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不能通过简单词语翻译来解决的。在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背景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尊重文章的本意。因此,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需要对文学作品当时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学作品反映的文化特点进行简要的介绍,为的是更好的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2.
英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占居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推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意义重大。英美文化的结晶与代表就是英美文学作品。对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语言艺术进行赏析,必须将其与所处的文化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客观的赏析。本文主要从跨文化的视角赏析与探究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由于文化语境多种多样,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难免受到多种文化语境的影响,进而造成不同文化语境下文学翻译也就大不相同。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进而高质量及更加直观地翻译英美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阐述文学与人文素养内涵特征,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中人文素养的社会体现,对依托英美文学作品的人文素养提升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提高对英美文学作品中人文素养的有效认识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模糊语言应用,由于这些模糊语言的存在,使得一些文学作品有一种朦胧美,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但是这种模糊语言给翻译带来了不小的问题,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其他国家在理解别国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表达意图时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英美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具有的特点以及在实际的翻译中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技巧。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国和英美等国家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因此在其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有很大差异。本文将探讨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对其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英美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而英美文学课程是面向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课程,合理地开发、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把纸质教材选用与网络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在多媒体教学中突出英美文学课程的特征,在文学作品鉴赏中注意中西文化的对比,就会更好地增加学生的英美文学和西方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汉语与英美文化接触的各种背景,对汉语在词汇、语音等方面所受英美文化和语言的影响进行了评述,尤其对汉语中吸收的英美文化语言中的外来词进行了专门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哥特式的文学作品主要起源于18世纪,从《奥特兰托城堡》这部著作开始延伸,在不断发展中,它逐渐成为一种独特风格。本文主要介绍了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哥特因子,从著作中解析哥特因子,并且对著作的内容和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与研究是英美文学教学的一项工作重点与工作难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人文思想以及文学素养,不断渗透英美文学中体现的良好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探究了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阐述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的重要意义,最后,为英美文学教学渗透人文思想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同种书的界定是图书馆文献采访、编目中的重要内容。同种书主要有四种类型。在图书馆文献分类、编目及其著录过程中必须遵照分类编目的有关规定,同时尽量使同类书集中,方便读者查询利用。  相似文献   

12.
弃逐神话广泛存在于东西方早期历史中,如果去除其中繁复多变的枝节,提取其不变的主干,按弃子之缘起、抛弃之地点、救助之过程、最终之结果加以展示,可以认为:施动者、受动者、救助者构成弃子故事的三大基本要素和重要支撑,抛弃——救助——回归是其所呈现的连续性很强的三个阶段,在其浓郁的神谕性质、怪诞特征和宿命色彩背后,深隐着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如果说,神话的本质在于对人类生存结构的模拟,那么,东西方弃逐神话的核心便在于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对立;如果说,弃子故事的核心是关于人类命运的特殊展演,那么,作为故事的中心人物,弃子从始被抛弃,到他者救助和自救,再到最后的回归或对回归的渴盼,便形成了一条主线和母题。由此一主线和母题构成的编码信息,不仅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同类作品中反复出现,而且也在后世无数流放、贬谪作品中反复出现,从而极大地强化了它的集中度和深刻度,赋予它以超越时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陇右是中国北方一个富有特色的地区,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文学具有苍凉慷慨与刚劲有力的独特气质,唐人把陇右慷慨苍劲的意蕴发挥到顶峰。陇右有许多闻名遐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唐宋文人借助这些自然人文景观抒写个人情怀,成就蔚然。  相似文献   

14.
论述比较文学又一研究方法——平行研究的概念、方式、范围、内容、种类和研究的可比性及文学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谈及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诸多问题:分析鲁迅、沈从文、巴尔扎克、塞万提斯、马尔克斯等大家的广义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实例;实证鲁迅“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主张之正确;这与马、恩的民族文学形成世界文学的论述有相同之处;“乡土文学”走向世界是时代潮流的使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云南五十年大庆"献礼丛书"中的五部纪实性作品,对纪实性作品中的作家主观性问题,现象描述与理性分析问题,作家的创作主体与纪实客体之间是否两相适应的问题作出理论思考,总结了这五部作品在这些方面处理的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17.
以传统文学为参照系,对网络文学这一独特文学形式进行分析,认为网络文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色,即网络属性、文学特质和迅猛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对湘西边地那纯美景色与自然人性的热情赞颂与理想化描摹,丰富了我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整体内涵。此外,构设“湘西世界”体现出的批判都市文化弊端的主题也对文学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由此可见,以文学史的眼光对“湘西世界”进行考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国民文学观与梁启超相近,实质上仍然属于晚清思想启蒙的范畴。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思想,才是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真正起点。从陈独秀到周作人,最重要的转变是文学主体由抽象的国民变成了具体的个人,功能指向则从立国转向立人。周作人认为,人是个别的、特殊的、灵肉一致的存在,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和意义。人的文学是对晚清以来文学思想的超越,反拨是必要的,矫枉过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国社会却没有给它一个自我调整、纠偏补正的机会,反而将其逼进更加绝对化的思想危局。周作人后来的落水,与之不无关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化解个人与国家的思想紧张,至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古代的文学范畴是十分广泛的,文学教育是大文学教育,也就是文化教育。古代的文学教育途径与整个古代教育相一致,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也促进了文学教育的发展。文学教育在中国古代有很强的功利性,即道德教化功能、经世致用功能及提高文学创作和欣赏水平。古代文学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传承文化,树立经典,服务现实,塑造人格,发展学术,促进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