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即使以补善注本“释事忘意”缺憾的五臣注本,最终也抵挡不住它的学术影响,败下阵来.综述李善《文选注》的历代研究,可梳理李善《文选注》的版本、佚文、异文,考辨注本变迁、体式演变等,透视文选学的流变.  相似文献   

2.
以胡刻本、尤刻本李善注,影宋五臣注,明州本,奎章阁本六臣注等,对校比勘《唐钞文选集注》所收陆机诗注,可以发现:《唐钞文选集注》除所收《音决》重在陆机诗音训,公孙罗《钞》注与陆善经注具有重要价值,如较详介绍陆机赠诗对象,阐释陆诗本义及地理、天象、气候等与陆诗本义的关系;有些注或优于李善与五臣注等,或与李善注、五臣注等互为补充。《唐钞文选集注》还有助于确认、复原《文选》陆机诗、注原貌,对众家注也有所整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勘《文选集注》中的李善注与诸宋刻《文选》李善注(如监本、尤本),发现李善注“增注”的主要来源有:《钞》、五家注、陆善经注、未知旁注及李善本人的增补等.本文旨在探究诸宋刻李善单注本及《文选集注》中李善注的“增注”来源,并分析其原因和特点,以揭示诸宋刻本及集注本所存在的一些所谓的“李善注”,实为后人所附益,李善并未措手其间.  相似文献   

4.
日本宫内厅正仓院现存的古文书之中,存在一份“李善注拔萃”,内容出自《文选》李善注本卷五十二,抄写者是日本奈良时期宫廷写经所的写经生。该拔萃虽是一份非正式的抄物,但是抄写时间相当于中国唐朝时期,能够从正文与注文两个层面,呈现出李善注本《文选》在唐代的早期面貌,具有一定的校勘价值。此外,该拔萃直接展现了日本宫廷写经生的日常抄写工作和私下学习状态,并侧面反映日本宫廷贵族对《文选》的学习需求,证实了李善注本在日本早期的重要地位。这有助于理解《文选》李善注本传入日本之后的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内称得上专门之学的,首推“选学”一目。《旧唐书·儒学上·曹宪传》曰:“初,江淮间为《文选》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由是其学大兴于代。”可见自唐代起,“选学”即趋兴旺发达。自唐末采用木版刻书之后,《文选》的传播渐以刻本为主流。如果敦煌莫高窟中的珍贵文献至今未被发现,世上怕已难以见到《文选》在各种版刻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本子流传。宋代先后刻出李善注、五臣注等数种本子,后来又有人将之合编而有所谓六臣注或六家本之说。但唐代享誉一时的公孙罗注等等,却…  相似文献   

6.
《文选钞》是保存在日藏《文选集注》中—种重要的《文选》注释.据《文选钞》注中地理知识背景、倾向,公孙罗的事迹,以及善珠《因明论疏明灯抄》所幸存的注释等能证明作者是公孙罗.《文选钞》在性质上近于“荟萃众说,钞为一帙”,这些有助于对《文选钞》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六家本《文选》的产生,是宋代《文选》学的产物。《文选》在隋唐之间,因曹宪的传授而成为一门专学。传其学者有公孙罗、许淹、李善等,其中以李善最为著名。李善在高宗显庆三年(658)九月完成了六十卷本《文选注》,并上给高宗皇帝。其后,在玄宗开元六年(718),吕延祚组织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重新为《文选》作注,并将李善的六十卷重又恢复到三十卷,世称五臣注。这两种注本在唐代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选集注》是传世唐写本中保存唐人《文选》注释最为完备的资料库,1856年由日本学者涩江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一书率先著录,1908年前后董康赴日时据《经籍访古志》的记载进行寻访,尚得三十二卷。今本保存于日本数处,其中,金泽文库所藏最夥。其他尚有东洋文库、东京九条公、京都小川氏、佐佐木氏、里见氏等收藏处。今存《文选集注》为残卷,约二十余卷。唐钞《文选集注》是今存诸唐钞本《文选》中保存今已失传的《文选》旧注最多的一部唐写本,宋代刻本中已经消亡的陆善经注、《钞》、綦毋邃注等,在唐钞《文选集注》本均可见到。因此,唐钞《文  相似文献   

9.
在谈到辑佚的起源时,王余光先生的《中国历史文献学》说:"宋代学者曾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和鲍照《舞鹤赋》等书中辑出《相鹤经》一书。"杨燕起、高国抗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也说:"辑佚出现于南宋。当时黄伯思从《意林》、《文选注》、《舞鹤赋》等书中辑出佚书《相鹤经》。"洪湛侯先生《中国文献学新编》在《辑佚的取材》一节中也说:"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所见《相鹤经》是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鲍照《舞鹤赋》‘抄出大略’的,  相似文献   

10.
李善《文选注》所引《缠子》,汉唐诸志均未著录。结合典籍与史志目录等相关记载,并检核李善《文选注》、马总《意林》、《太平御览》等所存之佚文,可知缠子为战国时墨家学者,与儒者董无心同时,他继承墨子的学说如右鬼、反对妄杀等,并努力宣扬,与董无心辩难。《缠子》虽仅存数则,但对我们今天认识墨子之后墨家学派的发展以及儒墨之争的情况有一定的价值。文章对《董子》亦略加考辨。  相似文献   

11.
《文选钞》是保存在日藏《唐钞文选集注》中一种重要的《文选》注释。今据一些史料,能对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即从所称的"今地名"、引用颜师古《汉书》注、初唐新修《晋书》、以及《文选》学圈的消长等,能推断其撰写最可能的时间段为贞观九年到垂拱元年。这有助于对《文选钞》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在钱谦益的鼓励奖掖下,钱龙惕、石林道源诸人开启了李商隐诗笺注之风。新发现的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八年(1919)木活字本《大兖集》卷下所收钱龙惕《朱注李义山诗集序》、《复石林长老论注李商隐集书》等文,详载清初李商隐诗集钱龙惕注本、石林道源注本的成书过程及与朱鹤龄注本之间的关系,为重新考察清初李诗笺注提供了新的史料依据。钱龙惕在梳理古籍笺释"四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难"、"三善"的笺释理念,为石注本、朱注本所承继,并对后世李诗笺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日本金泽文库旧藏平安中期古写本《文选集注》残卷二十余卷。光绪间,罗振玉影印出版,题为《唐写文选集注残本》。集注之次序依李善、钞、音诀、五家(即五臣注)、陆善经排列,亦时尉编者案语于后。日本选学泰斗斯波六郎于《文选诸本的研究》中云:"此本所引之钞、音诀,虽均不知何人所撰,却堪称惊人之秘籍。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文选》学研究者对《文选》的文体分类颇有争议。于是,《文选》文体有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体诸说。我认为,李善注《文选》文体分三十七体是继承了萧统《文选》的原始分类,是正确的。而五臣注《文选》分的三十七体、骆鸿凯等分的三十八体、汲古阁《文选》分的三十九体、刘永济等分的四十体,改变了萧统《文选》的原始分类,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比对《文选》陈八郎本等的音注,分析《文选》五臣音注的现状,考证它的原貌,归纳它的流变状况,发现现有文献上的五臣音注来源复杂,版本较多,传承系统复杂。陈八郎本等五臣注刻本上的音注已非五臣音注的原貌;五臣音注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位置的改变,由注文中变为正文中,然后形成整体,不再区分是谁作的;五臣音注数量亦愈来愈多。不宜以陈八郎本等的音注来作五臣音注的本体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宋本曹植集乃以晁公武著录本为底本而重刻,而晁本实即《龙城录》记载的北宋十卷本曹植集,与北宋秘阁藏本《陈思王集》并非同一版本系统。通过与《文选》所载曹植诗文的比勘,断定十卷本曹植集的重编主要依据了非李善注本系统,且重编至迟在北宋初。据"愍"字阙笔及载有《画赞》、《列女传颂》等篇目的内证,结合与《文选》李善注所引曹植诗文的互勘,断定宋本曹植集属唐二十卷本系统,而李善注所据曹植集则属三十卷本系统,此即《旧唐志》著录二十卷本与三十卷本曹植集之关系。曹魏以来存在选本性质的秘阁本和曹植自编全集本两种系统,而二十卷本继自曹魏秘阁本,三十卷本则继自自编全集本。《四库》本曹植集乃据抄自翻宋嘉定本,版本价值优于宋本,且属明代曹植集的祖本,校勘整理曹植集宜选择为底本使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玉台新咏》赵氏覆宋本、明通行本与唐写本《玉台新咏》残卷对校研究,论证赵氏覆宋本与唐写本多合,说明赵氏覆宋本最合于徐陵旧貌。后世刻本均有改动,但明通行本改动多于赵氏本,其改动的依据主要来自《文选》,尤其是李善注本《文选》。  相似文献   

18.
敦煌和吐鲁番写本《文选》存三十七个写卷,其中吐鲁番写卷共有七个,残损严重。残存写卷不够系统,大多非李善及五臣注本。吐鲁番写本《文选》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从版本上看,较今本早且珍贵;从文字上看,可正今本之失,且存在较多俗字、异体字,同时也存在误写现象。  相似文献   

19.
《史记》诞生两千多年来,历代均有抄写刊刻,由白文无注本发展为《史记集解》单注本、《史记集解索隐》二注合刻本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注合刻本,形成了庞大的版本体系。探讨《史记》各本间的相互关系,理清各本的承传轨迹,是《史记》版本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研究《史记》的基础工作。自黄善夫于南宋光宗绍熙末年首刻《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注合刻本后,三注合刻本便成了《史记》的主要版本形式,元、明、清代相继  相似文献   

20.
一、家世考及年表晚清张之洞《书目答问》将本朝"皆深选学"、"其有论著校勘者"别为"文选学家"一门,长洲叶涵峰树藩厕名其中,所补注校刊之海录轩本《文选》,张氏比于后出之胡克家本,许为"亦佳"。其重雕翻刻之本,我所见即有羊城翰墨园等十余种。然叶氏其人,因文献难徵,未见治选者论及。此前我撰《文选版本论稿》及《文选版刻撷英》亦以未能补阙,中心慊慊。日前披览苏州园林局编纂的《拙政园志稿》,无意间获得搜索的信息,顺藤摸瓜,叶氏家世生平,始略有眉目,亦治选之一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