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阳楼记》课后注释“越明年”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年)。江夏教授认为,“越明年”是“经过了第二年”或“到了第三年”。(见华中工学院出版社江夏编著《文言文评点译释》)从范仲淹作记的时间看,“越明年”不是庆历五年,而是庆历六年。因此,我非常赞同江夏教授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中学课文《为学》《岳阳楼记》中均有“越明年”这个表时间的词语。学生自译课文时,有的根据“越”的本义将它译成“过了第二年”(时指第二年后的第三年);有的依照课本注释将其译成“到了第二年”。二者的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对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的注释为:“到了第三年,就是庆历六年(1046)。”而《教师教学用书》的解释则是“到了第二年”。到底是“到了第二年”,还是“到了第三年”呢?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岳阳楼记》(以卜简称《记》)中之“越明年”,中学教材及流行注本均理解为“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沈蘅仲先生认为,“‘越明年’应理解为第三年,即庆历六年”,“此说较胜”(《知困录》337页)。笔者认为,沈先生之说极有见地。兹详申其说。“越明年”之“明年”何解?《琵琶行》:“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即“第二年”,殆无疑义。确定“越明年”的意义,关键在对“越”字的理解上。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训《尚书·召浩》之“越六日”云:“越,犹‘及’也。”释“越明年”之“越”作“到”,主要…  相似文献   

5.
<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向来注家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解“越”为“过”,“越明年”即“过了次年”、到了第三年,再是解“越”为“到”,“越明年”即“到了次年”。两解之差,整整一年。《“越明年”辨》一文(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年第六期)的作者,即仍持前者之见。我们的看法恰恰与之相反。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6.
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句,宋来峰同志在《“越明年”辨》(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越”有“超出”义,“越明年”应指“第三年”。这是一种误解。同学报1981年第1期载熊宪光、柴剑虹《也辨“越明年”》一文,从词义、史实、文意诸方面已辨其误,本文拟自语言角度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这“越明年”究竟是哪一年?至今注家颇多,但无外乎有两种:一说是“过了一年”;二说是“到了第二年”。二者说法虽异,实质一样——“越明年”就是第二年。对此,我感到有与之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五册《岳阳楼记》开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其中的“越明年”,课本注释为“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就文中所述的情况及有关资料的记载可知,滕子京是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春天由甘肃庆阳谪守湖南岳州巴陵郡的。在第二年春天负责重修了岳阳楼,竣工后便写信给贬官在河南郑州的好友范仲淹,并随附《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到了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范仲淹写成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9.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在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收录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课本对“越明年”的注释是:“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1045年)。”《教参》上也是这样翻译的。“越”字被解释为“及、到”的意思。笔者对此注释产生了怀疑。一是在古代汉语中没有看到过“越”当“及、到”讲的,二是滕子京真的如此厉害,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能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再说本文的主旨不在于表现滕子京的能力。而在于表现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带着疑惑,笔者查阅了一些工具书。  相似文献   

10.
《岳阳楼记》首段中“越明年”句点明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时间。关于“越明年”这三字的解释,历来的注家都解为“到了第二年”(见十年制初中课本六册二十三课注解四)。这就是说,重修时间是在庆历五年了。但从历史资料来看,这个解释是不确切的。《岳州府志》《职方考》篇古迹岳阳楼条目下,载有《宗谅(子京名)求记书》一文。原文开头说“六月十五日”派人赍书赴陕西邠州府范仲淹任所投递。下文写有“去秋以罪得  相似文献   

11.
《岳阳楼记》中“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课本对其“越明年”注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近来检阅多种文言读本,亦发现大多作如此译释。对此,笔者以为不妥,故有重新辨释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关于范仲淹《岳阳搂记》中“越明年”的训释,课本编者认为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庆历五年(1045年)。《古代散文选》也持此说,认为:越,及,到。并说明这是采用清人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张拱贵、黄岳洲《文言文的语言分  相似文献   

13.
《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句中“皇考”一词,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的随文注释为“皇考,太祖”。笔者认为,将“皇考”释为“太祖”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4.
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几百年来不可多得的一篇记文。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开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那么,"越明年"是指哪一年呢?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02年12月第1版,2004年11月湖北第2次印刷)《语文》教材注释写到:[越明年]到了第三年,就是庆历六年(1046年)。而  相似文献   

15.
《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句中“皇考”一词,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的随文注释为“皇考,太祖”。笔者认为,将“皇考”释为“太祖”是不恰当的。第一,“皇考”本来就指“死去的父亲”。《礼记·曲礼下》中有“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之说,并进一步指明“生曰父,死曰考”。由此可知,“皇考”即为“死去的父亲”。第二,据对屈原家世的考证,“伯庸”是屈原父亲的字,故本文中的“皇考”即“伯庸”,也就是“死去的父亲”。第三,从“太祖”这一称谓来看,它有两个含义:一为庙号,指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  相似文献   

16.
对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名《别东鲁诸公》)中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先前的注家和现在的通行木一般都解释为:“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全国统编教材中也是沿用的这种解释(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十一课)。将“且”释为“暂且(或姑且)”,“放”释为“放置”。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当,其  相似文献   

17.
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第一段中提到“越明年”,教材及相关的教学参考书都注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1045)。对此注释,我参考相关学者的考证,提出商榷之意见。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本,2004年6月第1版)将白居易《琵琶行》中“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翻酒污”释为“泼翻了酒被沾污”。“沾污”是什么意思呢?笔者查遍手头所有的工具书,均未见有“沾污”词条。是“玷污”的笔误吗?《现代汉语词典》对“玷污”的释义为“弄脏,比喻辱没”,现在我们一般用的是它的比喻义,例如“玷  相似文献   

19.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以下简称教材)收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者飘转沉塘坳”一句中的“塘坳”释为“低洼积水的地方”,对“沉”字忽而不注,对“坳”的读音未注明。对此,本文将分成三点来谈谈笔者教学之余的粗浅体会。一、“坳”字该读何音?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第二册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三味书屋”的“三味”,有三种说法。据许饮文先生说,是把经书比作米谷,史书比作蔬菜,子书比作点心,这是一说。(见《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第二说是:“读经书味如稻梁,读史书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是寿镜吾先生亲人寿洙邻先生所述。据此,有人将“三味”释为“米饭、肴馔、调味品”;亦有人将“醯醢”释为鱼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