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大利籍的奥琳埃娜·法拉奇,是20世纪采访重要政治人物的最杰出的女记者。她自1969年至1981年发表的约40篇访问记奠定了她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地位,为国际新闻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现年61岁的法拉奇销声匿迹差不多已有10年之久,谁也不知道她为什么在声誉正隆的时候,突然告别新闻战线。据说她一直在闭门从事小说创作,因为她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文学家。然而迄今中国读者尚  相似文献   

2.
这个女人说:“由于你不能忘怀他,所以他再也不可能长眠,他也不可能安息.”不知生,毋宁死.如果要用一个断语来描述法拉奇之奇,再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是的,我,我问、我听、我说、我观想、我写,我创造的唯我的新闻现实.这不是说法拉奇的新闻写作带有虚构的成分,只是强调她从“我”出发,从“我”站立的方寸之地观照被政治、战争、国与族群、人类这些大命题笼罩的“可怜虫”,不失为一种智慧之选.  相似文献   

3.
我说“我”     
我今年28岁,插过队,当过兵,做过工,就是没有进过高等学校。但我年轻气盛,还有点顽皮,不愿随大流,虽说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才四年,总想着别出心裁,干出些名堂来。大概人人都喜欢说自己,我也如此。细细想来,“我”并无错,特别是工作中,非但不该抑制,还需大加推崇。《兰州出土写有文字的东汉纸》一稿,发表在去年11月15日《兰州晚报》头版。东汉纸的发掘时间是10月20日。那天,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发现一座汉墓,希望我去采访。我当时有点犹豫,兰州发现汉墓已不止一次,十墓九空,没多大意思。但最后我还是去了。头一天我在挖掘现场,从早上9点一直守到下午3点多,没有发现令人兴奋的宝贝。过了一天,本地广播电视台都播发了发掘汉墓的消息,但均未提到汉纸。后来我去博物馆,寻思找点  相似文献   

4.
华语女同性恋电影正处于被双重边缘化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5.
曾两次荣膺意大利最高新闻奖——圣·弗森特新闻奖的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以写世界风云人物访问记而声誉卓著。她的人物访问记风格独特,被称为“法拉奇式访问”。而“法式”访问记的“秘诀”之一,便是她的一套灵活多变、轻重穿插的提问方法。纵观法拉奇的提问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 开门见山法:例如法拉奇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前,就早知道他是个独裁者,他开始总要自言自语十多分钟。为了获得主动,法拉奇一见面就说:“我要告诉你,先生,你  相似文献   

6.
张洪 《记者摇篮》2004,(7):28-28,24
提到“说”新闻。这对于新闻播音员或者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可能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但时至今日,对于当初“说”新闻的理解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原来新闻可以像现在这样去播的。对有声语言传播的研究本来就是无止境的。实际上这个话题对于一名新闻播音员(主持人)来说虽然不新鲜但却是很  相似文献   

7.
邵薇 《军事记者》2001,(2):35-37
奥丽亚娜·法拉奇,20世纪国际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与她令人艳羡的新闻成就同样耀眼的,是她鲜明、尖锐的个性。她迷恋文学、信仰极端个人主义,既反对一切专制和集权,又不排斥权力(成功)带给她的向人们传达她信念的便利。于是,她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自我表现欲望、蔑视一切权力同时又利用自己的“明星权力”等,都无可避免地反映在她的新闻作品中。她的新闻,是贴有“法拉奇”标签的“个性新闻”。法拉奇的“个性新闻”,是对传统的“客观主义”新闻观念的反动和叛逆。创新,有价值,但同时也有争议。探讨法拉奇“个性新…  相似文献   

8.
安徽巢湖人民广播电台《青春旋律》节目开办“我写我说”栏目,一改过去“我说你听”、“你打我通”,缺少听众参与的局面,既有城市电台“电话交流”、直抒胸臆、表现自我的效果,又满足了农村及部分城市听众无电话交流但又急欲交流的渴望,是广播改革的良好尝试。“我写”即由听众自己去自由写作,内容只要是健康的,可以无所不包,以反映当代青年人理想  相似文献   

9.
我爱“爬格子”。17年来,各级报刊、电台共采用我所写的各类稿件600余篇。“爬格子”自有“爬格子”的情趣,但更多的还是辛酸苦辣。盛夏酷暑,蚊叮虫咬,汗流浃背;寒冬腊月,坐“冷板凳”熬夜,冻手冻脚,这不能说不苦。花自己的光阴,点自己的“油灯”,“为他人作嫁衣”,有时换来的却是误会和委屈,甚至还传来一些讽刺的言词,这也不能不令人心酸。有一段时间,我心灰意懒了。几乎一年不曾动笔。不过,那段时间我心里总感到生活中缺了点什么。  相似文献   

10.
题目写得甜蜜蜜,其实是他太痴迷。痴迷谁?新闻:谁痴迷?两杠三星的长垣县人武部政委赵丙元。读者您说说,他一个人武部政委,抓抓民兵、抓抓征兵就行了,可他倒好,常“大言不惭”地说:“工作出报道,报道促工作”。一套一套的,没治了。27年前,他还不够应征的年龄,就抱着一大堆批满“优秀”的作文本死磨硬缠着接兵干部,扬言“要到部队长才干”,非要人家收他到军营。当时的接兵干部看这“小孩”字写得不错,文章也“马马虎虎”,条件一松,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嘎子兵”。看接兵干部对他挺“感冒”,这小孩干脆显山露水,当面背…  相似文献   

11.
我爱“豆腐块”、“火柴盒”。提到“豆腐块”、“火柴盒”也许会有人摇头,看不起。因为,它们都是小字辈。可我不是这样看的。我认为,稿件虽小,容量不一定就小,小稿件也是一条信息,要写好并非易事。每年评选全国好新闻,有的还不足两三百字,由此可见,衡量新闻稿件优劣  相似文献   

12.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1989年,在北京那个动荡的季节,我任外交部发言人的时候,与出生于中国广西的记者阮次山进行了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会面。聊了什么,全忘了——对于外交官和记者,这也许是好事,说明双方都基本没说什么错话,错话才不容易忘。我只记得他人很实在,  相似文献   

14.
耶娃与中国的一世姻缘肇药于1934年10月的某一天,在苏联南方小城加格里一休养所沐浴着热带阳光的面海震台上。在她走近并且就座的一张四人餐桌旁,已经坐着一位年轻的中国人埃弥、萧。他的中国名字叫萧三,一位诗人、一个职业革命家,毛泽东的少年同学,中文版《国际歌》的译作者。“我们两人四目相机,彼此立刻都被迷住了。”一个月的苏联之旅是耶娃哥哥送给现控为生B礼物。但是水馆成1解晚馆岁的耶娃收到的税金约先B礼物却是与三十八岁w,看上去只有二十五岁的罗荣定因爱情和婚姻。“这一天,阳光灿烂,宛如夏日,我的早江桌上插着一大…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来,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日子里,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萦绕:我离法拉奇究竟有多远?欧丽亚娜·法拉奇(OrianaFallaci)是20世纪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之一,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尤其在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她被人们视为一种反暴政、反集权、反专制的象征,广为热爱自由、追求民主的人士所喜爱。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可以说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关系风云录。就凭这本书,法拉奇确立了她的“国际政治采访之母”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法拉奇的新闻采访技巧和专业训练素质,而且放射出一种罕见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中国”说     
1963年出土的“何(简作此字)尊”,把“中国”一词及其语义的成立推至了西周武王时期1,距今已有数千年。在这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汉字象形的属性及汉语的特殊本质,形态不变的“中国”一词经历了复杂的意义变化。但是,此一变化却从来就不是模糊的过程,而是一个极为精确的演变。从由东西南北四方产生的“中土”、“中土大邑”、“天下中央区域”的观念到“京师”、“王畿”的具体所指,再到指代与周天子关系密切的诸侯方国、文明程度相对发达的中原诸侯区域的意义,最后发展到文化意义的扩充,表示一种政治上的正统、文化上的发达…  相似文献   

19.
二十多年来,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日子里,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里缠绕:我离法拉奇究竟有多远?[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1992年我给省内外一些报纸写了50多篇“读者来信”,有38篇被采用。其中上中央级报刊的有4篇。有几篇稿子同时被好几家报纸采用。“读者来信”文体自由,易于触及实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只要碰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或鼓与呼的事情,我就穷追不舍,刨根问底地弄个明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