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拒绝恋爱     
经常翻阅一些所谓的“中学生书籍”,看着里面“中学生故事”,不由得感到好笑。里面充斥着爱情,爱得死去活来,到处都是“爱”字,真可谓“世界充满爱”。可是仔细看看,那些爱情都是些什么呢?让我们来假设一场恋爱。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曾经说过:"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那还成个什么世界."生活中处处都有爱的身影存在,因为每一双眼睛关注的角度各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相似文献   

3.
阿乐     
有位名人说:生活就是美。我要说:生活就是乐。著名诗人何其芳有一首诗,其中几句是这样的: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保障……这是何其芳写给少男少女的诗。阿乐是男孩子,他生活得多么快乐!他快乐,女孩子也快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当然是与人乐乐了。你就看阿乐的乐吧——主持人小欣  相似文献   

4.
倘若你要问我,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是什么?那我就会明确地告诉你——是爱,是充满整个世界的爱。爱,这是一个千古永恒的话题。说到爱,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便是那个人之爱,即所谓的爱情。外国有“罗密欧与朱莉叶”。中国有“梁祝”、“宝黛”……这些爱情悲剧曾被多少人吟诵,又赢得了多少人的眼泪。这种个人的爱固然美丽动人,但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爱中,它只属于最狭隘的那种。  相似文献   

5.
胡适曾经对徐志摩有一个评价:"他的一生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1])徐志摩的诗歌主要表现的就是对自己爱情、自由、美的向往。《再别康桥》这首诗就出色地显示了诗人的才情与个性,此诗不仅仅抒发了作者对母校康桥深深的依恋以及离别愁绪,更是诗人一生"爱、自由、美"独特追求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6.
是什么使你的生活充满美和感恩?是什么让一个母亲冒着生命危险营救自己的孩子?又是什么使赤子为祖国献出自己的生命?是爱!是爱的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读了《爱的教育》,我发现:爱是无处不在的。  相似文献   

7.
为美学辩护     
为美学辩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三个:首先是“美是什么”?因为没有“美”,就没有“美学”。其次是“美学是什么”,它要论证的是一种专门认识(叙述)“美”的科学(话语)是如何可能的?换言之,即使世界上到处都有“美”,但假如不能通过一整套符号、形式和概念把它明确下来,那么人们依然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美的或不美的。在这种意义上讲,“美是什么”和“美学是什么”,是为美学辩护  相似文献   

8.
陆机说过“诗缘情而绮靡”,即诗因情而美。情是诗的本位,诗美因情而有,而情中最生动、最具生命力的莫过于“爱情”了。《诗经》中占篇目四分之一者为情诗,这些情诗蜕尽了原始形式,充满浪漫爱的底蕴,似一颗颗明珠,装点着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体验那经历千年之久的质朴纯真的浪漫爱。  相似文献   

9.
作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自己的宏篇巨著<战争与和平>里探索了一个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即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就是只有内心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美.只有那些内心丰富、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相似文献   

10.
李平同学: 你在信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什么是美?也许你并没有意识到,你只问什么是“美”,而不是问什么是“美的”,这一字之差使你接触到了美学的核心问题。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在美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师:古今中外,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而凄美的爱情悲剧,尤其容易动人心魄。我很喜欢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诗中有这样的两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我为什么引出这两句诗呢?自然是与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有关。请同学们诵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请读出你的情感,读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读完这首诗,是不是觉得这首诗很好理解?这首诗实际上没有题目,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给它命个题目吧。(拟定的题目有"无题"、"离人"、"忧思"、"望乡"等,)出现了这么多的题  相似文献   

12.
春天     
说起春天,可真是神奇。不然的话,怎么解释沉睡的树突然披上绿装,冒出了绿色的小嫩芽?就拿我最喜欢的植物——山茱萸——来说吧,也长出了精巧的花朵。草儿怎么会知道该是转青的时候呢?春天的空气似乎在闪亮,像是发出活泼的金色亮光,闻起来有一种春天特有的奇香。只能用神奇这个字眼来解释。爱情也充满神奇。没有任何言词能说得清“爱”是什么,即使这样我们大家也都知道爱是一种什么感觉……既热烈又活泼,发出金色的光……啊,每逢春天不就是这种感觉吗?在春意荡漾之时人们坠入爱河,这有什么奇怪呢?春天正是人们爱上自然爱上生活的绝好时机,这…  相似文献   

13.
一欣赏诗歌,引入"妈妈的爱" 师:前几天,我发现了一首很美的诗,大家一起来欣赏吧! (课件出示诗歌:<妈妈的爱>) 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我从梦中醒来,/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相似文献   

14.
小小说《传说》,以柳林巷为背景,描写了苏丝黄的爱情悲剧,田双伶用散文笔调,细腻地表现了这里的风情美。突出人性的美好与心灵的纯净,从而在人生的梦与现实之间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传说》不仅仅是田双伶理想的世界,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艺术美感的美学境界。下面将从意境美、人性美、悲剧美三个角度解析作品。  相似文献   

15.
因为岁月的沉淀,有一些生命的感受需要表达出来,所以有了心灵的记录——诗歌。说到诗歌,你脑中浮现出的是什么呢?很模糊的一个概念吧?下面我们就把它变得具体一点,再具体一点。如果目前你对诗歌还没有感觉,看了高中生储琪的文章,也许你就有了爱诗的理由。如果你是爱诗却对着纸笔发愁的,不妨静心读读刘国兴老师的诗,里面每一小节都藏着一个写作秘诀哦。  相似文献   

16.
课文摘要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当你是一个明智的人时,你才是幸福的。“这就是爱情,我的小孙子!爱情比上帝权威大,这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一代一代地相传。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要变成一把骨灰,但是,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我的小女儿,这就是爱情!世上各种有生命的东西生活、繁殖,成千上万地延续自己的有生命的后代。但是,只有人懂得爱,而且说实在的,只有在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7.
《爱星者与星》是菲利普·锡德尼创作的十四行组诗,由108首十四行诗和穿插在其中的11首歌构成。这些诗与歌在主题和风格上的迥异反映了锡德尼《为诗辩护》中的折衷主义美学思想。108首十四行诗以其逼真性和戏剧性接近亚里士多德的现实主义美学观念,而11首歌则以其灵动性和抒情性照应了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美学观念。《爱星者与星》以文艺复兴时期两种两极分化的美学形式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但锡德尼并没有强调它们的不相容,而是通过诗与歌的交相辉映促进了这两个世界互补式的存在,因此整个组诗具有一种和谐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作为大学文学教师,在诗的问题上,近些年来我所面对的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诗的园地在急剧地缩小:爱诗的人寥寥无几,写诗的人所写的已大多根本不是诗,包括文学报刊在内的媒体把诗打入冷宫,在大学里连中文系的研究生都对诗没有兴趣;另一方面,硕果仅存的诗歌爱好者却又出奇地执着:我总是能遇到一些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本不是诗人,却爱写诗,这种爱好像是一种天性与本能,写了诗,渴望与人交流,却又似乎从来并不谋求发表,他们只望你于此能有一种精神、情感与心灵上的积极回应。我在想,难道我们除了口腹之欲的满足和对物质财富的追逐之外,不再需要什么了吗?这样的人是不是健全的人,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健全的生活呢?我反复思虑,觉得不是。因为,这一切总是让我感到生命的贫弱、人性的枯乏,仿佛世界在不断地沙化,而活着本身不过只是活着而已,尽管外在的诱惑极多,却没有魅力,没有那种足以让你沉醉其中心摇神荡的感觉。你承认:生活是相对舒适的,然而并不很美丽。当此时,我从那些渴望交流的诗歌爱好者那里,往往能收获到由衷的欣慰。他们的诗也许并不成熟,但即使是稚拙,内中也充满了率真;即使是素朴,也发散出一种耀眼的华丽:这是人的华丽,生命的华...  相似文献   

19.
创造意境,是我国历代文学艺术家共同一致的美学追求。古代诗歌比较讲求意境的创造,当今的散文,同样讲求意境的创造。优秀的散文作者,往往是用诗的语言创造出深遂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意境是什么?简单地说,意境就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相融会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体。换句话说,意境是艺术家用自己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世界。因为这个艺术世界充满了人的本质力量,渗透着人的精神,所以,它能促使读者产生想象或联想,使人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感染,引起感动,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美是什么?美是怎么来的?人类为什么需要美?这是美学上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三个问题。历史上众多的美学家,就因其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不同的美学流派。对此马克思是怎么回答的?又为什么要这样回答?这就是本文试图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