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走向儿童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晓利 《教育科学》2001,17(3):62-64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基本上都与不尊重儿童文化有关。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特有的,儿童文化的精神是自由和平等。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有区别,但是它们处在一个共同的连续体上。协调好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的关系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关键。但是儿童文化在社会和成人文化的压制下,有趋于消亡的危险。走向儿童文化是时代的召唤,而走向儿童文化的前提是必须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2.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具有异同性,它是整体感知反应的、诗性逻辑的、具有游戏精神的文化。成人文化是儿童文化的演进方向。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得到进步成长的同时又失去了纯真天性,在获得“哺育”的同时又受到了“污染”。成人文化经常对儿童文化进行引导和侵袭,尤其成人文化在教育、语言文字、媒体、制度、商业方面的侵袭,使儿童失去了真正的童年。只有让儿童自由的说、自由的行、自由的思,儿童才能更好的成长,人类才能拥有更为文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基本上都与不尊重儿童文化有关。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特有的 ,儿童文化的精神是自由和平等。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有区别 ,但是它们处在一个共同的连续体上。协调好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的关系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关键。但是 ,儿童文化在社会和成人文化的压制下 ,有趋于消亡的危险。走向儿童文化是时代的召唤 ,而走向儿童文化的前提是必须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化就是指在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在成人文化模式与社会化模式的引导下,为儿童所共认、共创、独有、独享的社会群体文化。一个“共”,一个“独”,揭示出儿童文化的本质属性,“共”表明儿童文化首先是群体文化;“独”表明这种群体文化的主体是儿童,而不是成人,它有自己的特色,但它必须是在成人文化的引导下进行。因此,按照创造主体来划分,儿童文化的外延可分客体文化和主体文化。客体文化是指在人类文化史中,成人对儿童的看法、观点及在这些观点看法的指导下,为把儿童培养成社会与时代所需要的人所进行的教育行为的总和,具体体现在历代儿童观的演变之中,主体文化是规定儿童文化本质属性的东西,如前面所述。儿童文化的职能是:它是儿童预期社会化的中介,起着桥梁作用;也是儿童自我发展的辅垫。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化具有“两端”属性,即“原初性”与“可塑性”,成人可执其“两端”用以调节,发挥儿童文化平等精神的“同我心”以克服人类的“异化”。这不仅有助于唤醒成人对儿童文化的尊重,而且为认识儿童文化的功能打开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冲突与共生: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文化是"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是"儿童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本文梳理了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关系学说,主要有冲突关系、共生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对以上三种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尝试提出关于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关系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性是儿童哲学的本质属性,乃在于儿童哲学时常要求我们在儿童与成人之间进行视域的叠加而非视阈的消融。对不可协调的差别进行保持是跨文化哲学的基本主张,理解跨文化性是成人与儿童之间达成意义共创的必要条件。儿童哲学对童年与文明的冲突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有力的行动,旨在以文化间的视角构建儿童与成人持续共享的可能性框架,协助教育者跨出对成人文化的固执与盲信,跨入对儿童文化的包容与尊重,最终使得一个互相成全、彼此关照的教育世界得以复归。  相似文献   

8.
儿童文化与儿童观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大国的“软权力”入侵和传媒资讯的日益发达,冲击并威胁着我国的儿童文化,另外国内社会现实的挑战以及成人文化的压制也危及着儿童文化。为了保障儿童文化的安全,我们应着手培养儿童的文化修养,切实关注儿童的生存状态,并努力建构儿童文化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比较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它基本上是一种口语文化。成人文化则是建立在成年人规定的价值、理念和标准之上的,是一种文字性的、抽象的文化。口语文化是通过声音和具体形象来表达的,声音具有直接地生理地刺入身体和感觉的功能,因此口语文化的感觉方式迥异于书面文化,它把世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动用所有的感官来知觉,属于一种视觉、听觉和动觉思维的方式。而成人文化则属于一种书面文化。书面文化以抽象性的词语符号来代替事物,走一条…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理论是在教育学这门学科究竟主要是一门以哲学运思为主的精神科学,还是一门方法至上的实证科学这一历史性交锋中应运而生的。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提出是对实证主义范式在教育学领域过度宣扬的匡正。教育学是一门有着浓郁的强烈的丰富的人文性、艺术性、审美性、价值性和伦理性的学科。从学科嬗变史、学科本质、学科研究方法借鉴路线图等来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学作为一门“成人”的学科所具有的境遇性、生命性、个殊性、复杂性等特质无法被完全数据化的定量研究所把握。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分别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及教育方法出发,聚焦三个根本性问题:儿童“是”什么?儿童会成“为”什么?儿童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与文化所期望的那个样子,需“要”什么?针对这三个根本问题,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提出了理想的教育应确立的四项重要原则:首先,教育要关注儿童的“精神”或者“生命”成长,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生命世界;其次,教育是“相遇”的历程,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多元、丰富、奇幻的教育孕育着儿童各种生长的可能性,教育既关怀当下,又指向未来的生活;再次,教育要注重“关系”的营建,魅力在于生活世界中诸般“关系”的和谐与共融,儿童与教师在美好的教育“关系”中相濡以沫,砥砺前行;最后,儿童是“文化”的存在,教育要关注文化在陶冶滋养儿童的向善、求真、育美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文化,艺术与审美渗透到了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儿童文化视角下审视儿童艺术,二者之间呈现出整体与部分、本质与表征、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幼儿艺术教育本应更多地受到儿童文化的观照,然而当前成人文化处于霸权地位,导致幼儿艺术教育中儿童文化的缺场与儿童文化的自觉困境,幼儿艺术教育发展呈现出从艺术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到环境的异化样态。为此,要针对幼儿艺术教育各个要素的异化样态进行纠正与积极建设,让其目标设定从成人视角转向儿童视角,内容从分裂转向整合,方法从机械转向创造,评价从注重结果转向关注过程,环境从封闭转向开放,让儿童文化重新回归幼儿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2.
论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两维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是一对相互依赖相互排斥的矛盾共同体,尽管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的个性特征受地缘优势和表现形式的影响而显得鲜明透彻,学校文化则显得模糊含蓄。因审美差异和包容性的不同,以及政治的干预不一样,社会文化比学校文化表现得更为多元。此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两种文化的延留状况也不一样,两种文化内部的层次感也各有千秋,而且社会文化比学校文化更具有两难性。这两种文化差异上的矛盾推动了社会文明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幼儿美术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文化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美术课程,呈现开放性和发展性特点,本着"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的基本原则,本文试图探索一条将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因整体课程相结合途径,统整幼儿因、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与民间艺术、经典艺术、视觉文化对话,通过与多元艺术的对话,引导幼儿关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帮助他们了解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及其独特性,使他们学会分享共同的文化,容纳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尽管玩耍被认为是很普遍的,但在特定的社会中对游戏的关注依赖于对儿童天性的文化信念和父母对儿童的特别要求。研究者发现一些父母认为他们自己更适合做他们孩子玩耍的伙伴,但是在一些团体中则表明年长的兄弟或姐妹才是儿童游戏的重要伙伴。由于父母在玩耍活动进程中的直接参与,父母在玩耍中经常会为儿童提供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都是由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交相辉映,汇聚融合而成的。随着北辛文化遗址的发现、研究以及北辛文化的命名,近年来,北辛文化因其独特的内涵、久远的历史以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辛文化,她在整个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童年期和童年文化本质的认识是早期 (幼儿 )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为早期(幼儿 )教育理论只有建立在对童年期和童年文化本质的跨学科探索的基础上 ,才能努力摆脱当前的肤浅和狭隘 ,才能谈得上真正尊重幼儿。文章试图从幼态持续这一问题入手 ,对童年期和童年文化的本质进行初步探讨 ,同时 ,强调童年文化的核心是儿童在其身心发育的原发性基础上 ,在其生活的微环境中 ,通过与父母及周围人的对话、交往 ,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心理世界。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和文化历史两条发展路线相互交织、融合和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雷雨》与《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人物形象既有相通之处又各具艺术魅力。两部作品都各自着力塑造了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繁漪和安娜,但她们反抗的外在表现和精神内涵又有很大的差别,具体体现为她们的性格发展逻辑和反抗轨迹蕴涵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和文化的定义开始,集中讨论英语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外语习得与文化习得的关系进行剖析,得出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语言学习可以了解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文化的学习又反过来促进和推动语言的学习。因此,学习者应该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从互动关系中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互动性,并且相辅相成.企业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培育企业竞争力的一个过程,就是以文化凝聚企业并引导企业向高品质方向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海外英语》2012,(3):16-17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and its controversial point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cul ture and cognition is analysed in detail: language and culture co-exist, they interact each other, influence each other. Language determines cognition in a certain sense. The more knowledge a person knows about language, the more he can know the world around him, especially his abstract thinking. As culture co-exist with language, it has the same influence on cognition as language does. Cognitive categories are dependent on the immediate context-culture and language in which they are embed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