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书评作为一种新的书评文体形式,颠覆了传统书评的传播模式,为公共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公共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审时度势,以建荐书平台、开展微书评赛等有效形式,积极开展微书评活动,使微书评活动能够和推广经典阅读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推动经典阅读活动在国民中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书评活动,由书业的书评活动、新闻业的书评活动、图书馆的书评活动、其他文化行业的书评活动等共同组成.本文探讨的是美国书业界的书评活动,且以印刷型书评为主.  相似文献   

3.
图书评论学是研究书评现象和书评活动规律的科学。或者说它是研究书评活动的历史、现状、书评现象的本质联系,书评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以及书评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科学。狭义的书评学,专指书评理论,即理论书评学。广义的书评学,指与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科学。它包括理论书评学(书评学概论、比较书评学等),应用书评学(对书评实践和业务的研究)和历史书评学(中外书评事业史、书评家人物史  相似文献   

4.
现在,我们仍要承认这样一种事实,书评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件陌生的事情。书评还只局限于少数专业书评人员和部分书评爱好者,以及受人之托应付差事者。参与书评活动的人确是面很窄。分析参与书评活动的人面窄的原因,其根本在于书评的路子窄,这主要反映在书评阵地太少上。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众多出版物和众多读者的国家,专门性书评刊物真是屈指可数。缺少相应的书评阵地,何以发展壮大书评队伍? 书评的形式,除了文字外,声、像书评几乎是很难见到,书评的形式也是一条窄路。怎样冲出窄路,走上宽阔的大路?这是发展书评事业的重要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读书与评书活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武汉市江汉区从1987年起,连续举办了八届群众性的“金桥”书评活动,参加者由数十人发展到近二万人,形成了“万人争读,千人讲评,百人参赛”的生动局面。1990年11月,薄一波同志为“金桥”书评会题词;“愿‘金桥’书评会成为读者、作者、编者之间真正的金桥。”“金桥”书评活动是江汉区图书馆那里开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以来,书评事业有了令人高兴的发展。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出版物品种的迅速增加,特别是全国和地方书评刊物(包括报刊上的书评专栏)的相继创刊,为书评事业的发展准备了客观条件。书评阵地跟过去几十年相比,是大大扩大了。虽然从目前全国500多家出版社,每年6万多种图书来衡量,发表书评的阵地还是很不够的。书评编辑卓有成效的组织活动,也使书评的覆盖面发生变化。有文学艺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书评?“书评”是“图书评论”的简称,就是对图书进行分析评论。书评包涵两项内容,一是“书”,这是指书评的对象;一是“评”,这是指书评的性质。书评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书评文章或讲演等,则是书评者对图书经过研究所得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书评活动是指图书馆组织特定的作者、读者针对馆藏图书撰写书评论文、交流阅读感想的一种活动,它是图书馆读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图书馆履行教育与情报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宣传馆藏、指导阅读,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十分重要。一、组织图书馆书评活动的意义1.高校图书馆组织书评活动有利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校图书馆,特别是综合性高校图书  相似文献   

9.
云南版社会科学著作书评征文活动(《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一期已发消息报道),得到了社科界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许多思考。首先,此次书评征文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中华大地,各种各样的书评活动自然也搞过不少,但在一省之内,专门就社科领域的学术著作书评进行评奖,这的  相似文献   

10.
馆员撰写书评是阅读推广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图书馆界对书评写作的培训、推广程度远远不够,使馆员撰写书评处于业余写作的状态,停留在个人喜好的层面上。2013年由图书评论委员会牵头举办的"最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一本书——馆员书评"活动,评选出的15篇一等奖作品对馆员如何撰写书评做出了方向性的引领。论文通过对15篇作品的研读,分析了馆员书评的特点和撰文原则,提出了撰写书评应是图书馆员的专业职能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图书出版工作发展很快,出书品种迅猛增加,面对众多的图书,读者如何选购图书、选读图书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也为编辑做好书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书评活动和购书、读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书评的作用,通过书评活动使读者了解图书的出版状况、基本内容、主要特点,还需要编辑做大量的工作。这几年书评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图书发展的形势还不相适应,出书多,评论少的矛盾仍很突出。编辑重视出书、忽略书评现象较为普遍。 一、书评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二、内容介绍多于评论。我们常常把书评叫作“图书评介”,应既…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评二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伍杰 《出版科学》2002,1(Z1):23-27
20年来,中国书评事业经历了复苏、发展和初见繁荣三个阶段,从有评无论发展到形成独立的书评学.1985年是重要的转折点,此后各级领导更加重视书评,队伍和阵地逐渐扩大,书评数量增多,书评和读书活动相互结合,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伍杰 《出版科学》2002,(3):23-27
20年来,中国书评事业经历了复苏、发展和初见繁荣三个阶段,从有评无论发展到形成独立的书评学。1985年是重要的转折点,此后各级领导更加重视书评,队伍和阵地逐渐扩大,书评数量增多,书评和读书活动相互结合,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为了壮大书评队伍,培养书评骨干,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于1992年5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国防大学举办了全国首届书评骨干培训班。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秘书长王大路主持了培训班的全部活动。来自全国各地30余家出版社和部分省市书评学会的骨干参加了学习和研讨。这次培训活动采取从实际出发,多种形式,开门办学的方法进行的,培训期间,学员们既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有关书评理论和写作  相似文献   

15.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2):103-103
<正>2013年,"馆员书评"征集活动第一季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区各类型图书馆员来稿三百二十余篇,推荐了《巨流河》等三百余部图书,活动得到了广大图书馆员的关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发现了一批优秀馆员和优秀作品,对图书馆图书推荐、导读与阅读推广工作产生了有益影响,对于培养学习型馆员起到了发掘作用,将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发展,从而为书香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为了继续推进"馆员书评"征集活动,2014年继续推出"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一本书"馆员书评征集活动第二季。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阅读调查报告资料一再告诉我们,亲朋好友推荐与媒体书评,是影响读者买书或读书的重要因素。过去,书评大多由新闻媒体提供。严格的媒体书评,是由媒体从一批当月新书中挑出认为值得撰写书评的作品,一方面去信向出版社索取稿件,一方面从自己的作者名单中挑出合适人选撰写书评。不会让书评作者和出版社有所接触,以保持客观中立。不过,随着新闻媒体的书评版面式微,影响力下降,还有出版品数量激增,网络媒介崛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同学开展书评活动已有多年传统。他们曾在《中国图书评论》、《大学生》、《图书馆学研究》、《北京大学校刊》、《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等书刊上发表过数十篇书评文章,从1989年10月起,更把书评活动纳入系党委、学生工作组的议事日程,并正式开出《书评写作》这门课程。在具体做法上,  相似文献   

18.
书评难得     
陈四益 《图书馆》1998,(3):76-77
题目写下了"书评难得"四个字,其实书评似乎并不难得.几千张报纸天天在出,大多都有副刊,而副刊又大多都有书评,这还不算专门评书的报纸与刊物,若是"难得",还能办得下去吗?然而,好的书评,以我十几年编副刊的经验,确实难得.我曾经策划过三次较大规模组织书评的活动,一次算半成功,两次是完全地失败了.  相似文献   

19.
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年1月27日生于北京贫民家庭,成长于崇实、辅仁、燕大、剑桥及《大公报》。他为人忠厚刻苦,早获文名,擅长英语,好学喜读。他的书评活动入手早,起点高,出手快,持续久,方面广而造诣深。 萧乾首先是一位60年不辍的书评写作者。 他第一篇书评是1931年的《奥尼尔及其<白朗大  相似文献   

20.
第三阶段,是1985年至今,可以说是书评的初步繁荣时期。 1985年是这15年书评事业发展的转折点。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宣传部认真提倡和重视书评事业。1985年5月15日—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在济南召开了建国以来的全国第一次图书评论工作会议。会上研究分析了书评现状,讨论了书评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确定了书评的方针、任务、内容、发展方向和发展书评事业的具体措施。会后,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85年7月1日批示了《全国图书评论工作会议纪要》。中宣部充分肯定了会议的成就,并要求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总政宣传部、中央宣传系统各单位党委、党组重视书评工作,对《纪要》要参照执行。还明确指出:“目前,图书评论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不少宣传和出版部门还没有重视这一工作。搞好书评对推动出版事业的发展和指导读书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希望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认真搞好这一工作,有影响的报刊,要经常发表图书评论。”这次会议对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