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议新闻,是各媒体的必有新闻。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改革会议新闻似乎成了常有话题。会议里有新闻吗?当然有,而且有含金量很高的新闻。在我国,党代会、人代会等重要会议就是世界各媒体关注的焦点,境内外记者往往为多争一张入场券而费尽心机。媒体受众爱看会议新闻吗?我曾为此作过调查,答案是肯定的。市县、乡镇的干部是经常要看会议新闻的,他们需从中了解上级工作的部署、指导思想及实施意见。那么,普通百姓呢?他们虽不像干部们那样经常看,但对重要会议同样十分关注。党的十五大、去年“七一”江泽民总书记作重  相似文献   

2.
万霞 《视听界》2011,(2):64-67
从事港澳台新闻的编辑工作已有多年时间,特别是莫拉克台风袭击台湾期间,我正在台湾随团采访,有机会与岛内同行合作,让我对台湾媒体和记者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我主要想讲三个问题。第一问题,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们都是主流媒体.当然要做好主流新闻.但是我个人觉得.在一些地方媒体.包括电视媒体上,在这个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是两种:第一种对主流新闻有一种很机械和很片面的理解.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去报道一些政府的会议、领导的活动.有一些是需要的.但是量已经大大超过。生搬硬套地摘要一些政治口号和公文语.对老百姓关心的经济建设和民生问题.也仅仅是片面的介绍.应该说老百姓看这些新闻犹如嚼蜡。另一个偏差,是将主流和老百姓对立起来.他们认为老百姓不爱看主流新闻.所以他们少做.  相似文献   

4.
在十八大期间,十八大新闻中心组织了29场外出集体采访活动,参加者大多数是境外媒体,当然也有少量境内媒体.在这些活动中,参加人数最多、反响最好的一场就是到国家博物馆参观新闻界"走转改"的图片展.发出信息以后,外媒记者自愿报名参加.77名记者是怎么看展览的呢?我认为他们比我们绝大多数人看得仔细.我去看了好几次,走一圈大概20分钟左右,但他们用了整整1个小时.他们把每张图片都仔细看了,而且要看出图片讲的是什么故事,用什么手法拍出来的,哪里拍得好,哪里有毛病,都有点评.他们认为,这是新闻最本质最真实也是最朴素的体现,是新闻传播规律的体现."走转改"图片展本来是10月24日就要结束的,根据需求延长到了11月15日,列入了十八大境外记者采访工程.仅仅用一个图片展,就展示了中国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朴实性,在国际上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年人在哪里,媒体的未来就在哪里.在媒体生态急剧变动的当下,出生于1980 ~ 2000年的“千禧一代”成为最受传媒业青睐的“利基市场”.仅在美国,“千禧一代”的受众数量就接近8000万.与其他“世代”相比,“千禧一代”更愿意付费购买他们中意的媒体产品.据皮尤新闻研究中心的估算,未来五年,“千禧一代”用户仅在新闻产品上的花费就可达到2000亿美元.随着“千禧一代”逐渐趋于成熟,他们只会打电玩、不愿看新闻的“刻板印象”已被打破.问题的关键不是他们看不看新闻,而是媒体能不能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  相似文献   

6.
把自行车骑到台湾最高峰玉山之巅去,确是闻所未闻的壮举。但这只是一个构想,能不能如愿,还是个未知数。那要看台湾“自由车协会”的功力如何了。我在车队出发前不久才得到线索。原来此举是秘密进行的。他们耽心万一骑不上去,脸面不好看,所以不愿轻易张扬。显然,采访会有困难,但我还是决心要写这条新闻。这是1981年的事。车协教练杨天放,我不曾见过,而他却是策划、领导这次远征海拔3,997米玉山主峰的龙头。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在他们动身之前,我也不动声色。  相似文献   

7.
从北京到香港转机再到台湾,一路处在媒体记者的追访之下,终于在2月8日晚7时左右,我与陈斌华两人抵达台湾,开始了首次到台湾驻点采访的行程。 走出飞机的座舱,迎面便是台湾媒体记者的围访。刹那间我有点时空错置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十年前我第一次到台湾采访时的情境之中。那时,祖国大陆记者首次入台采访,走出两岸隔绝四十多年后新闻双向交流的第一步,引起了海峡两岸以及海外新闻舆论界的高度关注;十年后,祖国大陆记者首次入台驻点采访,两岸新闻交流迈开新的步伐,又引起了海内外新闻舆论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再次由“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8.
处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台湾媒体,在政党斗争激烈的党派纷争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政党为了赢得受众的支持,媒体和政党合谋出演了一出出"制造新闻"的"好戏"。电视媒体因其强大的影响力在政治事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本文对台湾媒体"制造新闻"现象的历史渊源和现状予以纵深分析,以期对台湾媒体的态势走向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今年上半年,笔者作为一名新闻传播专业的交换生在台湾呆了半年。在这半年期间,笔者进入台湾媒体实习,了解了台湾媒体现状以及台湾新闻学子的实习情况。  相似文献   

10.
身处一线的从业者对于水多深火多热的把握也许会更到位一些,相信他们的实践智慧,也许比不知深浅的盲目折腾更靠谱. 前不久我到台湾访问,有机会走访了一些台湾媒体,与台湾媒体同行作了多个回合的业务探讨,双方对话的焦点是媒体转型问题.无论是传统媒体人,还是已转场到新媒体的传统媒体人,都把媒体转型作为眼下的头等大事来对待.  相似文献   

11.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读者会怎样去猜测新闻背后的记者?读者或许根本就不会去作这样的猜想,就像吃鸡蛋的人对鸡怎样下蛋不感兴趣一样。我们自己也常说: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记者获得新闻的过程无论怎样艰辛与复杂,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呈现给读者的是什么样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评论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分量很重的体裁,可近些年来有弱化的趋势,即便各个媒体开设了一些评论栏目,但质量大多不是很高。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我们的新闻评论在一些媒体中重视不够,加上会写评论的媒体人越来越少,你抄我的我抄他,致使新闻评论千篇一律,老生常谈,说教味浓,毫无新意,看了令人生厌。文中结合大量的切身实例剖析了新闻评论写不好的几种误区,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唐海钰 《声屏世界》2008,(12):23-24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电视观众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广大观众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都有了巨大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兴趣和时间去关注媒体。他们敢于提问题,敢说心里话,而且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观众也有着不同的视角和见解。同时,观众对新闻的理解从被动转向了主动,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我播你看,不仅仅要求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有关的信息报道,满足自己强烈的“知情欲”,更希望媒体能够成为自己发表意见、展示主张的窗口和平台,实现其同样强烈的“表达欲”,用一种开放、多维度的视角提炼新闻信息传达的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台湾主流媒体生态环境与竞争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仲燕 《传媒观察》2006,(10):62-64
今年7月,笔者有幸参加江苏省海峡两岸新闻交流协会考察团赴台参观访问。在台期间,参访团主要访问了台湾最大的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两大报系,访问了东森电视台,与媒体的高层进行了新闻交流和探讨。通过对台湾媒体近距离的接触,听取台湾同行的有关情况介绍,深刻感受到台湾媒体间的激  相似文献   

15.
新闻最具标志性的特性是什么?换言之,我们一看就知它是新闻而不是别的东西,那种新闻的标志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现场.我自己阅读中外新闻史,觉得对于新闻动力系统的描述有很多种,但一直隐含着一条线索未被足够认真地总结,它就是:新闻现场.CNN靠什么起家?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直播!传统媒体时代,战地记者是最能够产生媒体英雄的,这在于他们最大量地提供了战争现场.我做了20多年记者,还希望能够一直在一线做,我认为记者的起点,就是被丢到一个陌生的现场,比如矿难,比如火灾……不需要多,只要两三次这样的新闻采访,就像记者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大陆媒体对台湾新闻的报道现状出发,研究两岸关系发展并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尤其是"三通"终于实现之后,大陆媒体如何更好地报道台湾新闻,让新闻交流更好地服务于沟通两岸同胞的感情、增进相互了解,消除歧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网络(网络)新闻(on-line journalism)已成为新一代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媒体。许多二十、三十岁的年轻人已减少看电视新闻,甚至不看报纸,但他们绝非目不识丁或是知识水准不足,而是习惯于一起床就打开计算机,在主要的入口网站或是搜寻引擎的新闻字段(banners)点选他们所要阅读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今年6、7月间去台参加中文传播研讨会时,与台湾新闻界有所接触,现写下对台湾新闻界的粗浅印象,供朋友们参考。 媒体大膨胀 自台湾当局1988年元月宣布解除报纸登记和张数限制(即“开放报禁”)以来,台湾报业获得了大发展,目前报纸总数已由当初的31家发展到288家,5年间增长了8倍多。报纸版面也大幅度增加,报禁期间规定每种报纸每天最多只能出3大张12个版,现在一些报纸出好几大张,像联合报、中国时报这样的大报有时一天出20张80个版,一份报就是一大摞,看都看不过来,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台湾多家报纸的地方新闻版,并不是各地新闻的拼凑,而是分别编印、自成体系的“地方报”,也就是说,专供台北地区读者阅读的是专登台北新闻的“台北版”,专供高雄、屏东一带读者阅读的是专登高雄、屏东地区新闻的“高屏版”,如此等等,这些地方版几乎涵盖了台湾的每个县市,使各地每天发生的新闻都得到充分、及时地报道池。因为这样,台湾报纸多集中于台北,其他城市报纸很少。众多地方版无形中加大了报纸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9.
从目前全国媒体的操作情况看,各媒体的策划重点都集中在自身形象、地方新闻和国内新闻方面,对国际新闻的报道策划,似乎是有心无力,颇有鞭长莫及的感觉.即便是中央级媒体,对国际新闻的报道策划也是偶尔为之,更不要说地方媒体了.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听障者有2000多万,作为社会一员,他们很需要通过媒体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调查表明,听障者爱看电视,因为他们想通过“看”来了解社会。但由于语言障碍,他们仅能看电视画面,用猜来辨识电视内容,十分不便。自从有了电视屏幕下方的手语翻译员,以子母画面让新闻主播与手语翻译同步进行新闻播报工作,听障朋友便能“听”见电视,而不用猜电视了。然而,电视手语新闻的收视率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