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洱茶的品质形成主要是微生物和酶系统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此外,普洱荼品质形成决定于原料本身和渥堆发酵工艺,受到贮藏条件如温度、水分、时间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生产用水、渥堆发酵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均会对普洱茶品质产生直接影响。为提高普洱茶品质,对《GB/T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中水和微生物检测的内容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3.
云南普洱茶研究进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云南普洱茶以其历史悠久、品质风格独特、药效显著蜚声中外。除畅销西藏、西北、内蒙、港澳等地外,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及欧美等国也有一定市场。在国际贸易中,云南普洱茶的销量一直很大,方兴未艾。通过对云南普洱茶的命名、渥堆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安全性进行阐述,旨在让人们对普洱茶有些基本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分布着大量的古茶园,普洱市澜沧县惠民古茶园是典型的栽培型古茶园,约有130年,古茶园的茶具有美好的香气和品质特征,被普洱市当地人奉为上品,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下贮藏几年后,香气和优良的品质特征更为明显,为揭示古茶园茶香气和品质特征的变化,让人们进一步了解、认识普洱茶;采用感官审评和化学分析手段,对古茶园茶的外形、颜色、滋味、香气等进行审评和测定。贮藏在自然环境下1~6年,汤色由淡黄色变为红黄色,地域香变为淡淡陈香,滋味由微苦涩纯正味长回甘变为入口微涩微苦、舌底微涌泉、醇感、滑顺、味长、纯正;可溶性糖、黄酮类化合物、TR和TB分别增加0.5%、4.96%、0.565%和0.395%;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TF分别减少6.13%、2.63%、1.04%和0.068%。为普洱茶的研究提供数据.便于古茶园茶能更好的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
普洱茶功效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人们对普洱茶的功效认识较混乱的情况,就普洱茶的历史记载功效进行探讨,通过总结前人对普洱茶功效的科学研究,科学地证实普洱茶所具的功效,同时对以后研究普洱茶功效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作为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是云南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重品质、轻品牌”一直是制约云南普洱茶产业升级发展的桎梏。新时代下,普洱茶产业要想突破瓶颈,必须在政策的指引下,立足消费新常态,充分发挥特色品牌优势,采取溯“古”策略,发扬特色文化优势,传承匠心工艺,打造高端茶品牌,激发消费者对普洱茶品牌的文化认同和品牌认同。同时,实施赶“潮”策略,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创新品牌传播渠道和品牌外在形象,跟上时代潮流,成为新消费时代的“弄潮儿”,积极探索品牌传承与创新传播之道,提升普洱茶产业集群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 ICP-MS 法对普洱市12种普洱生茶及16种普洱熟茶样品中 Al,Ti,V,Cr,Mn,Fe,Co、Ni,Cu,Zn, As,Se,Sr,Cd,Ba 和 Pb 等16种矿质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普洱茶中矿质元素质量分数差异较大,Mn,Al,Fe 质量分数较高,Cd,Co,Se 质量分数较低。同一矿质元素在不同普洱茶中质量分数差异较大,除 Al,Mn,Se,Ba 这4种元素在普洱生茶中的质量分数略高于熟茶外,其他矿质元素在普洱生茶中的平均质量分数均低于熟茶。虽然矿质元素在不同茶品中存在质量分数差异,但普洱市普洱茶饮用安全,质量和品质较高,茶叶中 Cr,As,Cd 和 Pb 的质量分数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合格率为100%。  相似文献   

8.
普洱茶有着千年的历史,普洱茶具有特殊的生产工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普洱茶加工方法要作科学革新,提升普洱茶的生产加工水平,在保持优秀传统生产工艺的同时,普洱茶生产龙头企业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提升普洱茶加工工艺,促进普洱茶生产效率和能力的提高,推进普洱茶生产加工的清洁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从而开发出更多的普洱茶新产品.  相似文献   

9.
普洱茶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它之所以能从地方名茶日益成为世界名茶,从西南一隅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其中有三个重要原因,即:茶叶生产为茶叶市场孕育提供了物质保障;茶叶消费需求推动了茶叶市场发育;茶叶市场体系构建成为茶叶生产与消费有机纽带。正是依靠这三大支撑因素,普洱茶市场发展的关键问题基本得以解决。研究历史时期普洱茶市场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今天发展普洱茶经济,振兴普洱茶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这就是:从发展普洱茶生产、拉动普洱茶消费、培育普洱茶市场三个方面入手,整体推动普洱茶产业升级换代,才能真正实现普洱茶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思茅市是普洱茶的故乡,素有“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之称。思茅第二小学“小茶通”中队的队员们以了解、宣传普洱茶为主要内容,开展了生动活泼的“寻访普洱茶文化”系列活动。寻普洱茶:队员们通过读书、上网等方式,查找了关于普洱茶的历史、传说、茶源、茶马古道、茶树、种植、采  相似文献   

11.
近代普洱茶在西南地区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传播有多种方式、途径 ,现就茶庄、马帮、茶马古道对近代普洱茶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佚名 《科技文萃》2005,(10):95-97
普洱茶有一个与任何茶叶不同的地方,就是别的茶叶一般是越新越好,而普洱茶却正好相反,"愈陈愈香".这份"陈韵"也是普洱茶爱好者最为推崇的一点.可以认为,古代茶叶制作和贸易手段限制,造就了普洱茶的这份特别.而这又让人们在饮普洱茶时,真的有一种品味历史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提取技术对速溶普洱茶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不同的提取工艺进行普洱茶成分的提取分离并将其制成速溶粉,通过感观评审分析提取技术对茶粉品质的影响,获得优化的速溶普洱茶粉生产工艺.其工艺最佳方案为:乙醇浸提后加入8倍水100℃水浴,经浓缩、冷冻干燥得速溶茶粉.  相似文献   

14.
普洱打造"养生天堂"的旅游界面意向,普洱茶养生旅游应当是普洱旅游的亮点和特色,是将普洱城市形象、城市特色、城市发展能力相结合的一个最大的着力点。从"养生"的角度,论证了养生度假旅游是普洱旅游发展的客观选择,普洱茶养生度假旅游是普洱旅游的亮点和特色。  相似文献   

15.
云南普洱茶在短短几年之间,借助于媒体的力量迅速声名大振,又在巅峰后迅速步入低谷,其中的媒体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本文以昆明市《春城晚报》2004年到2008年关于普洱茶的宣传报道为例,分析了媒体对普洱茶宣传报道的特点、作用和效果,探讨普洱茶营销传播中媒体策略的成功与不足。  相似文献   

16.
墨江自古以来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和荼马古道北路的必经之地.墨江的各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和农耕实践中积淀了深厚的普洱茶文化和茶马古道文化,对普洱茶的传播、普洱茶文化的弘扬、茶马古道的拓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普洱茶文化,发源于中国,传遍了世界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茶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地向深层次彼此融合,互相影响、推动,融汇成丰富多彩的普洱茶文化。普洱茶源远流长,茶树原产地各民族的茶俗、茶饮、茶情、茶德又是如此的风韵多姿,普洱茶艺便是这些内涵的一个缩影。它以民族艺术的形式表现着民族茶风情,使普洱茶艺具有独特的魅力。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身保健意识逐渐加强,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饮品。  相似文献   

18.
在众多的茶书中,有一本关于普洱茶的书让我眼睛一亮,刚翻了几页,就被深深地吸引住,这就是著名普洱茶人阮殿蓉女士所著的《我的人文普洱》。作者既是一名作家,同时又是普洱茶的生产者,她对茶品的制作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原料的选用还是加工制作的程序都有极高的标准,所经营的六大茶山公司出产的普洱茶,都经过她的认真审视;同样,阮女士对自己笔下的文字,一样注入了负责认真的精神,从不把劣质的作品轻易推向图书市场。她所出版的《六大茶山》、《普洱茶艺》、及至还泛着油墨芳香的《我的人文普洱》,既有专业理论,又富含文学因子,在科学与文学的结合处,阮女士以平实的叙谈,道出了中国普洱茶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云南普洱茶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云南茶叶从寂寂无闻到"知名品牌"普洱贡茶的出现,这个蜕变的过程就是在清代完成的。从大时代背景去考察,普洱茶的兴盛是清政府加强对云南的经营和管理后的一项成果,但从微观的历史过程去看,清代进入茶山的汉族移民才是普洱茶发展的关键,正是他们的技术、经营成就了天下闻名的普洱茶。  相似文献   

20.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法)分别对普洱市生产的5个普洱茶(熟茶)样品,进了快速无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由云南大叶种类加工的5种普洱茶(熟茶),由于发酵方法不同,或者贮存时间不同,虽然它们所含的化学成分相同,但各组分含量不同;它们的红外光谱比较相似,但仍存在差异。红外光谱分析法,从分子水平上反映了不同发酵方法和不同存留时间对普洱茶(熟茶)的影响。该法无损、快速、准确,所需样品少,为客观评价普洱茶(熟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实验表明,普洱茶(熟茶)中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变化反映在红外图谱中1238cm-1吸收峰和1518cm-1吸收峰的变化上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