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舍妙语写广告1934年,《论语》半月刊连载老舍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到12月份正发到第九节,校样打出后,文尾尚有空白,老舍遂提笔为自己的作品撰写广告一则兼代补白,主编林语堂过目,莞尔一笑,签字付印。老舍的广告别具妙趣,此处照录如下:《牛天赐传》是...  相似文献   

2.
记得什么人说过:“房间里若没有书,就仿佛一个人失去了灵魂。”也许,是一则推销书的广告这样写过。纵使是广告,若说得精辟,也不妨另眼看待。  相似文献   

3.
马国亮  流甄 《出版参考》2004,(12):54-55
从三十年代初期算起,最初为《良友》画报写稿的是老舍先生。第一篇的作品是一首勉励青年的诗。后来陆续写过几篇散文。众所周知,老舍一向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幽默文章的隽永,更可说是艺坛独步。我们向他约稿时,他总爱问:“你看我该写些什么呢?”于是我们便给他出题目。他每次给我们写稿,几乎都是经过这样的协商才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每读《水浒》,不免写些札记,既是札记,又不免细大不捐,这篇札记就属烦碎之列。但却是从“文人与酒”相对的“武人与酒”想起的话题。关于文人与酒的话题,或者说是文人与酒的佳话,古人与今人已谈得很多。观照之下,关于武人与酒的话题和文章,却比较稀少。大凡人们说到文人饮酒,有助写作,也就是“美碌才思助”,总会想起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千百年传诵。武人饮酒,有助于施展武艺.文学作品中写到的也不少,最易使人想起的是《水讲传》,武松过景阳冈,分明酒肆的招旗上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冈”。他却逞性…  相似文献   

5.
善于思索敏锐捕捉──《大巴山里人时兴作广告》—文采写体会巴中市甘泉乡人民政府冯一鸣(本栏责任编辑:孟基宁)真使人意想不到,1993年7月我采写的《大巴山里人时兴作广告》一稿,先后被《通川日报》评为“光明杯”头条好新闻一等奖、季度好新闻一等奖和达川地区...  相似文献   

6.
《出版史料》2007,(2):70-70
著名编辑家赵家璧(1908~1997年)早年曾和鲁迅、老舍等作家有往来,在任上海晨光出版公司经理时,出版过鲁迅、老舍等人的不少作品。“文革”期间,迫于生活,一度卖藏书度日。1978年1月,赵家璧在给老舍夫人胡絮青的信中提到“我最近在写回忆鲁迅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老舍先生《茶馆》的第一幕戏好。老合先生说:“也许就是出过一次废品的功劳。”“一次废品”,是指老舍先生花了许多劳动,后来扔掉了,又丝毫不感到可惜某剧的一场戏。《茶馆》的第一幕,用的就是那一场戏。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因为相似的场面老舍先生写过一次,所以再写,就感到得心应手,就容易写得更成熟,更精炼。而结果正是这样。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废品”是正品之母。不少正品是从“废品”,发展、过渡、演变而来的。“废品的功劳”,就在于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有句名言:“我的主要工作,毕生工作,不是地方志学,而是人学。”“文学就是人学。”可见,写人是文学的共同特征。电视剧离不开这个特征。回想一下,这些年来我们拍摄的电视剧,凡是写人写得深刻的,像《四世同堂》,《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告别白桦林》等,生命力就极强,而那些单纯追求情节的作品,反映某项事业发展情况的作品,反映某一社会思想问题的作品,一般容易变成隔日黄花,失去光彩。我国每年生产的电视剧多达数千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长远保留价值的不多,不少作者不重视写人,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么,电视剧写人,比之其它文学形式写人,有些  相似文献   

9.
企业报道,跟着“人”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前哨》2006,(6):80-80
许春初在2006年第6期《中国记》发表《企业报道,跟着“人”走》的章说,企业报道若分寸拿捏得不好,要么工作性太强很枯燥,要么广告味太浓不受看。要把企业报道搞得有声有色,关键是跟着“人”走。这里说的“人”,并不光是指具体的人,还包括人精神的“人”,即真正做到见“人”,把人写透,把人的精神写深。  相似文献   

10.
近日看某电视台的上星新闻节目,见到一组画面:播音员在播报完《报纸摘要》这一档节目后,面对观众说:“下面请看由××主持的《早间新闻》”。话音刚落,便传来一阵抽水马桶的声音。笔者愕然!细看屏幕,只见一大群人并成一排,一个个手提裤腰作痛苦状。直到解说出现方才幡然醒悟,原来此时插播的是一则药品广告,推销一种治疗肠道疾病的新药──比特诺尔。如此场面,真让人啼笑皆非。前面的播音员请后面的播音员出场,旨在使两个不同内容的板块间有一个顺利的过渡,以保持节目的完整与流畅。不料半路“杀”出一阵马桶声,以一个极不谐调…  相似文献   

11.
广告的新闻性与新闻的广告性 一百年前,美国广告界著名人物拉斯克回答一位造访者说:“广告是关于产品的新闻。”而造访者却说:“不对,广告是纸面上的推销。”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七条第二款明文规定,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作广告。我们的有些新闻出版业者是怎样做的呢?他们使用的不仅是一般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甚至用国家领导人的形象,为企业产品促销! 1995年,某出版社为推销其新版宋代洪迈撰写的《容斋随笔》(增编)一书,在封面上印着毛泽东的大幅照片,并赫然标有“毛泽东生前要读的最后一本书”十三个字。同是1995年,某出版社为推销其新版清代袁枚撰写的《随园诗话》一书,在封面上也清晰地印着“毛泽东出巡  相似文献   

13.
今年9月10日,是《北京文艺》创刊六十年的纪念日。如果以“文革”为界,它的前十七年全由老舍来主编。这十七年又可“裁为三节”:第一和第三“节”是《北京文艺》;第二“节”为《说说唱唱》。这里只说第一“节”,它虽然时间才一年多,却是老舍心情最为蔚蓝的时候。有了这种好心情,老舍又尽心尽力,才将它打造成为名牌大刊。  相似文献   

14.
《当代商报》记者获悉长沙某处有一伙四处张贴广告“代写各类文稿”的“文人”,便循迹前往一探虚实。记者假称想写一封诬陷单位领导与其下属女职工有染的信件,没料到对方竟满口应承下来,并说还可以“拔拔高”,增加可信度。此人声称可以代写单位年度计划、总结、诬陷信、情书等各种文稿,只要肯出钱,什么文稿都一手操办,甚至包括帮助制造证据、发送邮件,价格每千字60至100元之间。文字的出现,不仅将人类文明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也造就了一大批吃“文字饭”的文人。不过,古往今来,文人的人品不尽相同,他们的作品格调也就千差万别。古时候,忧…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三昧》2006,(1):90-90
这是为初学写作的通讯员开设的栏目。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写道:“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他还引用惠列赛耶夫的话说:“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最早的小说是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撰写时虽然也吸收了民间文学的情节和语言,但基本上是文人的案头创作,写出来后又专供文人消遣之用。到了明代,小说从这个框框里解放出来,呈现了一派新的面貌。造成这个新局面是由于说话艺人的世代增饰和文人的参与整理,使小说本身的体式日益完善,而新读者群的形成和出版条件的改善则是根本的契机。明末,小说的出版达到了“到处皆是”“妇孺咸读”的局面。明代小说最大的成就有三:1.白话长篇小说如《三国》、《水浒》经过长期口头讲说之后,成熟定型,终于成为连贯的文本,文学史称为“写定”。…  相似文献   

17.
光明 《新闻三昧》2008,(9):12-12
8月7日某日报《品中国文人》一文中:“她们都是杭州人,跟他十余年了,双方达成协议,两个多情吴女在洛阳白氏府第又住了几个月。”  相似文献   

18.
真诚的艺术勇气是极其重要的。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让狂人在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历史上.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我们的编辑对此若是缺乏勇气,若是来一下中庸平和,这篇伟大的作品极可能被胆怯和周全活生生地扼杀了!面对阿Q的丑陋,若只是高举着传统美德的大旗,来一句“拍案惊奇”:难道,中国人都是这么丑陋的吗?那么,阿Q也只能永远呆在未庄,本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也将因此失色!我们一方面苦于没有鲁迅这样的大师,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假如有《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样的作品到了我们手上,我们有没有为艺术而不顾一切的勇气呢?  相似文献   

19.
徐光 《视听纵横》2002,(6):68-69
熟悉作家老舍先生作品的人都知道,老舍作品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风格。口语化和浓厚的地方风味使其成为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口语化的一个显特点是儿化的运用。如果朗读老舍先生作品时把词句中该儿化的地方都省去不用,只按字面读音来处理,那只能使听“听懂了”,但要达到欣赏、享受的境界还远远不够;同样,假如我们用口语化的对白来说事,而都用书面语的声音来表达,这就如同看有些三四十年代的国语片的对白,显得不自然、不对味儿。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化的融汇、发展,广播电视的口语化要求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随着央视的《焦点访谈》、东广的《媒体大搜索》等等节目影响的扩大,更说明广播电视的口语话是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出名新秘诀     
三十年代,鲁迅曾针对上海滩某些无聊文人唯名是务、唯利是图的行径,写过《文摊秘诀十条》,揭露其嘴脸,施之以鞭挞。想不到60年后的今天,浸透了旧思想的沉滓重又浮起。某些弄笔者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先辈,真可谓“冰生于水而寒于水”。笔者以毒攻毒,将这类人的“秘诀”作如下概括: 一、巴结大款。搜索枯肠,挖空心思,为那些腰缠万贯而又愿意“慷慨解囊”的大款们立传,把他们吹捧为“二十世纪的陶朱公”、“经济领域的曹孟德”、“勇于开拓的霍去病”,捞它一大把钱,作为推销自己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