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由诸多族群文化符号组成,这些族群符号被赋予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含义,代表着各个历史时期文明的最高成就.商周时代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因无与伦比的青铜器制作工艺而被称为青铜时代.而在众多的青铜器中,铜鼎作为“传国重器”,更是被提升为国家和社稷的象征物,代表着尊严与权力,成为商周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举方鼎(图1)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造型端庄大气、纹饰繁缛精美、铸工细致考究,是山东博物馆收藏的最为精美的青铜器之一.通高23厘米、口长16厘米、宽14.2厘米.整体呈长方形,两立耳,腹微鼓,四柱足,四隅有扉棱突出,沉稳之余,又不失灵气.  相似文献   

2.
商周时期,吴、越两国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商周时期吴越地区青铜器的面貌和特点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若干著录于外文文献中具有吴越风格的青铜器进行了逐一介绍,并结合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相关讨论。这些青铜器包括悬鼓环、三足壶和方卣,时代分属春秋晚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悬鼓环以人物雕塑为装饰,三足壶以吴越地区的陶器为原型,方卣则是对中原地区青铜方彝的模仿和改造。这些资料对于廓清吴越地区商周青铜器的整体面貌、探讨吴越地区商周青铜器的特点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2016年,西安博物院新入藏了12件商周青铜器,均是文物执法部门在打击盗墓的专项行动中从犯罪分子手中追缴回来的。这些铜器年代分别集中于商周之际和两周之际。商周之际的青铜器虽然不能确定是否为同一墓葬,但包含了鼎、簋、觚、爵、尊、卣等当时主要的青铜器类别,不少器物上还铸有1-3字构成的族徽文字。两周之际的青铜器有2件铭文内容相近,可能是同一座墓葬出土之物,铭文中新发现的"醜"字不见于以往所见金文。  相似文献   

4.
2016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清华大学艺术馆联合推出了"其金孔吉—一商周青铜器艺术"展览,共展出62组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商周时期青铜器。本文从这次展览的展品出发,选取两个主题进行讨论。一是商代长江流域青铜器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二是春秋中期青铜器风格的变化。第一个主题,本文从这次展出的要和鬲出发,讨论了商代中原及北方地区所见的带有长韵状扉棱的铜器,认为它们与长江流域具有一定联系;第二个主题从展出的春秋中期青铜器出发,讨论了这一阶段青铜器造型及纹饰风格的变化,指出,春秋中期在青铜器风格的转变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应该将这一阶段的代表性铜器墓独立进行讨论,这样更容易把握和理解春秋时期青铜器风格由西周风格向列国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萌芽于原始社会后期,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则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青铜器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一种特殊用途,即作为金文档案的载体材料而存在,它作为历史上档案载体材料的一种,对金文档案的出现、发展、消亡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车芳 《大观周刊》2012,(26):15-15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本文通过商周出土大量青铜器资料,就其铭文中有关祭祖问题的记载进行研究,对周代祭祀礼仪中的孝道意识做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商周青铜器纹饰上种种现象,并不是出于奇异的审美观念,而是当时生活中的动物界及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一种体现,是出于对自然力的崇敬和支配它的欲望的幼稚的幻想。  相似文献   

8.
作者长期关注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分类和演变,曾在本刊发表过讨论饕餮纹的文章,本文主题则是讨论另一种青铜纹饰。宋代学者曾把这种纹饰归入云雷纹的一种,近代以来,学者对它有各种命名,如环带纹、波纹、波曲纹、波浪纹。2009年,大河口西周墓地1017号墓出土的霸伯山簋为理解这种纹饰提供了新线索,从器形、纹饰、铭文三方面证明,这种纹饰应改叫山纹、山形纹或连山纹。此外,作者还将霸伯山簋与梁其壶、晋侯壶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后者的壶盖与前者的簋盖具有类似设计。最后,作者还就这种纹饰在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地位展开讨论,对这种纹饰的构成要素和组合形式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商周玉石容器在大型墓葬偶有发现,与同时期的容器在形制、纹饰、尺寸大小上极为相近。本文就玉石器皿的器型、纹饰、年代等问题,结合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等进行类比,认为玉石容器与青铜礼器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簋、盘、豆、觯这几种器型上,纹饰方面也尽量模仿青铜器但较为简单,但也有器物仿陶器。商代的玉石器皿以实用器为主,主要出土于殷墟,西周则主要发现于周原地区,均为把玩的小器皿,而非实用器。  相似文献   

10.
陈建明 《中国博物馆》2008,(3):F0002-F0002
湖南省博物馆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开福区,与风景秀丽的烈士公园毗邻,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公用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馆藏文物丰富,尤以蜚声中外的马王堆汉墓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湖南省AAAA级旅游景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其金孔吉—一商周青铜器艺术"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清华大学合作举办的青铜器专题展。本次展览的绝大多数展品为传世品,反映出上世纪50年代末前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筹建时社会各界的支持。由于多数展品此前未与社会观众谋面,在学界也未曾刊布,本文择选展,中4件珍异品进行疏解,即曲内饕餮纹钺、马永盉、蛇纹提链罐和阴纹斑纹戈。这几件藏品或在造型结构方面,或在铸制技术方面,或在塑纹工艺方面罕见于其时代,除展览中所具备的观赏价值外,学术研究价值也颇高。  相似文献   

12.
《金文引得》(分“殷商西周”和“春秋战国”两卷)是一部商周青铜器铭文释文检索工具书,也是第一部出土文献引得类图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金项目“出土古文字电脑全息检索系统”的阶段性成果。去年10月问世以来,引起海内外古文字研究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第一章我国书籍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 (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 第二节我国原始的书籍 (二)铸在青铜器上的书我国商代和西周是使用青铜器极盛的时期,许多青铜器上铸有文字,这些文字和甲骨文同样,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青铜是将铜与锡或铅配合而熔铸成的合金,因为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所以叫做青铜。它比红铜(纯铜)的熔点低,硬度大,  相似文献   

14.
近几十年山东省莱芜市嬴城、西上崮、戴鱼池、高家庄、侯家台等遗址陆续出土了一些商周青铜容器,为研究商周时期莱芜地区的青铜器及历史、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对这些器物及其所出遗址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其中,嬴城遗址出土有商代晚期的铜斝和铜爵,铜爵鋬内有"取"字铭文。西上崮遗址和戴鱼池遗址的墓葬材料之前有过报道,这次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高家庄遗址和侯家台遗址出土了几件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铜器,也一并介绍。  相似文献   

15.
甲历是唐代科学考官、任官活动中产生、记述和反映人的经历、德才表现等情况的人事档案。长期以来人们对甲历的人事档案属性评论殊少。为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些研究。一甲历的产生与我国选士任官制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早在商周时期,在官员管理方面就已实行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特征的世袭制,甲骨记事刻辞、青铜器金文中出现的有关对官员册命、诰命、赏赐的记述,实际上是早期处于萌芽阶段的人事档案。两汉时期,统治阶级比较重视人才,在选士任官方面推行察举和征辟制度,形成了铁券、考课和画像等不同种类和内容的人事档案。魏晋南…  相似文献   

16.
青铜器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蕴含重要的历史、艺术及文献信息。青铜器图录与研究专著、学术论文、资料集成一样,都是常见的学术研究成果,选择哪些内容、以何种形式体现,往往与编者的学术理解有很大关系,也与策划编辑的角度密切相关。文章对近些年出版的私人收藏类、博物馆藏品类、资料集成性、学术研究性等青铜器图录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各类图录的编写特点,以便为将来有关青铜器方面的选题策划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范铸工艺发展的新阶段,极具特色的繁复透空青铜器成为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透空一词主要强调这类青铜器的空间结构特点。透空青铜器的雏形可追溯到西周中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战国中晚期达到鼎盛,器物型制和附饰与楚文化青铜器相似,是在陶范铸造青铜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透空青铜器纹饰区都存在分型面,是陶范铸造技术范面修饰的延伸和发展,与失蜡铸件的软模根本不同。透空青铜器纹饰单元的小孔、交织的铜梗等,是范铸工艺的创新性运用。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墓铜盘附饰中的铜梗,其表面褶皱并非失蜡铸造的直接证据,而是典型范铸工艺中内腔流铜不畅的表现,是因为泥芯上流铜腔道过长或弯曲过多,与失蜡铸造无关。先秦透空青铜器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发展,是对范铸工艺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夏商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夏朝的青铜器发现较少,夏朝处在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渡时期。所出土的文物大多停留在青铜石刀层次,青铜器制造技术尚不成熟。而商朝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顶盛时期,青铜器冶炼技术高超,出土文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商朝以后,随着铁器的冶炼与使用,青铜器逐渐暗淡下去。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入藏了1件爯鼎和2件爯簋,它们与此前所见的3件爯器应属同一青铜器组合。国博所藏的3件爯器造型庄重,纹饰精美,且器内均铸有相同内容的长篇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诸件爯器的铭文记载了器主人爯受赐于遣伯、遣姬,因感念其高尚的道德言行,铸作宗庙彝器以奉祀其文考的历史背景。铭中"遣伯""德音""余一子"等称谓、用辞均属金文首见,为研究商周时期的遣氏家族及相关历史、语言、文化提供了新的依据。从几件爯器的形制、纹饰、铭文及等级规格来看,该组青铜器约铸造于西周中期,其器主人爯的身份大致相当于诸侯国封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各大文化与科研机构展开文物数字化和数字馆藏建设的研究。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实体表现,然而目前国内青铜器研究大多集中在学术文献与博物馆中,存在文物资源信息分散、数据质量不佳、数据关联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青铜器概念与术语进行分析,构建青铜器本体模型,将本体模型映射到图数据库中,利用Neo4j数据库构建青铜器知识图谱并探讨相关应用,实现对青铜器知识的关联与挖掘,从而促进知识共享与发现,为青铜器数字馆藏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