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進入21世紀,我們處在一個壓力明顯增長的時代.歷史學界面對着創新的挑戰,出現了許多新的探索和嘗試,"數字人文"是其中重要的路徑之一.這些年來,學者根據各自不同的硏究實踐,提出過多方面的建議與質疑,體現出對於"數字人文"走向的高度關注. 一 新的學術活力 最近二三十年來,海內外人文領域、信息領域的諸多學者持續貢獻心血與精...  相似文献   

2.
干春松 《中国文化》2023,(1):168-183
在戰國時期國家轉型的過程中,儒家面臨着效能上的質疑,荀子通過對儒生社會角色的分層,爲儒學適應這個時代變遷提供了正當性的依據,也使儒家能更爲積極地參與到新秩序的建構中。在荀子論述中,有許多儒家義理的闡發,比如差異和平等、效能和程序的關係等等,這都爲我們理解儒學的豐富性提供了視角。  相似文献   

3.
正我們是一個有文化經典的民族,這是一種幸運。因爲這意味着,不管進入什麼時代,我們都可以從這些經典這取深度理解自身與世界的啓示,這取存在的力量與勇氣。但是,這同時也意味着我們背負着一個使命,那就是在每個時代都需要去重新理解、會通這些經典,以使每個時代的精神生活能夠維持在應有的高度上,幷在此基礎上繼續提高。於是,如何閱讀這些經典,也就是一個値得討論的問題。人類文明越發達,書的種類也就越多。但是,  相似文献   

4.
<正>今天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新亞書院六十周年,也是新亞哲學系創立人唐君毅先生誕辰百歲周年。我從中大退休有年,今應邀爲哲學系研討會講話,甚感榮幸。對於哲學,我是門外漢,却是愛好之人。今次會議以"中國哲學之新方向"爲主題,我注意到中國哲學之新方向,英文是"New Directions",用多數,也即是説應該有多元發展的可能性。我現在試從"大學之道"來講中國哲學之方向。一大學之道與中國的經學時代首先,我們講大學之道。大學之道是講大學之理念、大學之目的。《大學》一書中,開卷即説:"大學  相似文献   

5.
十八世紀是法國耶穌會士主導西方"北京經驗"的時代.不管從來京耶穌會士的人數及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考處,還是從留下有關"北京經驗"文獻材料所占的分量估衡,法國耶穌會士在西方來京人士中均占有優勢.同其它國家傳教士舆羅爲教廷的密切關係相對有别,法國耶穌會士從其1700年成立傳教區以來,就自成一體,保持着自己内部比較密切的組織關係和通訊聯系.本文主要以法國 《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以下簡稱《書簡集》)爲考察對象,探討這一文本所展示的法國耶穌會士豐富的"北京經驗".誠如法國學者德爾尼所説:"這些書簡目前仍未失掉其重要意義.首先,它們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而且也是中國在十八世紀曾對歐洲施加過巨大影響的見證."①歐洲學者對這些歷史材料頗爲重視,許多學者投入這項課題研究,詹嘉玲指出:"在歐洲保留下來的數量大得驚人的資料(它們在中國本土却很稀少,也很難得到),使之成爲一項整個歐洲大陸範國内的課題.這些檔案也形成了有關中國最古老的西文文獻特藏."②由於語言的障礙和材料的缺乏,現有的中文研究成果相對薄弱,中國學者最早專門研究這些文獻的是閻宗臨先生,他早年在法國撰寫的博士論文《杜赫德的著作及其研究》,③對《中華帝國全志》和《書簡集》有較爲系統的研究和較多的利用.近期張國剛的 《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争——明清傳教士舆中西文化交流》、張西平的 《歐洲早期漢學史——中西文化交流舆西方漢學的與起》兩書亦闢有專節探討、研究《中華帝國志》和《 書簡集》,④篇幅相對比較簡略.其它相關成果多集中於法國耶穌會士舆中西文化交流(特别是科技交流).⑤本文限於篇幅,主要發掘和解讀《書簡集》舆北京有關的材料.事實上,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國熱"(Chinoiserie)舆法國耶穌會士在他們書簡、報告中對其"北京經驗"的濃重渲染,有着直接的關係.  相似文献   

6.
“走出”與“重構” “象牙之塔”原是十九世紀法國文藝批評家聖佩韋(1804-1869)批評同時代消極浪漫主義詩人維尼(1797-1863)的用語,後來用以比喻脱離現實生活的文藝家的小天地,成爲知識分子疏遠社會與“大衆”的象徵物,頗有貶義.  相似文献   

7.
對於影響深遠的"經學"不能籠統地看待,而應當歷史地、辯證地建立起經學演進"三階段論"的觀點,即:"傳統經學時代"(清中葉以前)—"經學時代的終結"(晚清)—"以史治經、對經學進行客觀研究的時代"(二十世紀初以後)。這不僅對於經學史研究,而且對於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研究都是很有意義的今文公羊學在東漢以後曾長期消沉,但因其具有政治性、變易性、解釋性諸項精義,至清中葉以後國内外危機四伏之時,公羊學遂得以復興,與時代潮流相激蕩,展現出非凡的理論創造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力地回應時代的迫切課題,龔自珍唤醒國人認識專制統治"衰世"的到來、倡導實行改革,魏源呼吁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康有爲將公羊"三世説"與西方近代政治理論相結合,提出了維新變法的理論綱領,成爲近代向西方學習真理的出色人物。晚清公羊學風靡海内,騰挪跌宕,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的進程和學術的變遷。對此作專題探討在哲理上有深刻的啓示意義:傳統文化中有向近代文化轉變的内在基礎、内在動力;晚清時期雖然危機深重,但又是中華民族克服難危局面、有識之士探索救亡道路的關鍵時期。我們可以形象地稱之爲"經學史上壯觀的夕照"。  相似文献   

8.
一 前言 “晚明”系指十六世紀後半至明亡(1550—1644)前後下到一百年的時期,大約自十六世紀以降的明代,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都出現了劇烈的變動,後人對這段時代的看法仁智互見,有譽稱為啟蒙時期,有視為墮落的時代,也有認為是摸索時期等不同的觀點。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自然闡述出來不同的面向,若從文化層  相似文献   

9.
據有關學者的專題研究,中國上古刑罰的原始意義和機能,在于把惡人逐出社會①。這應是中國法源意義上的一個特點,但這裏似乎還可以補出相應的另外的一個方面,即維護部族共同體的團結。因為說到底,將惡人逐出社會,最終目的不外乎通過純潔部族社會,增強族群共同體的凝聚力。 在《尚書》文獻系統裏,我們看到將惡人逐出社會,可以概括為兩個類型:一個是精神上的放逐,即斷絕其與上天的聯系;一個是肉體上的放  相似文献   

10.
湯炳正是章氏學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八十三歲時所撰的此文,回顧自己少年時代如何"狠讀",而在鄉鄰前輩的啓迪下,萌從事學術研究之志;說明其"求學北京"時"最喜歡跟前輩的名流學者相往還",然負笈蘇州師事太炎先生後,才真正找到前行的"方向",在治學與行誼兩方面均受其深刻的影響。如"没有堅實證據,决不立說;没有獨特見解,决不行文",成爲他终身謹守不渝的戒律。并"經常對學生强調說:‘一個學者,要能在本學科中解决幾個歷史性的難題,才算是對學術的貢獻;否則陳說連篇,即使留下幾十本皇皇巨著,也是没有意義的’"。其一生學術經歷坎坷不平;而治學之多變,乃缘随着時代的發展,"我又在探索着自己前進的道路"。其治學特色可概括爲:"於小中見大,於果中求因,於现象中探規律。"另外,其任"中國屈原學會"會長期間,在學術問題上,從不把個人的主張强加於人,而是努力營造寬鬆的學術氛圍,提倡百花齊放。  相似文献   

11.
正余所治學,早年為古典文學和文學思想史,特別對《紅樓夢》與明清文學思潮用力較多。現當代文學和文學理論也曾涉獵,出版過幾種論著。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開始轉入學術史和思想史研究。引領我"出文入史"的是王國維、陳寅恪、錢鍾書三位學術大師。讀他們的書,如醉如痴,足以忘我,結果自己不想寫文章了。於是編纂了一套《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收晚清民國以還現代學者的著作四十四家、三十五卷、兩千多萬字,1997年出版,歷時七年時光。好處是使我有機會系統接觸現代學術的譜系,王、陳、錢之外的其他學者,也成了我熟悉的前輩老師。此處"老師"一詞,我  相似文献   

12.
學人寄語     
中國文化之前進,大體與電訊網絡之日新月異關係不大;而中國文字構成之美妙,電腦更不 會有一臂之助。在光影聲像權之時代,保持文字自身神聖之尊嚴,乃是當今文化人不可旁貸的責職。由於電腦勢力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坐大,  相似文献   

13.
宗室永忠的《因墨香得觀紅樓夢小説,吊雪芹》一詩,應是坐實曹雪芹擁有《紅樓夢》著作權最强的證據之一,惟永忠的堂叔弘旿在評批此詩時,却"恐其中有礙語",宣稱不欲一讀。本文即整理出幾個較具體的事例,當試説明參與該小説創作過程的幾位要角(曹雪芹、脂硯齋和畸笏叟),確有可能因欲報復抄家之痛,遂隱晦地透過一些情節或批語來揭發涉及雍正帝的宫闈醜聞。此文對幫助我們掌握《紅樓夢》的成書背景與心態,應具有一定意義,筆者同時亦希望能藉此反省文學研究中的索隱傳統在紅學中應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有機會來參加潘石禪先生學術講座的盛會,并且被邀做第一次的講員,覺得很榮幸,也很不敢當.講座這個稱呼,令我們想起五世紀末的時候,南北朝的宋、齊、梁時代,有一個學者伏曼容,<梁書·儒林傳>裹把他放在第一個人.他在家裹講學,常設一個高座,常有幾十到百餘位的人到他家裏,他就升座講説.這是我們傳統裏的所謂講座.香港近年也有講座教授之稱,這是受到歐美學術界的影響,這個講座,指的就是大學開評議會時候代表某一種學問的專家的Chair.  相似文献   

15.
正胡適等前輩學者早年提倡"新紅學"的目的,原本是要耙梳出曹雪芹家族或其周遭親友們所親歷之小歷史與大歷史,以深刻體會曹雪芹在臺前與幕後究竟是如何創作《紅樓夢》的。而此一領域在過去近百年的努力雖頗有可觀,但如今許多重要課題卻也走到治絲益棼的地步,甚至連曹雪芹對這本小說的著作權都屢遭質疑!  相似文献   

16.
正前賢身困道彌亨每展新編輒眼明——馬一浮一《近代學術集林》主要匯編影印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學者著作,這是中國學術隨着社會發生根本巨變的時期。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的1898年,經學大師皮錫瑞爲同心會作序,即因學派不齊、議論不一而感慨系之:  相似文献   

17.
自1982年7、8月間敦煌文學研究座談會以來,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國內報刊共發表有關敦煌語言、文學方面的論文、資料四百多篇,專著、論集、專輯二十多種,充分說明我國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已進入新的階段。 (一)敦煌語言研究敦煌遺書內保存着十分豐富的韻書、字書等方面的文獻資料。遠在1921年,王國維率先抄錄印行  相似文献   

18.
十七、十八世紀,是歐洲社會大轉型、思想大變革的時代,中國文化的西傳以及由此興起的早期漢學,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這場思想變革.①德國學者巴耶爾(Gottlieb Siegfried Bayer,1694-1738)是十八世紀歐洲最偉大的漢學先驅之一.他曾經仔細研究過米勒、門澤爾等人的中國學成就②,他的主要興趣也是探討中國文字的結構系統.他還研究過中國的曆法,編纂過一部《中文小百科》,可惜這部辭書和他的其它許多漢學著作一樣均未能梓行於世.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在討論中國文化在香港的研究概況這個大題目前,我首先要說明兩點: 第一,文化的内涵很廣,若以“文化就是生活”這一說法而言,則擧凡社會制度、時代思潮、人文精神狀況以及社會文藝風尚等等紛紜錯雜的多樣内涵,都無不包於其中。中國大陸自五四運動以後的七十多年間,有關中國文化及文化史的著作數量很多,又自1949年以來,香港和台灣的學者也寫了不少有關研究中國文化的著作。他們的研究,大抵包括兩方面,一是對整個中國文化現象的綜合性  相似文献   

20.
學人寄語     
正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浙大馬一浮書院這艘剛剛啓航之舟,自然會問:她的遠方在哪裏?在人類文明史上,文明的火炬在時間的隧道裹燃燒,在一代一代人的傳遞中留下火種,也總是會在燃燒中產生灰燼。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看到,有人默默地保存着文明的火種,也有人卻炫耀着文明的灰燼。中華文化的火種在哪裏?就在中華傳統學術思想的主脈——經學之中。孔子集夏商周三代歷史文獻累積之六藝,賦予新意,而成儒門之六經。馬一浮先生說:"此是孔子之教,吾國二千餘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於此,其餘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該攝諸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