乱”,后来陈元光被尊称为“开璋巠王”。第四次是唐末五代时期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起义军南徙,据今  相似文献   

11.
至今所见,中原姓氏入闽迁台之相关研究,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现三个研究视角。先是福建地方史研究中涉及的中原姓氏入闽问题,此类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等闽籍学者对福建民间家族再造中关于"闽祖光州固始"的回应。再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跨区域移民史研究,尤其是闽台学者对闽南、客家姓氏祖地及姓氏播迁的溯源研究。然后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两岸关系缓和及闽台同胞寻根活动之开展,由豫、闽、台三地学者共同推动的两岸关系视角下的中原姓氏入闽迁台研究。由福建地方史向跨区域移民史和两岸关系研究视角之转移,总体上呈现为历史向文化演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费涛 《考试周刊》2014,(2):20-20
<正>京口、晋陵地区在六朝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系东晋时期晋陵郡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镇江市、丹阳市、常州市及无锡市的一部分。该地区在东晋南朝之前的开发水平长期落后于黄河流域。晋永嘉之乱后,大量移民为了逃避中原的战乱而聚集在此地,极大地改变了京口、晋陵地区的政治经济面貌,推动了京口、晋陵地区的发展。本文仅就永嘉南渡后北方移民对京口、晋陵地区的开发及其影响做初步探索。一、缓解南迁移民与江南土著居民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十六国北朝时期是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最尖锐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自司马氏南迁,我国北方便陷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北方的匈奴、氐、羯、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逐鹿中原,彼此之间进行了残酷的厮杀,都力争在中原建立政权,取得统治地位。这一时期,在河北境内建立政权的,十六国时期有羯族建立的后赵,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和后燕,氐族符坚建立的前秦。北朝时期有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鲜卑化汉人高欢及其子建立的东魏和北齐。五胡十六国的长期纷争,除了后赵和前秦两次暂短地统一北方之外,河北一直是割据势力相互争夺的地方,因此,使河北  相似文献   

14.
该书由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林国平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著名实业家邱委端先生联合主编,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教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支平教授等多位闽籍著名学者参与撰写。全书76万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内容依次是:先秦及闽越国时期移民、汉唐时期中原汉族入闽、宋元时期福建移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原先南迁的士族由于各种原因回归北方。这些北归士族在北朝的发展状况迥异。太原王氏与渤海刁氏北归后在北朝顺利发展,分别呈现出“中央化发展模式”与“土著化发展模式”。琅琊王氏却因为没有成功实现“中央化”.也没有完成“土著化”,因而在北朝迅速衰落了。  相似文献   

16.
周新华 《天中学刊》2001,16(4):79-8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领导中国革命上,先后犯了三次大的“左倾”错误,且一次比一次严重。这些“左倾”错误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上的“左倾”指导思想有密切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国际此时期在指导中国革命上的“左倾”错误,其真正发端不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形成的,而是在大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共产国际对当时国民党的性质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从共产国际在大革命时期的一系列“左倾”错误特点上也可以看出,共产国际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左倾”错误与它在大革命时的“左倾”错误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7.
政府行为对文化的形成、传播和传承起着重要的影响。唐和五代是闽南文化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唐初和唐末中原人的两次大规模入闽,建立政权,并利用多种行政手段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河洛文化在闽南地区传承、传播和发展的措施,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性特征的闽南文化。  相似文献   

18.
简述“入闽词”是了解辛弃疾仕闽期间心态的重要凭证,总结辛弃疾“入闽词”作品历史编年,通过分析词的题材、意象、典故等即可发现他的内心矛盾激荡,进退维谷。而结合正史、地方志等所记载的辛弃疾在福建为官时的事迹分析,词中的犹疑、退隐等情绪和治理地方的积极作风又产生了鲜明矛盾,实质上是现实与理想冲突所造成的失落情绪的外化,也是其报国责任压制消沉心态的表现。通过整理分析文本,以更直观的方式梳理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探索“入闽词”与辛弃疾复杂心态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一、北人南迁对经济中心南移的推动作用 宋朝经济中心的南移不是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北人南迁从秦朝时就已开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北人南移,不仅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历史上共有五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第一次,是在秦朝建立后,始皇赢政派遣五十万人南戌五岭,并在统一南方越族之后,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等三个郡,使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更新了当地的生产工具,从而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晋室南迁到北魏统一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入主中原,中国北部诸国林立,更替频繁,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当时国家的兴督和政治家事业的成败原因虽然很多,但处理人才问题的得失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史料不足,十六国时期的人才问题尚无人论及。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