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波 《兰台世界》2013,(11):46-47
严复与孙中山都以“救亡图存”和“抵御外侮”为己任,希望通过振兴中国经济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是在经济思想上,双方却存在很大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奠定了两人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的不同地位.  相似文献   

2.
2008年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对外发布了本年前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在全球经济萎靡的大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形势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全球多家媒体对此展开了报道。本文选取中国内地的《经济日报》、中国香港的《文汇报》及美国的《纽约时报》这三家差异较大的媒体的报道作为目标媒体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亚隽 《今传媒》2016,(5):62-63
中国近代辛亥革命一举捣毁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资本主义性质的中华民国,中国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逐渐瓦解.为了达成“建设新中国”的共识,统一建设目标,《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从不同的阶级利益、经济关系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改造中国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5,(8):24-28
2015年初,韩国KBS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超级中国》以其超高收视率,获得了来自各国的广泛关注。《超级中国》从人口、经济、外交军事、土地、文化、政治六个方面,反映出近年来中国的超级力量,而这股力量将"超级中国"演绎成为了"霸权中国"。本文将通过对《超级中国》的文本分析,归纳总结出韩媒塑造了什么样的中国霸权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并由此探讨霸权形象背后的目的和原因。  相似文献   

5.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迪士尼公司制作的电影《花木兰》于2020年9月在中国内地上映,而上映即遭遇大规模差评。为何电影《花木兰》会在中国市场遇冷?本文从批判视角出发,结合中国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深入文化与意识形态差异层面,分析找出了《花木兰》遇冷的原因,发现中外传统审美与意识形态差异、花木兰电影的制作意图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现象。这对于将来我国影视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包括期刊在内的出版活动国际化趋势正在乘势兴起。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新闻类周刊也在快速崛起。期刊业有一句行话:"赢封面者,赢天下。"如何在封面故事上做出特色,以期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是业界关注的话题。基于此,选取2012年度美国《时代》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为例,试图以故事内容为研究样本,通过比较分析,以期从美国期刊业丰富经验中找到缩小差距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7.
彭骥  肖志芬 《新闻前哨》2007,(10):87-88
被誉为"中国报业改革的过河卒"的都市报,在中国崛起已有十多年历史,迄今已成为中国报业最有可持续发展实力、最有进取活力、最有品牌价值和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报群之一。中国都市报的发展是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城市化进程而兴起的。"城市"在这场城市化浪潮中作为文化副产品占据了都市报的各大版面。如《南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和质化的内容分析法,以《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底期间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新闻报道为样本,对两份报纸在相关报道中的框架运用和中国形象呈现进行了差异对比分析,进而深入考查了地缘政治冲突报道中干扰英美大报建构第三方主权国家形象的政治文化因子。本文认为,同处欧美媒介体系的两份大报在钓鱼岛冲突报道中呈现中国形象的离散性,应该归因于英美两国原生社会结构和文化语境对媒体为施加的限制性和构成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明  李立广 《今传媒》2012,(12):33-35
《潇湘晨报》、《长沙晚报》的"三农"报道因为媒体属性、发行范围、读者定位等差异,分别呈现各自的特点。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两份报纸的"三农"报道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对此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湖南省的"三农"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学术史的视角,论述了《说文》与《尔雅》在中国古典目录中的分类旨趣,及两者在"小学"学术研究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据慧聪传媒资讯频道:财经类报纸广告媒体前10强为《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中国贸易报》、《金融时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商报》。  相似文献   

12.
考试经济是近些年来,随着出国辅导考试的"新东方"的成功,以及"文登、启航、海文"等的研究生考试的成功运作,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众所周知,在中国,一年四季连续不断的考试已经蔚为奇观: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级别考试、国家司法考试、托福考试、GRE、MBA、MPA等等.为了取得一张"硬派司",男女老幼纷纷投身考试大潮,全社会高涨的学习、考试热,正催生出一个以"考试"为中心的"考试经济"产业链.  相似文献   

13.
王惟红 《传媒观察》2007,(11):19-20
故事在中国拥有悠长的文化历史渊源,从汉代的俳优、唐宋的传奇到明清的小说,故事文化的传承孕育了中国独特的故事艺术传统。进入二十一世纪,电视这种"叙事的媒介"更成为  相似文献   

14.
王洁 《视听》2021,(1):97-98
《饮食男女》作为李安执导的"父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讲述了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从解体到重构的故事.本文通过分析李安在《饮食男女》中运用的镜头手法的差异,探究电影镜头语言对表现人物情感、关系变化以及揭示电影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为讨论范围,通过比较对照<中国丛书综录>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分类,指出3个书目在处理"别史类"方面存在的异同之处,分析其产生异同之原因,旨在为当前正在编纂的<中华古籍总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以《华盛顿邮报》对中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报道为例,以新闻框架理论为抓手,分析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观点和态度.研究结果发现《华盛顿邮报》对中国的报道充满了偏见、假象和敌意,并将中国塑造成了一个财力强大的强势国家.这样的偏见恰恰与美国一贯的冷战意识形态和"中国威胁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国竞争的产物.但目前世界媒介话语权仍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手中,这些国家仍可以在意识形态的操纵下继续生产不利于它国的负面言论.  相似文献   

17.
《华风新闻》立场相对独立,信源为多个国家、地区的多种媒体。因为自采新闻较少,在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时,对报道题材、议程的择选是一个主要的渠道。通过对政治、社会领域有所侧重,同时关照到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对华报道,《华风新闻》建构了一个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国际经济合作参与度不断提高的理性大国形象。同时,在对外关系方面,有时会呈现与利益相关国的对立关系,中国仍会被一些国家视作军事上的威胁,"台独"问题、"港独"问题比较棘手的负面形象也有所体现。社会新闻方面还建构了多种社会问题频发的中国形象,同时经济发展也总体有所放缓。这对我国面向海外华文媒体做好宣介工作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8.
都市报经济报道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鑫 《新闻记者》2005,(11):60-62
在短短几年中,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每日经济新闻》等为代表的财经类报纸在上海街头的报摊上占据了醒目位置。同时,上海报业市场上的都市类报纸的代表如《新闻晨报》、《青年报》等,也纷纷开出了各自的财经专版。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出现在中国相亲节目的舞台上,由于文化、语言、信仰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外国嘉宾在节目中的表现各有千秋。本文分析了《非诚勿扰》自开播以来42位外国男嘉宾在节目中的表现,发现他们大都被刻画为中国女孩心中的"男神",既是外白内黄的"鸡蛋人",也是心怀阳光的"向日葵"。不过调查显示,这种形象也容易给观众带来刻板印象,节目的真实性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港澳台问题的核心是中国统一问题。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大陆,实行"一国两制"的制度对台湾有着"示范"作用。台湾媒体对港澳动向的关注,特别是对"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践的关注,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台湾舆论对"一国两制"制度的认知和判断。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方法探究台湾《中国时报》的港澳报道,解读台湾媒体如何看待"一国两制"政策、如何看待"一国两制"对香港和澳门原有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并讨论媒体内容所反映出的台湾公众对"一国两制"政策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