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有同学询问:“郑和称‘三宝太监’,是不是跟他小名三保(或作三宝)有关系?”现就此问题作如下简单回答。  相似文献   

2.
最近有同学询问:“郑和称‘三宝太监’,是不是跟他小名三保有关系?”现在,我做一个简单回答。郑和本姓马,名和。1371年,他出生在云南昆州宝山乡知代村的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里。马和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三,故小名三保。但这不是他被称为“三宝太监”的原因。马和出生在元明易代、干戈动乱的时期。元末著名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信奉伊斯兰教,对佛教也曾支持,甚至提倡。他在云南曾修建佛寺。马和幼年即受到佛教影响。他14岁那年,被明军擒获,遣送南京,经过阉割,进入宫廷充当太监。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将马和赐给…  相似文献   

3.
郑和(1371—1434),原姓马,回族人,祖籍云南,排行第三,乳名三保,他十一岁上朱元璋统一云南时,被掳去带往南京。后朱元璋将其赐给燕王朱棣为侍童。郑和为人聪慧,颇受朱棣宠爱。在“靖难之役”中,立战功,朱棣为了嘉奖,封他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改名和。  相似文献   

4.
推动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是蓬勃发展的西欧商品货币经济及早期资本原始积累。郑和七下西洋则纯然出于封建帝王扩大政治影响的战略以及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经济需求,这既无裨于明代社会经济发展,又与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无甚关系。  相似文献   

5.
明代皇帝派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因素,而非发展经贸;不但不可能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反而劳民伤财,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落。从航海史的意义上看,郑和下西洋走的基本上是过去的老路,没有开辟具有重大意义的新航线。郑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明王朝“我是老大…‘我家最阔”的排场,但这种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的超豪华演出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6.
郑和远航的壮举,再现了中华辉煌,却短期而终,未能促进中国社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明朝前期在海外贸易方面推行的“朝贡贸易”是宋元以来海外贸易大发展的一个逆转,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贸易形式的出现,与当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冶的加强、皇权的提高,是有直接的关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不仅调整国家机构、扩大皇帝权力,更有力地镇压农民;在经济方面也是进行严密的控制,如对海外贸易的独占与垄断,毫无疑问就是这种权力的强化在经济上最明显的一种表现。“朝贡贸易”的实行,对宋元以来繁荣的海外贸易是一次严重的破坏和摧残,对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起到了扼杀的作用,影响十分深远。现在具体研  相似文献   

8.
明朝初期(公元十五世纪初叶),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史,揭开了新的一页。郑和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一郑和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死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晋宁县)回族人。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父亲和祖父都曾朝拜过麦加。明政府派兵攻入云南后,郑和被带回皇宫当太监,不久明太祖朱元璋又把他赐  相似文献   

9.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不仅在世界航海史上创造了空前的壮举,而且在中国外交、经济、文化、海洋事业诸领域都建立了辉煌的业绩.  相似文献   

10.
明朝初年,统治者借助怀柔的方式实现了对周边邦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在这一背景下,郑和奉命下西洋,掀开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新的篇章。本文主要从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出发,对其文化交流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后继者,没有使中国更加开放、更加富强?而为什么晚于郑和近百年的哥伦布等西欧航海家的远洋探险航行却揭开了西欧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序幕?这两个问题是学术界早就讨论过的:有主要从海洋意识、海权观念方面考虑的,也有主要从历史背景方面考虑的。本文使用政治学中有关利益的理论,从目的与利益的关系的角度尝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回答。  相似文献   

13.
今年7月11日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决定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航海日”,7月11日成为中国“航海日”的生日。  相似文献   

14.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后继者,没有使中国更加开放、更加富强?而为什么晚于郑和近百年的哥伦布等西欧航海家的远洋探险航行却揭开了西欧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序幕?这两个问题是学术界早就讨论过的:有主要从海洋意识、海权观念方面考虑的,也有主要从历史背景方面考虑的。本文使用政治学中有关利益的理论,从目的与利益的关系的角度尝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回答。  相似文献   

15.
福建长乐太平港是明初郑和七下西洋离国远航的出发港,郑和船队每次均在这里停泊,其停留时间前后累计约二年多,因而与福建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着重论述郑和下西洋与福建人才培养、宗教信仰及文物古迹等问题的关系,探讨郑和下西洋对福建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 郑和船队停泊长乐,在这里等候朔风开洋,招收水手,修造船舶,补充人员等。可想而知,随他下西洋的福建人一定不少。 郑和七次下西洋人数少至27000多人,多至30000人,但其中明确记载姓名籍贯的却不多。据目前笔者见到的资料大概统计,有姓名及其籍贯者共有74人。这些人员来自江苏、福建、上海、浙江、江西、安徽、陕西等地,其中福建人16个,占21%。人数之多,是其他地区所不及。加上外省在福建军营参加下西洋的15人,那就更多了。福建人在郑和使团中,有的担任领导工作,如闽南王景弘、晋江侯显、安溪李兴;有的担任辅佐人员,如泉州蒲和日;有的是技术人员,如福清林贵和,任阴阳官;有的从事航海水手,如长乐黄参;有的奉命参加下西洋,如闽候吴兴。此外,有一批军人从征西洋,如闽县严观、莆田许辟。  相似文献   

16.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壮举。通过这一壮举所反映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民族心理和对外政策上的结合,即外向型民族心理与对外开放的结合。而这一壮举的产生与完成则是二者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姑为“双主”教学结构理论,强调教学的交往互动性,教学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互矛盾等是教学交往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出新、自我生成、自我繁衍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时空中由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育创新的平台,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探究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进入历史情境,主动获取知识,参与问题探究,提升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从戴权、夏守忠、裘世安、周太监这四个太监入手,根据太监们卖官鬻爵、以权谋私、向贾府大肆索贿的行为,总结《红楼梦》中太监群像位高权重的形象特点;分析太监形象在《红楼梦》中所具有的推动情节的发展、反映贾府衰败的复杂性、揭露官场腐败的多样性、映衬贾珍淫奢的性格特点等价值与意义;通过文史互证法,分析《红楼梦》中的太监因接近权力中心而位高权重与明代太监掌握实权、把持朝政之间的差异,探究出《红楼梦》所叙太监的历史背景为清代。  相似文献   

19.
公元1399年,明惠帝刚刚改元建文.燕王朱棣即高举“靖难”大旗挥师南下.并于三年后攻入南京,一把夺过侄子的皇帝宝座而称帝.史称明成祖。在初步稳定国内局势之后.明成祖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以次遍历诸番国”。  相似文献   

20.
说到太监这个名词,就总是会和"作威作福"、"累家败国"之类的贬义词联系起来,浮上人们脑海的也总是什么"十常侍"、"九千岁"一类的大反派。如果说太监这种"皇帝家奴"的群体中还存在着什么正面人物的话,大家能想到的恐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