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有明 《兰台世界》2015,(4):114-115
民国期间,我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军民体质下降、军队作战能力受到巨大负面影响的背景下,程登科等人提出了体育军事化以实现救国图存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形势。  相似文献   

2.
杨杏佛,中国管理科学的先驱者,现代科学事业杰出的活动家,曾参与创办《科学》月刊以及中国科学社,在《科学》月刊中积极宣传中国管理科学。为了强国富民、再造中华,杨杏佛举起了科学这面旗帜。  相似文献   

3.
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与儿子杨小佛从上海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33l号中央研究院出版品国际交换处出去,准备一起去大西路骑马。父子俩乘坐一辆敞篷车,从花园驶出大门,减速向右转入马路。就在这一刹那,杨小佛听到了一阵急促的枪声,醒来发现自己躺在车厢底板上,而杨杏佛则扑在他的身上,将他的全身遮盖了。军统特务执行这次暗杀任...  相似文献   

4.
5.
黄建农 《兰台世界》2012,(24):48-49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著有《新学伪经考》、《康子篇》等名著。康有为的著作内容大多反映了他本人的救国爱民思想和策略,也是他实践救国爱民活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家危难,社会上兴起“为救国而读书”的口号,将读书与救国结合,试图实现书生救国.“读书救国论”兴起后,知识界产生截然不同的认识,读书到底能否救国成为时人议论的重点.“读书便是救国”是对“读书救国论”的积极认识,认为读书能够救国.也有人觉得在抗日危难之际,光读书无益,不能解决救亡的根本问题,所以提出“读书不能救国”.时人的诸种言论反映出国难之际的知识界并不统一,读书能与救国结合,但能否实现真正救国却难成共识.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一生追求真理,坚持革命,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探索他曾数次远涉重洋,考察亚、欧、美诸国,寻求救国之路他积极号召和组织爱国侨胞学习航空技术,创办飞行学校,大力培养航空人才,鼓励设厂制造飞机,极力推动建立航空工业,孕育中国新型国防建设计划,为中国空军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开端本文试从人才培养、航空工业建设、新型国防计划建设等角度阐述孙中山的“航空救国”思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牛超 《出版参考》2021,(3):53-56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邹韬奋创办《生活》周刊,呼吁抗日救亡;筹办《大众生活》,高擎救国大旗;创立《生活日报》,号召团结御侮;构筑《抗战》高地,引领正确舆论;复刊《大众生活》,坚守宣传阵地.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报刊为核心,梳理和分析邹韬奋先生出版救国的卓越贡献,借此榜样力量,激励新时代新闻出版工作者履职尽责、文化兴邦.  相似文献   

9.
朱少伟 《新闻记者》2007,(11):110-112
在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为宣传抗日救亡,先后领导创办了不少报刊,而其中诞生于海外的《救国报时》(前身为《救国报》)最富有传奇性。笔者兹根据多年来在研究新闻史过程中发现的相关资料,对该报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11.
张世英,一生从政,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财,为清代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率先提出“教育救国”的思想,积极响应辛亥革命,致力创办新式学校,对中国近代革命和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张世英,一生从政,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财,为清代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率先提出"教育救国"的思想,积极响应辛亥革命,致力创办新式学校,对中国近代革命和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近代图书馆产生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教育救国思想在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欣悦 《兰台世界》2006,(4X):61-61
谢荫昌,江苏武进人.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化教育方面的代表人物,第一任奉天省教育厅厅长,主张改革旧学制,发展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社会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堪称教育救国的先驱。  相似文献   

15.
教育救国思想与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近代图书馆产生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教育救国思想在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爱珍 《传媒》2022,(18):86-87
《救国时报》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首份海外报纸,自创刊之日起,就肩负了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报道的重任,并成为海外创办发行范围最广的抗日宣传报纸,其在宣传党政方针、传递抗战信息、扭转舆论局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救国时报》早已停刊,但无论从内容形式来讲,还是就报道框架而言,都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风格,本文通过对《救国时报》四大报道特色分析,对当代党媒海外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朝末年,因东北边患频仍,涌现出一批攻研边疆史地的学者,曹廷杰就是其中之一。其亲赴边疆各地,对东北边境重镇、山川、河谷、地理形势、历史沿革、边境战争、疆域界限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对如何加强边防提出有关筹边和巩固东北边防的强边御侵的救国建议,并上书朝廷,充分显示出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以踏实丰厚的研究成果赢得人们的尊崇,被称为杰出的东北边疆历史地理学家,边疆民族学学者。本文拟以其上书朝廷的《条陈十六事》为中心,分析其实业救国思想。  相似文献   

18.
《救国时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创办的,面向海内外发行的一份中文报纸。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里,构建出强大的媒体公信力。本文试图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探析《救国时报》媒体公信力的构建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9.
巴黎《救国时报》与红军长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3 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创办的中文报纸《救国时报》 ,立足巴黎 ,面向国内广大读者和世界广大侨胞 ,以“不分党派 ,不问信仰 ,团结全民 ,抗日救国”为宗旨 ,在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宣传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被读者誉为“海外权舆”、“抗日先锋”、“革命民众的喉舌”等。其报道的特色主要表现为 :利用中外媒体资讯 ,传播红军长征信息 ;连载长篇通讯 ,系统报道长征 ;出版《长征记》一书 ,反映长征全过程 ;抢译斯诺陕北通讯 ,披露斯诺苏区见闻 ;刊发大量图片 ,展示红军风采  相似文献   

20.
一、唐文治的教育生涯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茹经,清同治四年出生于江苏一个书香世家。唐文治自幼从父读书,稍长后先后师从太仓理学家王紫翔、东南经学大师黄元同和王先谦。于光绪十八年考中进士,宦海沉浮十几年,经历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两次大规模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还曾两次出国到英、法、美、日等考察访问。正是在这两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