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这些传教士们在教会和本国政府的支持下,在思想文化上极力推行西方宗教观念和价值观。为了达到传播基督福音的目的,他们针对中国女子教育空白的现实,在各地兴建了许多教会女子学校。其中,1884年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镇江银山门设立的女子学堂,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所女子学校。该校最初名为镇江女塾,又称镇江教会学堂,后更名为镇江崇实女中。它是近代以来长  相似文献   

2.
百年前的第一张报纸据认为,台湾最早的近代报纸出现于清朝末年。大约从1815年起,许多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大陆的广东、澳门、香港、宁波、上海、福州等地用英文创办了以教会新闻为主的宗教报纸。这些报纸都是定期刊物,或周刊,  相似文献   

3.
文华大学图书科是美国圣公会等教会机构在武昌所办的文华书院升格为文华大学后的产物之一。文华书院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文华大学又与此时中国各方面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传教士工作重心和办学战略的改变有密切联系。在义和团运动之前,  相似文献   

4.
裨治文(1801-1861),1801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贝尔彻城,大学期间即有志于海外传教.裨治文是早期来华的最重要的新教福音传教士之一,同时也是美国第一位来华的传教上.他受美国海外传教部总会(以下简称"美部会")派遣,于1830年到达广州,在那里学习中文并研究中国文化,以期为将来美国传教事业的扩展奠定根基.  相似文献   

5.
与近代教会大学相伴而生的教会大学图书馆,在基督教“普世价值”的主导下,首先扮演着西学东渐的角色,但是面对中华文化强大的包摄力与自我认同,不断做出调整。主要表现在:馆藏文献不再以宗教书籍为主,门类和数量有所增加;出版学术书刊,服务乡村建设与研究;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推动民众教育;在抗战的特殊环境中参与民族解放运动。近代教会大学图书馆的“中国化”,体现了中西文化冲突过程中的去“文化涵化”现象,其功能经历了由“传教士”到“教育家”再到“社会家”的演变过程,不失为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一个缩影。表6。参考文献35。  相似文献   

6.
“五口通商”后,西医随着传教士开始传入宁波,使宁波成为西医最早进入中国的地区之一。1843年,美国基督教浸礼会派传教士马高温开设了宁波第一家西医诊所,取名“浸礼老医局”,传教施治,后更名为华美医院.即今宁波市第二医院前身。自马高温之后。美、英等国传教士又相继在宁波城乡建起一批教会医院。到1870年.城区内先后办起美国长老会的惠爱医局、英国循道公会的体生医院和英国圣公会的仁泽医院。  相似文献   

7.
张彦 《报刊之友》2011,(5):141-142
麦都思(1796~1857),是英国伦敦教会传教士最早来华的传教士之一,他翻译《圣经》,编写字典,创办中文报纸,出版图书。他的出版活动从东南亚地区到中国,涉及宗教、新闻、文化,他采用本土化的编纂和传播方法,为中国引进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备,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彦 《今传媒》2011,(5):141-142
麦都思(1796~1857),是英国伦敦教会传教士最早来华的传教士之一,他翻译《圣经》,编写字典,创办中文报纸,出版图书。他的出版活动从东南亚地区到中国,涉及宗教、新闻、文化,他采用本土化的编纂和传播方法,为中国引进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备,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传教士威廉·史密斯受教会派遣,带领家人及其他传教士在山东阳谷县布教施道,他喜欢山东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后,借着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基督教传教士涌人中国各地开展传教活动.在遭到种种抵制之后,传教士们选择了创办学校作为入侵中国的突破口,湖南教会学校应运而生.甲午战后湖南人民的求变心理为传教士在湘办学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以后,借着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基督教传教士涌入中国各地开展传教活动.在遭到种种抵制之后,传教士们选择了创办学校作为入侵中国的突破口,湖南教会学校应运而生.甲午战后湖南人民的求变心理为传教士在湘办学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宁夏图书馆因机缘巧合收藏有17世纪至20世纪西方传教士携带至我国的西方教会文献,极具史学和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从宁夏地区的宗教历史和宁夏图书馆的历史,追溯教会文献的来源及成因,并就教会文献的概况和历史背景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以英译书刊出版为媒介的中学西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昱 《中国出版》2012,(2):63-66
晚清时期是中西文化不断冲突、交融与整合的特殊历史阶段,以马礼逊、理雅各等为代表的新教传教士一方面肇始了以英语为媒介向中国传播西方基督教文化和近代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开启了以英语为媒介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文化的大门,扩大了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的影响。晚清时期以英语为媒介的中学西渐主要体现在新教传教士编纂的汉英双语字/词典、编写的汉英对照书籍、创办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报刊、英译中国文化经典著作等图书期刊出版发行活动。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传教士威廉·史密斯受教会派遣,带领家人及其他传教士在山东阳谷县布教施道。他喜欢山东的生活,经常到邻近的县城,如莘县、东阿、寿张、东昌(今聊城)等地活动。  相似文献   

15.
陈雪芬 《兰台世界》2015,(7):156-157
民国时期我国的英语教学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其中以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尤为典型,这此期间教会中学的英语课程出现规范化的趋势、教材向本土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开始推行直接法与阅读法。  相似文献   

16.
教会音乐是基督教崇拜仪式中的音乐,我国的教会音乐由西方传教士带入我国,并通过教会学校的音乐教学这一特殊形式加以传播。而音乐教育作为教会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教学模式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教会女子教育是中国近代教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中国东北营口开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东北创办女子学校以传播基督教教义和培养妇女基督教徒,客观上对中国东北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我国女子教育启开一扇窗子。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西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晚清更多的中国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朝廷和高校更加注重英语教学,将英语列为高等学堂必修的重点学科,中国籍教师也逐步取代传教士等外籍教师成为英语教学的主体。随着新学制的建立,高校英语学科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碰撞中,高校英语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馆藏上海教会大学档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美教会在上海举办教育最初的动机是传教。由于直接传教收效甚微,促使传教士去寻找传教的其他更有效的途径。建立教会学校,就是欧美各国传教士根据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而采取的一种变通的传教手段。在一般教会学校得到较为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又诞生了教会大学。开办高校的理由为:使上海的上等阶层皈依天主教或基督教,通过他们影响普通百姓等等。因此,早期的上海教会大学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所有学生,不管是否是教徒,都必须接受天主教或基督教教义和礼仪的严厉约束,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每年起码修习一门宗教课程,宗教课程是早期的沪江大学、圣…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传教士威廉·史密斯受教会派遣,带领家人及其他传教士在山东阳谷县布教施道,他喜欢山东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