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玲  谢保峰 《兰台世界》2013,(12):30-31
“礼治”与“法治”虽然彼此对立,却又紧密相连和渗透.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是以“礼治”为发端,以“法治”定型,最后以“礼法合治”构成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取代德治与礼治,强调以法律的形式来治理国家社会。法家的法律思想虽有巨大的局限性,但是,其中的积极因素,对我们今天建立法治社会仍具有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丽娟 《兰台世界》2013,(11):141-142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取代德治与礼治,强调以法律的形式来治理国家社会.法家的法律思想虽有巨大的局限性,但是,其中的积极因素,对我们今天建立法治社会仍具有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法治的对立面有两个,一是“人治”,二是“德治”或“礼治”。法治与人治的主要区别是:从主体上,法治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人治是一人(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法治依据的是反映人民大众的法律,人治则依据领导人个人的意志;二者的分界线是: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原初意义上的“法治”与“德治”或“礼治”之争其实都在“人治”前提下进行,是不同流派(儒家与法家)之间的争议。当代中国的“德治”是在确立“法治”的前提下,倡导以道德来辅助法律之治时而使用的,与前述争…  相似文献   

5.
赵文婧 《兰台世界》2017,(4):99-101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法律是先秦法律文化的重要代表,本文基于1987年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包山楚简》中的有关记载,对楚简中的道家和儒家法律思想以及吴起的法律思想进行剖析,得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法制特色,即律令十分森严,执法相当严苛,法治与人治、礼治与德治既相互协调又存在矛盾",神治"思想的渗透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管子的法哲学思想是"富民、崇礼和重法"三者的内在统一,富民是礼法之基,崇礼是刑治之先,重法是为政之备。管子崇礼重法,礼法并用,既是西周"礼治"的继承者,又是"法治"的开创者,为后世的"礼法融合"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礼法一体"的法律传统之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焕章的"孔教会",把孔教宗教化,这与传统儒学思想背道而驰。最受民国初年进步人士批判和唾弃的是,他主张将孔教列为国教,以封建礼治来取代资本主义法治民主。  相似文献   

8.
李军建 《大观周刊》2011,(26):166-166
春秋战国是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涉及到大量的法律思想。如孔子对礼治、法治关系的论述:“导之以道。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对我国的法治实践有相当大的影响。孟子关于诛杀暴君的思想.则成为推翻暴君的重要理论依据。即使是被儒家批判的名家,也对法律体系的条理化做出了贡献。到了战国晚期.诸子学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典型的表现在出现了一些对诸予百家试图进行总结的文章,如《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等。本文将截取战国末期这个片段,通过分析苟子、韩非子对人性以及法治的不同主张.来试图对其法治思想的形成作一定的探析.  相似文献   

9.
在法治社会的创建过程中,培养起现代"法治精神"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将"法治精神"具体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二是对法律的依赖性;三是信仰法治的崇高性。  相似文献   

10.
以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共十八大确立的任务,但是,要使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得以实现,切实发挥法律在公共治理、商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关键是使包括官员在内的全民从内心里信奉法律。用美国法学家伯尔曼的话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日前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文章,也阐述了这个道理。在这篇学习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法治论述的文章中,周强强调要坚决防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周强指出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当然是有针对的,现实中此类现象较为普遍。在周强此文发表前,上海法院就曝出几  相似文献   

11.
时斌 《出版广角》2021,(11):81-83
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履行法治媒体普法责任,法治日报社携手国内科技企业,在全国多地推出"法治融屏",以动态户外大屏取代静态宣传展示,是一次普法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尝试.目前,"法治融屏"已在全国20余个市(县)级以上城市人流密集场所安装落地,由指挥中心指挥,每天固定时间段循环播放普法宣传节目,为人们带去多种多样的法律知识干货."法治融屏"是法治日报社作为中央一级主流法治媒体,履行普法教育宣传职责,做好法律知识传播表率,弥补基层法制宣传资源空缺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2.
"礼"是如何在其复兴之路上走向社会化、走向全民化的?"礼治"又如何可能?学术界就此一问题曾展开过激烈的讨论。行文着重考察原始儒学,从孔子"礼治"进路中的"圣"、"王"、"民"三个维度出发,来理清"以史代法"、"圣王一体"、"人性相近"、"圣人崇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元璋的礼治教化思想内容丰富,其体系构建不仅包括民间祭祀、民间教化、学校教育和法律普及等四个方面,还涵盖了礼制规章和教化运动等制度及动态方面。通过对其分析,对深入了解朱元璋的礼治教化和社会管理思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郑晓龙 《东南传播》2020,(12):114-116
将新闻故事化,讲述一个好故事是当下媒体所追求的叙事方式,其强调发掘事件中的悬念、冲突和矛盾等结构性力量。法治节目是以司法活动为关注对象,通过案件报道为社会公众提供间接的法律经验,承载着普及法律知识、培育法治理念的社会教育责任。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法治节目往往刻意制造悬念与噱头而选择性忽视论理与释法,出现只见"故事"不见"法"的现象,这与其对故事化的极致追求所引发的选择性报道密切相关。法治节目中的选择性报道极易引发新闻报道与司法权的碰撞,对此应进行审慎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农民工法律素质教育效果,应从法律传播渠道的视角构建以下农民工法律传播网络:从组织传播渠道上农民工开展的法律传播应侧重法治观念、法律原则、媒介信息辨析方法,以及获取法律信息的方法的传播;从人际传播渠道上通过调控农民工"意见领袖"的人际传播行为来强化对农民工的法治观念和法律原则的传播;从大众传播渠道上对农民工开展的法律传播应侧重法治文化活动的传播,法律图书出版单位应侧重具体法律知识及其利用方法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自媒体时代中,受众的话语权不断增强,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在这种脱离传统媒体"把关人"制度的情况之下,新闻自由度有了显著提高。反观近年来媒体的涉法事件频发,自媒体的传播特性更是暴露出新闻从业者法律素养的缺失以及法治意识的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从业者的法律素养有了新的要求,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吴美娜 《兰台世界》2015,(6):137-138
《淮南子》是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带领宾客共同撰述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书中有许多治国、法律等方面的论述,但散见各章,且不成系统。经过整合梳理,笔者认为全书以"道统"观作为基础,形成了"以道统法"的法律观和法治论。  相似文献   

18.
刘涛 《兰台世界》2014,(5):133-134
朱元璋的礼治教化思想内容丰富,其体系构建不仅包括民间祭祀、民间教化、学校教育和法律普及等四个方面,还涵盖了礼制规章和教化运动等制度及动态方面。通过对其分析,对深入了解朱元璋的礼治教化和社会管理思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法警新闻报道,承担着普及法律知识的责任,应该彰显法律理性.现在社会上"依法独立审判"、"无罪推定"、"罪刑法定"等观念还很淡薄,媒体理应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知识,普及现代法治观念,如果媒体的报道无视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无视法律保障的人权,将愧对自己的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的法治题材影视剧存在法律缺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清官"取代法律而使法律缺位;"人性复苏"取代法律而使法律缺位;人情与法律的冲突而使法律缺位;剧情发展的需要与法律事实的冲突而使法律缺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