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晚年,有幸生活在一个光荣的老年群体——军干所,身边有众多身经百战的英雄人物.在他们身上,都存在一段血火交织的历史故事和轰轰烈烈的战斗经历.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创造了用活塞式轰炸机尾炮击落美国空军F-86战斗机先例的战斗英雄、一等功臣、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战斗勋章获得者刘绍基同志,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那威震长空...  相似文献   

2.
绀弩在重庆     
人们公认绀弩是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老战士、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中国文学研究家,但是,我认为他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解放以前,他的生活几乎同报纸分不开,只是他的写作生活主要不是写社论,编要闻,而是编辑副刊。副刊,既是他的工作岗位,又是他作为文艺战士的战斗阵地。 1946—1947年间,绀弩到了重庆,我们曾经有过一段共同战斗的经历,至今回忆起来,他的瘦长的身影,翘起左腿写文章的神情,躺在茶馆竹榻上摆龙门阵的姿态,还在眼前  相似文献   

3.
今年五月初,我把围困沁源通讯集《没有人民的世界》编完后,有机会重返沁源这个三十五年前我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回想沁源人民在对敌围困二年半时期迎着豕突狼奔、腥风血雨的日子,至今仍历历在目。艰苦的生活和战争的危险,对新闻记者是一个极为严重的考验。正如当时敌后根据地人们常说的,既要过好生活关,又要过好生死关。我开始做战地记者,是一九三九年在华北《新华日报》做特派记者的时候。一九四二年十月二十一日,敌人“扫荡”太岳区一开始,我先随二一二旅转到外线,参加了芦家庄伏击  相似文献   

4.
在索马里,一名当地同事问过马丁这样一个问题:我应该继续留在ICRC做一个中立者,还是加入战斗为家人报仇?这名同事的哥哥是个平民,在不久前被杀。  相似文献   

5.
解放战争年代,我在前线作战地记者的时候,曾经历了一次冒险采访,或许由于那次采访的遭遇颇为惊险与奇异,虽时隔40余年仍未忘却。那是1946年7月,我跟随着华中新四军部队投入了反击国民党进攻的战斗。我参加的第一个大战役,是苏中如皋县以南地区歼灭国民党军49师的战斗,通称为“如南战役”。部队  相似文献   

6.
1947年冬季,新华社豫皖苏分社曾经发过一条战斗消息,这条消息就是记述雪枫报社和新华社豫皖苏分社工作人员一手拿枪战斗、一手办报发新闻的真实情况。这条新闻虽然不是什么出色的好稿,它却反映了解放区新闻工作人员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一个侧面。 1947年秋季,我和王甸等一群人,从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派到豫皖苏根据地去作新闻工作。这个根据地是在长期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中取得了光辉战绩的地区。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南下大别山区以后,  相似文献   

7.
人们崇敬、羡慕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然而,不少人却未曾想到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风险的职业。我曾三次陪同数家新闻单位的记者赴南沙,亲眼目睹了记者们含辛茹苦、出生入死、奋力拼搏的工作精神,前线战士都为他们所折服。在官兵们的一再恳求下,在一种崇敬感、责任感的驱使下,我用笔记述了一批批记者们在南沙战斗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在去年的抗洪抢险战斗中,我有幸在江西、湖北、湖南抗洪一线,参加了抗洪战斗,为我的摄影创作带来了良机,使我深受锻炼和鼓舞。入夏以来,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相继发生特大洪水。8月7日,汹涌的长江水冲破了江西九江防洪大堤,在危急关头,中央军委急调我所在部队堵口技术分队于8月8日赶赴九江,投入封堵决口的战斗。因登机人员有限,我奉命留在家中待命。虽然人在家中,但汹涌的洪水时时刻刻都牵动着我的心,战士们在前线拼命奋战,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理应设法宣扬他们的英雄壮举,否则就是失职。于是我主动请缨,获准后于8…  相似文献   

9.
甘远志悲壮地离我们而去了。作为一个曾与他同生活、共战斗过的战友,我永远忘不了那朝夕相处的7年岁月,忘不了一道在基层采访的那些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10.
我打小儿对嘴皮子溜的人怀着景仰之情。隔壁的李阿婆和王阿姨骂街的时候,我总是要搬个凳子出去观战的,看人家临场发挥,口齿清楚、气场充足,战斗一个小时连口水都不用喝——绝对是俺那当教师的妈难以望其项背的。  相似文献   

11.
我从事新闻工作将近三十年了。长期以来,范长江同志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我的回忆中,他三次对我的谈话,使我终身难忘。坚持战斗岗位第一次谈话是在一九三八年武汉陷落之前,约在七、八月间。那时我才从西战场八路军五台山总部绕道西兰公路回到武汉,而他是经历了徐州突围和江西赣北战斗之后回来的。最初,他关心着在华北战地的摄影记者小方和通讯记者邱溪映等的下落。不久,忽然有人告诉我,长江决定离开《大公报》。当时我们不同意他在紧要  相似文献   

12.
我叫吕福海,家住西安市灞桥区新筑镇兰家村,已年近八旬,是抗美援朝人民志愿军中幸存者之一。现在,我身体健康,生活愉快。抗美援朝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赴朝作战的情景时常在我脑海里浮现。我经常给我的后代、我的邻居、我的亲朋讲述我参加抗美援朝战斗的故事。我平常总以我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而自豪;我终生为抗美援朝的胜利而流过血而欣慰;我始终难忘我在抗美援朝战斗中两次负伤、两次立功授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邱洪喜 《大观周刊》2012,(43):68-68
战斗精神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战斗精神培育准确定向是必须要首先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战斗精神服从服务于政治意识形态,军队必须根据自己的性质宗旨、任务使命做好战斗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是战斗精神的命脉,必须以“军魂铸造”统领“战魂培育”,才能培育出忠诚无畏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正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着父亲萧锋几十年从未间断的《萧锋日记》。这些记载了父亲萧锋战斗经历;记载了他指挥与参与的成百上千次战役、战斗。如今,这些日记早已载入史册,其中一部分成为了军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革命史的珍贵文献,成为了新中国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面对这64年从未间断的"日记",人们不免会想当然,萧锋是一个曾经受过正规教育甚至留过洋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我在重庆前后生活战斗过五年。不久前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与当年的老战友徐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在明、唐蔚(他们都是在沪离休的老工人)等在沪聚会,一起回忆抗日年代我们所走过的战斗历程,其中有一个秘密的革命青年工人刊物——《学习》。重庆市青年工人学习写作社,简称“学习社”,是1943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后期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直接领导下的一个据点。它以印刷、纺织、机械、冶金、军工青年工人为主的工人秘密组织,办了一个  相似文献   

16.
如果有人问我,你对中国目前和未来最大的担忧是什么?我的回答一定是:暴力,包括街头暴力、群体暴力、家庭暴力、语言暴力乃至对某些动物品种的暴力画家陈丹青1992年第一次回国。有一天,陈丹青走在上海街头,突然看到两个不小心撞了自行车的人开始打架,其中一个人在厮打中发现自己的手表落地,然后捡起未仔细看看表针是否继续走动,接下来把手表放进口袋后又不顾一切地扑上前继续"战斗",围观的人们面无表情,没有人报警,也没有警察前来制止,这让多少年没有看到这种景象的陈丹青看得八迷,他开始莫名其妙地热泪盈眶:"那一刻,我才真正确定我已经  相似文献   

17.
文章的内容与风格,总是同作者的品格和气质紧密联系着的。一个记者应该具备那些基本素质才能有所成就呢?对这个问题,各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我从几十年的军事记者经历中,深感以下三个要素是具有共性的。充满战斗激情,是记者搞好报道的首要因素所谓战斗激情,包括鲜明的爱憎、炽热的感情、奋战的精神、进取的意识、强烈的职责感等等。有人以为似乎战争年代需要战斗意志和激情,和平建设时  相似文献   

18.
我是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新兵,也是贵报的一个热心的通讯员。在我刚刚跨进新闻门槛的时候,赶上了举世瞩目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斗。半年来,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在炮火轰鸣的猫耳洞里,我采写的消息、通讯、评论等一百五十多篇,被《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台等全国二十多家省以上报刊、电台采用八十七篇。  相似文献   

19.
我在播音这条战线上,战斗了整整十个年头了。这十年对我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啊!十年里,亲爱的党把我从一个刚出校门的青年,抚育成一个红色播音员。我为自己做为—个党的宣传鼓动员而自豪,我热爱自己的事业,我要做一个永不褪色的红色播音员。当我第一次走进播音室的大门的时候,电台的党组织就及时地教导我:“做为一个党的宣传鼓动员,必须要把稿件的内容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给听众,要把党的方针、政策精神从播音当中体现出来。”从那时起,我就时时刻刻地琢磨怎样才能当好党的宣传员,怎样才能把稿件的内容更好地传达给听众。我从党给我的许多文件中,学习到很多老一辈播音员的英雄事迹。特别使我感动的是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  相似文献   

20.
在我两年多的野战部队战斗生活中,匆匆走过排长、指导员、新闻干事若干个工作岗位。唯独缺少一个当兵的经历。我时常想,两年的军旅时光对年轻的士兵意味着什么,他们收获了什么,又该怎样度过?这次当兵锻炼,给了我一次触摸年轻士兵梦想的机会。2月11日下连第一晚.我就被排里新兵紧张有序的睡前体能训练触动了。500个仰卧起坐,500个深蹲起,500个俯卧撑!我禁不住参与其中,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