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约14年。据《隋书·帝纪·炀帝》记载":炀皇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麽,高祖第二子也。母曰文献独孤皇后。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炀"为谥号,是杨广被缢杀当年,由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谥号,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为"下谥""、恶谥"。但历史上的隋炀帝杨广,一统江山,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三征高丽,  相似文献   

2.
清世宗胤禛(1678-1735),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他是清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年号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从康熙中叶到乾隆中叶,是中国封建社会相对稳定时期,被史家称之谓"康乾盛世",雍正皇帝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即位以后,在政治上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朱宇 《兰台世界》2012,(28):83-84
伪满洲国从溥仪就任"执政"的1932年3月9日始(中间又经1934年3月1日改变国号"满洲帝国"登基称皇帝),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伪满洲国垮台,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种特有的现象、中国完整疆土的一隅,却"堂而皇之"地产生了又一个所谓的"国家"——"大满洲帝国",并且存在了十余年,若非国际局势的骤变,不知它还要持续多长时间.  相似文献   

4.
上回说到明朝最懒的立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据说这家伙"熄火",以后,大臣们讨论给他安个什么庙号,忍来想去,还是"神"比较妥当,既不得罪当朝皇帝,又能刺刺这个千古奇懒的老立帝."神"嘛,从场面上可解释为"神气"、"神圣",私下骂他的时候,白然就成"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了.  相似文献   

5.
朱明珠 《北京档案》2015,(10):44-45
延庆县汉代时称屠庸,唐为妫川,金谓缙山.至元二十二年,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出生在这里.20年后,这个曾孙当上了庙号为仁崇的大元皇帝,就把缙山改称"龙庆",并由县升为州.徐达扫北,元朝统治被推翻.明朝皇帝认为自己不是龙,不承认这个出生过元朝皇帝的地方叫"龙庆",于是,永乐皇帝朱棣下诏,把"龙庆州"改为"隆庆州".又过了一百多年,明穆宗朱载垕即位,为强化本身威严,把国内几处隆庆地名改掉,于是"隆庆州"又一次被改称,叫做"延庆州".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近年来我能够成为东北小城里的一颗"读书种子",真的要感谢身居内蒙青城的作家、书爱家张阿泉先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摘自《灰色生存》,乾隆年间,从前线凯旋而归的重臣福康安,在户部报销开支的时候,居然遭到户部小吏公然索要"部费"。福康安从小由乾隆皇帝带在身边长大,皇帝待他如亲生子,这时候更是圣眷正隆,是朝廷的大红人。那么,小小的户部书吏怎么敢与皇帝身边的红人、朝廷的高官重臣公然叫板?  相似文献   

8.
张居正临危受命担任万历皇帝的内阁首府,在其主政内阁期间尽力辅助万历皇帝,以法家思想作为武器,发扬了法家不畏强暴的精神,对明王朝各项制度进行了大张旗鼓、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试图以此维系大明江山之永固,获得"救世宰相"的美称。张居正善于从经济社会的视角研究犯罪问题,并据此提出预防犯罪的主张,认为在经济措施上实施"改革税制,惠农利商"的政策,推行"一条鞭法",在社会措施上开展整风运动、倡导"礼仪德化",以此预防犯罪、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富连成藏戏曲文献汇刊》所收之《长生殿》(时剧),作者"四乐斋主人"即道光皇帝的亲孙子、敦郡王奕誴的第四子爱新觉罗·载瀛。剧本的收藏者"退庵居士"是清末著名京剧票友文瑞图。此剧虽剧名沿袭了洪昇的《长生殿》,但却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剧本基本采用乱弹本的七字句、十字句,未使用俗曲曲牌,故而非"时剧",亦非昆曲。  相似文献   

10.
<正>诏令文书是指中国古代皇帝或以皇帝名义所颁发各类皇命公文的总称,历代赋予诏命文书的名称、用途和程式不尽相同。清代的诏书、诰命、敕谕,上谕等均是皇帝的诏令文书,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圣旨。起初,帝王将相上通下达均可以用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诩"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号称皇帝,自称"朕",下  相似文献   

11.
李隆基是我国唐朝第七位皇帝,由于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史称"唐明皇"。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歌、书法、音乐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音乐方面,李隆基为唐朝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一、从<梦溪笔谈>中看沈括对官方档案的利用 1.利用皇家档案.沈括提到在编定祭祀制度时,曾对祭祀的次序有所怀疑,从而追溯到唐代有记录的旧制: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唯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官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这里记载了唐朝时期皇帝郊庙记录于册,并有祝词,唐天宝九年,皇帝下令将"奏告"、"祭告"改称"朝献"、"朝飨",并在册中记录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时下,很多广告主和广告商因为不避忌讳,有悖世俗人情,甚至伤害国人情感,而被舆论推到了伦理道德的风口浪尖上。而文化与社会批评学家更是将"广而告之"喻为"广而诱之"、"皇帝的新衣",认为"广告在我们文明的门面上打上了‘烙印’"。①作为现代传播技术环境中的广告,其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出现了一系列利害冲突。从伦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广告道德问题,它显示了广告活动所呈现的道德危机和伦理困境。在这里,笔者把它归纳为七种表现:  相似文献   

14.
红、绿头牌     
<正>"红、绿头牌"为清代高级官员因事向皇帝呈递的衔名竹牌,相当于现在的名片。牌上写有求见皇帝的大臣姓名、官衔、籍贯及人仕年岁、出师勋绩等事。红头牌仅供宗室王公使用,其他大臣只能用绿头牌,皇帝视之决定是否召见。因持红、绿头牌觐见多在皇帝用膳之时,故又称其为"膳牌"。皇帝选秀女时也用绿头牌。清宫在挑选秀女时,牌子上写明该女子的旗籍、父名、本人年岁、有无生疤等内容。初选通过称之"留牌子",等待复选。落选者称之"撂牌子",即可  相似文献   

15.
<正>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雍正皇帝第四子。1735年即皇帝位,年号乾隆,俗称乾隆皇帝。他是清代最长寿的皇帝,却不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为彰显对皇祖康熙的尊崇,不超越皇祖在位61年之限,他于乾隆六十年宣诏退位,当了四年太上皇帝,是清代唯一一位太上皇。他不喜繁文尊号,在传位诏书中钦定尊称其为"太上皇帝"即可,因此他并无中国传统历史上太上皇不断累加的繁长尊号。薨逝后尊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  相似文献   

16.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张居正以其"万历新政"践行了自身改革。清朝用《帝鉴图说》教导出来的皇帝们,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精锐的皇帝群,这截然不同的结局,显示出为政之道的真正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17.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张居正以其"万历新政"践行了自身改革。清朝用《帝鉴图说》教导出来的皇帝们,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精锐的皇帝群,这截然不同的结局,显示出为政之道的真正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文秘档案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毕业时根本不用担心工作,用人单位排队要人.转眼十几年过去,今非昔比,毕业前一年,学生已在忙着找工作.一些学生无法把自己"推销"出去,后悔自己选错了专业.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古代皇帝或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各类皇命公文总称诏令文书,民间俗称圣旨。清代,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君主专制前所未有,展示和象征皇权的诏令文书最为完备,除沿袭历代传承的制、诏、诰、敕外,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和适应国情需要,又增加了谕和旨。凡皇帝主动颁发的为"谕",回覆大臣奏请而颁发的为"旨"。回覆大臣奏请的旨,因问题涉及面较宽,需要颁发有关衙门遵办的,也称为"谕"。无论是谕抑或是旨,均是皇上下达的命令,一律称为"上谕",是清代独有的诏令文书。  相似文献   

20.
邸报作为中国古代官报,从唐代一直延续到清末,对它是否存在"媒介批评",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的研究者提出":笔者认为早期的官报是不太可能引起批评的……从采编者来看,宋代官报是由进奏官(具有邸报记者性质)、内夫人、起居郎、起居舍人采写的,编者包括皇帝、进奏官、中书省与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也不可能引发批评。实际上官报基本上不涉及新闻的真假、记者的渎职以及商业的腐蚀等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因此它很难遭受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