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清  杜广才 《兰台世界》2013,(10):123-124
本文简要介绍了“医神”孙思邈的生平,论述了他胸怀百姓、淡薄名利以及融会贯通的医学思想,讲述了和他有关的选闻趣事,充分肯定了孙思邈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虎啸杏林     
孙思邈是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对医学有较深的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他总结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对医学有较大的贡献。在方城县还有一个关于这位医学家的传说。那时,中原一带肺病蔓延,天花流行,疾病困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孙思邈从京城长安辗转跋涉来到方城县。到方城县后,他先到贫困且病情严重的山区,在山上定居下来,亲自到深山采药,为人们治病。可是治肺病的要药———杏仁奇缺,为长远之计,孙思邈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前来就医治病…  相似文献   

3.
<正>孙思邈,被世人尊称为"药王"和"医神",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人,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农历4月28日生在耀州孙家原村,卒于唐永淳元年(682)农历2月15日,生平历经了西魏、北周、隋、唐等朝的动荡到大一统,享年141岁,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也是著名的道教仙师。可见,作为古今中外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孙思邈不仅精通医术,而且还通  相似文献   

4.
<正>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养生家,他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养生理论体系,并有着丰富的养生实践。他著作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关于养生方面的书籍,特别是有关保健方面的书籍在中国养生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养生思想强调从小就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居住条件的好坏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强调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同时,  相似文献   

5.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的养  相似文献   

6.
吴慧莉 《新闻前哨》2005,(11):47-47
一、围绕防病选稿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医家。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依照“治未病”的理论,比照“亚健康很难用仪器检查出”的特征,我给《养生》专版做了以下的定位:一是防  相似文献   

7.
唐代药圣孙思邈的母亲患有浮肿、小便不利的病,儿子想尽办法也没治好。有一天一个手推独轮车的人,到孙家门前  相似文献   

8.
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中的实践精神、仁爱情怀、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友善态度、平等思想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广泛的传统文化根基与医学伦理上的精神支持,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美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张安朴,在上海新闻界、美术界大名鼎鼎,圈内人都亲切地唤他"阿朴".已届花甲的他,是解放日报摄影美术部原主任、高级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出色的美术编辑工作,使他获得了"上海韬奋奖"和"上海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他卓越的艺术才情,使他获得了"绘画多面手"的美誉.  相似文献   

10.
老马 《北京档案》2002,(7):40-41
在档案部门经常听到"没钱"的叫喊声,你要他开展活动吗?"没钱";你要他订阅刊物吗?"没钱";你要他上等级吗,还是"没钱";你若再问他,为什么工作上不去,他自然仍是那句话,"没钱".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钱"二字竟成了某些档案人用来挡"兵"的"将",用来挡"水"的"土",实在叫人可悲可叹.不过听多了,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相似文献   

11.
正星云大师,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仙女庙镇,国际著名佛教大师,佛光山开山宗长,世界佛光总会会长,临济宗第48代传人,南京大学中华文化学院名誉院长。他12岁礼佛行佛,逐步将佛教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遍全世界。他创建的佛光山和佛陀纪念馆被誉为"人间佛国"。他以"净化人心"为己任,致力弘扬的"人间佛教"被赞为"改革了佛教、改善了人心、改变了社会",他被尊为"一代宗师"。"他将一己化作灯芯,以一生的磨难和努力点燃自身,照亮他人"。他的功绩和精神,被褒奖为"跨越了宗教、超越了台湾、飞越了时空"。他不辞辛劳,积极为两岸交流与合作呼喊奔走,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了不懈努力。他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更是江都人民的自豪。  相似文献   

12.
作为凤凰卫视的常客,某种程度上讲,他被自己的老朋友"涮"了;作为与范美忠进行辩论的辩手,他却是因为自己的"气涌如山"把自己给"打倒了".但是,一次辩论的失态,是不是就该把他从一位理性的评论员, "贬损"为一个充当道德卫道士的伪君子?或许,他在公众面前一次表现的失败并不能埋没他骨子里潜藏的理性气质.  相似文献   

13.
Peter已经不能再被称为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护照上"国籍"一栏标得清清楚楚:澳大利亚.但他执拗地认为,"拿了个外国证就说自己不是中国人,纯粹胡说八道".不过,他还是更习惯让人叫他Peter,而不是他的中文名. 离开中国20年,他习惯拿起电话先说"hello"而不是"你好",但一旦聊起天来,一口道地的京片子还是立刻"出卖"了他.如今在悉尼靠开出租车谋生的Peter,笑称自己是现代版"祥子",所关心的话题和他的北京同行们也几乎没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4.
我的一个同学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一直认为我的工作很神秘,直言"心向往之已久".一切改变都源于他在2010年初注册了微博,从此以后,郑州下大雨飘雪花、社区居民举行所谓的"跨年演唱会"、一个交叉路口红绿灯坏了等等,都成了他发布的内容.作为他的粉丝,我也从他的微博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同学聚会,他套用了一段歌词送给我——"那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报道成了乐趣.今天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也没什么了不起."在2011年记者节的时候,我也给他发了条短信:"哥们儿,记者节快乐!"其实,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分享记者节快乐的"非专业记者"又岂止他一人?  相似文献   

15.
一位老人感觉饿了,走进便利店,他抬头看看墙上的二维码,拿出自己的老年手机摇了摇头,无奈地走了.他招手叫车,几辆显示"空车"标志的出租车,从他面前呼啸而过,他不知道,这些"空车"早已被年轻人从打车软件上预订了.于是他转去坐公交车,听到司机师傅说请打开行程码和健康码,不会操作的他又"灰溜溜"地下车了.当他终于在路边等来了真...  相似文献   

16.
清末年间,中国处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梁启超撰文说"少年强则国强",将他"富国强兵"的"中国梦"展露无疑。而他的这种政治抱负也映射在了他的报刊活动当中,于是就有了他对新闻从业人员要"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这种认识。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从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阐述他的少年"中国梦",找出他对新闻从业人员角色定位的认识来源,并结合当今时代的主题,以古鉴今,分析当今新闻从业人员的角色定位,及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碰上一位久未遇面的朋友,与他聊天中,他声称自己"最害怕记者"。我戏谑地问他:"你是不是有什么隐私被记者揭露了?"朋友摆摆手,开始"揭露"记者。他是一个局长,因班子工作出色,常有记者光顾。有的对他的描写过了头,比如,单位修住宅楼,有人建议给领导设计大套,他坚持与职工一个标准,将大套计划一笔勾掉。稿子见报后变成了这样的文字:"在职工大会上,他拍着胸脯说,我不要大套,也不上楼,我的房子让给最困难的同志。"他说:"我看了报道,一个星期没敢出门。"因为他不仅上了楼,住的还是好楼层。可这句"豪言壮语"全城皆知。多年过去了,仍有人见面问他是不是  相似文献   

18.
<正>1935年,年仅18岁的祁文山踏上了革命道路。1941,他被党组织派往苏联红军军事学院学习。归国后,他到敌占区单独执行潜伏任务,开始了他的红色特工生涯。解放后,因形势需要,他仍在河南省新乡、郑州等地"潜伏"。直到1968年,才结束了27年的潜伏生涯。祁文山功勋卓著,他的一条情报救了500名战士,他变身"敌特"挫败越狱暴动……他在隐蔽战线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9.
作为学者,他谦逊好学,严谨专注,墨挥巨浪,涉猎领域广泛;作为师者,他擅长人才开发、文化创意和企业策划,率先进行了"情商点名法"的教改实验,创立了"山型人才"培养模式。从教30年如一日,既教书又育人,他曾掷地有声地提出"为师当如火炬",并以满腔的热情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不断地增添荣耀。他遵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厚德载物,容纳百川。他就是本期的封面人物——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薛永武教授。  相似文献   

20.
袁宏道是明代晚期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留下了很多的"纪游"作品,同时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理念——"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的这一"纪游"理念在当时的明代留下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