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学大厦的伟大缔造者”朱光潜先生一生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多有建树。其《咬文嚼字》一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使我们多了许多“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受益匪浅。但其中也有个别地方令笔者困惑不解,现将鄙见和盘托出,望方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先生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就是"咬文嚼字"。从歌词中学习语文,欣赏歌词同样需要"咬文嚼字"的习惯。我们既能欣赏到美妙的歌词,又能看到歌词中的瑕疵,从中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一、文思导引朱光潜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是中国美学大厦的营造者。朱先生的《咬文嚼字》属文艺随笔 ,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当然一篇文章其主旨只有一个 ,本篇是 :“咬文嚼字 ,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全文紧扣其主旨 ,叙文坛掌故 ,引诗文名例论析。首先 ,引述郭沫若《屈原》剧例子 ,阐述要从表达感情强弱上咬文嚼字 ;第二 ,引述《史记》修改例 ,阐述要从情味上咬文嚼字 ;第三 ,引述贾岛“推敲”例 ,阐述要从意境上咬文嚼字 ;第四 ,用苏东坡诗例 ,阐述要…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教材曾有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一篇文章《咬文嚼字》。朱先生旁征博引,以推敲文字的经典案例说明一个道理:文字、思想与情感是连成一体的,“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因此,“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相似文献   

5.
《咬文嚼字》一文,虽然朱光潜先生写得深入浅出,但探讨的毕竟是文艺理论问题,观点与观点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来说也不那么容易掌握。怎么办呢?笔者尝试了图表法,效果还不错。全文的基本观点,自然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其中“  相似文献   

6.
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光潜先生借用丰富的实例、敏锐的感受和细致的分析启示我们:无论写作还是阅读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本着这种精神,我们应该“随处留心玩索”“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深获教益之余,也想做一点文字推敲的尝试,尝试之一便是对《咬文嚼字》中“推敲”的再推敲。  相似文献   

7.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如何上好这篇议论文,是本文作者探究的重点。作者设计了精巧的教学过程,希望籍此引导学生学好议论文。  相似文献   

8.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那么,语文课如何上得“朴素自然”,如何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呢?我以为,关键的一条是: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对于语文的教与学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首先,“咬文嚼字”可以避免语文课的异化。无可否认,由于对新课标的曲解和误解,现在的不少语文课,甚至不少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级别的公开课、参赛课、示范课,异化为了政治课、故事课、活动课、环保教育课、心理辅导课,等等,表面热热…  相似文献   

9.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老先生的一篇介绍如何使用语言文字的文章。文章中涉及到了许多“文艺理论”的概念。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解读这篇文章。笔者想在本文中把文章中涉及到的几个概念做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常听说狐狸狡猾,却不听说狐狸聪明;常听说自己孩子聪明,却不听说自己孩子狡猾。其实狡猾就是聪明,聪明便是狡猾。自己的话或文章,有人向你提出批评,也许你说人家咬文嚼字;学生的习作叫你批改,你叫学生要字斟句酌。其实“咬文嚼字”就是“字斟句酌”,“字斟句酌”也便是“咬文嚼字”。以上两组词语仅是附着的感情不同而已。然而,学生在听、读方面不去“咬文嚼字”,又怎能在说、写中字斟句酌?要把学生对课文“咬文嚼字”当作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当作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怀疑、创新精神的体现。在这点意义上来说,让学生“咬文嚼字”并非坏事。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以下简称课标版教科书)所选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一文,有几个句子,笔者认为值得推敲一番。句1: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此句中",字的难处"一语不合事理,不是"字"的难处,而是我/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2003年12月第一版)中《咬文嚼字》一文,是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具有独到见解的妙文。笔者以为,文末的一段话颇为费解:“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陶胜 《华章》2012,(36)
“咬文嚼字”,原意为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但上海有本杂志——《咬文嚼字》,专门在汉语的语言树林里“捉害虫”,为我们的无知、疏忽、粗陋纠错.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也曾经写过一篇文艺随笔——《咬文嚼字》,对咬文嚼字的好处进行了绝妙的论述.由此可见,“咬文嚼字”已被人们升华,成为“追求更好”的代名词,成为认真治学的褒义词.《生物学》课本是编者的心血所在,言辞贴切,字斟句酌.仔细研读,发现其中精妙缓缓呈现,每一个字眼都有可以“展开”之处.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者能够抓住那些经过“咀嚼”后的关键词,让学生好好理解其中的奥妙之处,“有效课堂”的境界一定能完美实现.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及做法.  相似文献   

14.
“推敲”自古就是炼字佳话。本文针对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对贾岛《题李凝幽居》“推敲”的分析,提出了质疑,考据与义理相结合,提出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以其丰富的实例资料和细腻敏锐的文学感悟能力,令师生为之折服和陶醉。尤其是最后一段,他提出的“……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的观点和要求,以他自己在本文的写作实践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敢于向郭沫若叫板,敢于给给《史记》指瑕的王若虚指瑕,敢…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的文艺随笔里,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把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作为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加以引用,这首诗题的全名是《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诗中“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一联脍炙人口,被当作品茶名甸。常为后人所引用。这两句诗不但茶人墨客称道不已,而且在一些名胜古迹、茶亭等地常被改写...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的美学大师,文艺评论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一篇文艺随笔《咬文嚼字》中选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在文学,我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领略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应随处留心玩索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8.
我们称赞一堂语文好课,常常说这课真铲语文味”。“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什么样的语文课称得上有“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化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读,欣赏啊!语文味:始于咬文嚼字,就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阅读教学中就应该由...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先生曾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批评过写作的“套板效应”,时过境迁,先生的话仍切中肯綮。我想结合平时的写作教学,呼唤作文园地能吹来一缕清新的风。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第二自然段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这是炼字的好例。”反复读来,笔者总觉得,这里的“好”字用得不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