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孔子教学首重求仁,但对于是否能求得仁,则既有"欲仁仁至"之说,又不轻许人以仁。这看似自相矛盾,实际上是内在贯通的。"欲仁仁至"说侧重于讲仁德能因人的自觉欲求而即其身体力行当下体现;不轻许人以仁,则是缘于仁德全体非经长期坚持不懈的德性修养而不能至。基于此,学者应能近取譬,就力所能及处行仁,积仁至之得而又持续地推扩之,如此才能渐次趋于仁者之境。这是孔子主张的成仁的过程和方法。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对孔子的教化理念或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旅游观具有比德之游、隐逸之游、超越之游、和谐之游的内涵。在孔子的旅游观中,旅游与治学和出仕密切结合,旅游中渗透着以礼为主的思想学说,旅游承载着广泛的社会功能。孔子的旅游观在中国旅游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影响.它丰富了孔子的人生阅历与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孔子对自然景物的审美往往与对君子道德人格的褒扬相结合,通过“君子比德”的方式赋予自然物以美的价值。孔子的自然审美观以“仁”为核心,形成了以“善”统“美”的审美现照方式,对后世文学及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5.
孔子推崇《诗经》,这在《论语》和《孔子家语》1多有反映:"不学诗,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解读;"诗"三百、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的总体评价;虽重"诗教",但就"六艺"之间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诗"的最终旨归应为促进礼和乐的培养。孔子"诗教"观始终围绕"君子"这一理想展开,具有强烈的道德说教色彩。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学的创始人,两人都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战事频繁的春秋时期,他们的传世著作或言论中不乏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探究。两人在战争观上有相同观点:反对暴力,拥护正义战争,主张““慎战““。但在方法论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提倡““教战““的思想;作为哲学家的老子通过对历史上兴亡更替的深刻考察,就军事辩证思维、战略战术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兵道““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分析老子和孔子的女性观,重点研究二者对女性的不同认识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对后世中国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培养创新型学生 ,首先要有创新型教师。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 ,他是主张创新的。在政治上 ,他是位改良主义者 ;礼制上 ,他崇尚《周礼》 ,但却不泥古 ;在教学中 ,更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当仁不让于师” ,反对对老师“无所不悦” ,并提出了“学、思、行”、“温古而知新”、“学无常师”等创新的途径与方法。今天 ,我们大谈创新 ,决不意味着忘记历史、抛弃传统。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者 ,既不能守旧泥古 ,也不能全盘“西化” ,而是要象“圣祖”孔子那样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根本、最耀眼的伦理范畴和取向,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诚信思想贯通古今,对人格塑造、品德的培养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系统考察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的具体内容及其特色对孔子诚信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找寻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人类学的角度解读孔子看似矛盾的诚信观,可以看出孔子评价诚信行为的最高标准是华夏民族的生存,只要不违背这个原则的诚信都可提倡。孔子诚信观具有很高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比德”是孔子游历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审美观。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孔子不仅赋予自然山水、松柏、兰草等以“德”的品性,同时一些不太为常人所留意的自然景象也常常引起孔子的“德性”观照,体现出孔子内心非常细腻的“比德”联想和审美思考,这种游历审美观对后世文人生活方式、审美心态及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孔子思想要在“仁学”.“仁”是人化的特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所在.仁的内涵一方面包括爱人、爱亲,以及精神、气质等人的内化情志;另一方面又包括融情于礼的外化德范.“仁”是儒家高悬的人道理想和境界,但“仁”自身并不能自成体系.“仁且智”既是孔子仁学体系的终成,亦是儒者修身进学的旨归.  相似文献   

12.
孔子创立了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儒家思想,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理论体系。其《论语》中的“仁”之思想具有从“亲亲”及于“爱人”的深刻内涵。从这一内涵向外又推延出了“礼”、“忠”、“恕”等具有层次性和统—性的外在道德规范和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仁”的思想贯穿着孔子的全部思想领域,以批判性地继承的视角对“仁”进行解读,针对社会的现状,从“仁”的内涵切入,阐述“仁”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玉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81-82,109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对"仁"做出了不同的翻译。阐释学翻译为分析"仁"学思想在韦利和刘殿爵《论语》译本中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的论仁章句看起来是散乱的,没有一定的章法,不成体系,但仔细分析这些章句,就会发现,孔子围绕"仁",谈了倡导仁的原因、何为仁、如何达到仁、如何施行仁等一系列问题,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即为何要倡导仁以及仁的重要性——何为仁——如何达到仁——谁来施行仁,如何施行仁。  相似文献   

16.
“仁”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秩序。“仁”思想是儒家关于人及人与人关系的最一般的价值精神,它所包含的人对人的关系、互助的道德意蕴,是可以融通于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系列之中,可为我们建立平等、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及稳定而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新发现的《孔子诗论》,是关于原始儒家《诗》教的直接的系统的材料。它的发表,在中国学术史尤其是中国诗学史的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对《诗论》第二简的释读中,分歧最大的是对“紳(壎)而(艹豸)(箎)”的释读,现拟在诸家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思想教育以"仁"作为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而"孝"是达到"仁"者的根本和基点,《论语》中对于"孝"的阐述,对中华民族道德社会的建立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继承和发挥《论语》中以"孝"作为为人处事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的教育方法,对当代大学生正确思想道德的树立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孔孟创建的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安民保障的思想,该思想的逻辑基础也就是孔孟学说的核心价值观——仁政爱民学说,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丰富的安民保障内容,构成了现在社会保障的雏形。虽然孔孟的保障思想有着时代的烙印,但其理论精华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为现代社会保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是可忍”之“忍”当释为“忍心”;“共敝”不当连读;“学之不讲”之“讲”谓讲习,与“习”同义;“发愤”,谓深入探究郁结于胸而未得其解的知识或学问,使烦懑之心得以开启。“荡舟”即“覆舟”,谓力能覆舟。与“用水师冲锋陷阵”无关。“穿窬”之“窬”不通“腧”,说本刘宝楠《论语正义》,实属断其章而取其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