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呐喊>自序》(高中语文第二册)一文里,鲁迅先生叙写了自己在“五四”前夕的悲哀与寂寞时,提到了这样一件事:“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位老朋友金心异”,经过与他的一番辩论后,“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可见,这“金心异”还是鲁迅先生战胜寂寞、开始呐喊的一位契机性的人物。课本在“金心异”下注道:“指钱玄同。封建复古主义代表人物林琴南曾  相似文献   

2.
名家作品的结集付梓,就好比婴儿从娘胎里降生到人世问一样,都要取个名字,一般都有其一定的目的和意义。现不妨采撷几例,以飨读者。《呐喊》小说集,鲁迅题名为《呐喊》,以示自己创作小说是为革命“喊几声助助威”(《自选集·自序》),“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小说集充溢着反封建的战斗激情,体现出强烈的五四  相似文献   

3.
寻梦·圆梦解读《〈呐喊〉自序》童话读了《〈呐喊〉自序》,我们会觉得:在这里用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形容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是那么贴切、精当。可以说,直到开始《呐喊》的创作,鲁迅先生都在执著地寻梦——寻求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自强自立...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呐喊》冲破旧文学的罗网,以战斗的姿态跃上文坛,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为我国小说创作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写完《呐喊》中最末一篇之后,由于现实的重压,鲁迅停下笔来冷静地回顾革命与个人的战斗历程,寻求个人的战斗力量与中国革命的主力相结合的正确道路;总结《呐喊》的创作经验,探索新的艺术方  相似文献   

5.
一鲁迅接受金心异(钱玄同)的“劝驾”,为《新青年》写小说,其间的经过见于《呐喊》的《自序》;后来他又叙及为什么是写小说而不是以论文、翻译文字交卷,则归因于小说创作有所“仰仗”、有所“准备”。这情形,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是这样说的: 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  相似文献   

6.
陈萍 《文教资料》2006,(4):38-39
鲁迅因有了用文艺来改变民众精神面貌的志向的主观原因,以及“五·四”前夜新文化运动的爆发的客观原因,创作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篇章的小说集《呐喊》。《呐喊》有着分明的启蒙主义的创作特色。一、鲁迅的启蒙主义,就是反对一切封建蒙昧鲁迅东渡日本留学的目的是出于救国救民的理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是鲁迅于1921年12月写的一篇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开心话”栏,从第二章起移在该报“新文艺”栏里.后收入《呐喊》小说集.现在统编教材把《阿Q正传》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选入高中语文第三册,作为教材。鲁迅写《阿Q正传》的年代,正是鲁迅的“呐喊”时期,这时正当“五四”前后提倡“文学革命”的时候.据鲁迅自称他“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他之所以写作“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这些战士,我想,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是为此.自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自选集>自  相似文献   

8.
钱玄同     
鲁迅先生在《<呐喊>》 自序》中曾提到他。钱玄同(1887一1939),现代语言文字学家,名夏,后改名玄同,字德潜,浙江吴兴人.  相似文献   

9.
1922年12月,鲁迅在《呐喊》出版时为这部小说集写了一篇《自序》.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研究《呐喊》的思想和艺术,了解鲁迅早期思想和创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本文就《自序》中作者表白的"听将令",联系收入《呐喊》的小说《药》和《明天》的有关内容分析了鲁迅的革命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一 不克厥敌 战则不已鲁迅是我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他一生都在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自主,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建设一个新的“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呐喊·故乡》)理想社会而斗争,因此,鲁迅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有它深广的革命内容.鲁迅不但是一位爱国主义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为远大的理想的实现,“不克厥敌,战则不已”(《坟·摩罗诗力说》)的革命家.鲁迅一生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有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又有不同的特殊内容.让我们从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的战斗精神,发挥他的战斗力量,为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良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而写的一篇序言,该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完美的艺术价值。正如课文的“自读提示”所言,该文是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的。那么如何来把握这两点呢?教参是按鲁迅‘将亲疾”到“应索稿”的经历—一人手的,我认为这还不是最佳途径。通观全文,能同时反映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词有三个,它们是“(好)梦”、“寂寞”和“呐喊”;而《呐喊)的创作又与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不妨抓住这一重要信息,来换人…  相似文献   

12.
某地高中语文毕业会考试卷出了一道“现代文阅读综合题”,要求考生阅读分析“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便称之为《呐喊》”(详见教育部统编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鲁迅《呐喊》自序)一段文字。其中有一道选择题是:“不惮于前驱”的含义是:(在对的答案后面打“√”)a.使他们与前驱相比而感到不怕( )  相似文献   

13.
《明天》和《祝福》是鲁迅小说中反映旧时代妇女悲剧命运的两个短篇。两篇创作的具体时间前后相隔仅四年。这短短四年时间,不仅是鲁迅极具思想苦闷、矛盾、彷徨的时期,也是鲁迅作为先觉者思想不断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 当民主与科学的改革浪潮荡涤中华大地之时,鲁迅作为勇敢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在新思想的感召下,他“听将令”,为革命的前驱“呐喊”助威,并以笔为“刀枪”,写就了“遵命文学”《呐喊》集。作为启蒙革命者的大手笔,《呐喊》集中于对封建思想势力的批判,侧重于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揭露和对“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并着重描写了被压迫者,特别是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农民的悲惨生活和境遇。  相似文献   

14.
<正> 《热风》是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收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四年的杂文四十一篇。鲁迅写杂文开始于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以《新青年》的出版为标的思想启蒙运动,到一九一八年,已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鲁迅在它的感召之下,开始挥毫上阵,参加了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一面创作小说“呐喊”“助威”,一面在《新青  相似文献   

15.
鲁迅评价叶紫的《丰收》说:“……这就是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这是鲁迅对革命文学质的规定。鲁迅从事文艺创作就是从这一崇高的使命出发的。早年他弃医从文,是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所以他在“五四”时期,遵奉“革命的先驱者的命令”,进行创作,助威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前驱”,(《呐喊·自序》)向封建  相似文献   

16.
《(呐喊〉自序》是鲁迅为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文,蕴含丰富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鲁迅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注重探讨了“寂寞”与“听将令”这一鲁迅呐喊的缘由,父亲的病、国人的病、国家的病这一鲁迅呐喊的客体以及对回忆的抒写这一独特的鲁迅文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巧记鲁迅作品名称闫韧民一编故事。比如记《呐喊》中的作品,可编写成以下故事:鲁迅生病《呐喊》。急坏了投奔来的《孔乙己》,想去买《药》,手中没钱。“窃”来《狂人日记》,潜回《故乡》卖钱。路遇老乡《阿Q正传(转)》动着放着《白光》的秃头,愁眉不展。阿Q讲了...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通过塑造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了他勇猛地彻底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体现出他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呐喊到彷徨。虽然“彷徨”,却仍“荷戟”,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彷徨而不止步,苦闷而不颓丧,是鲁迅在五四前后时期的思想状态。这段呐喊、彷徨探索的成果,为其最终完成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世界观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这是鲁迅先生在“五四”革命运动高潮时期写的《〈呐喊〉自序》一文中的一句铭言。《呐喊》小说集和这篇《自序》的巨大历史意义,在于从创作的实践和理论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呐喊》收有作者“五四”时期作的十四篇短篇小说。是一九一八年春到一九二二年冬五年间写的。小说反映的思想内容,集中地表现了当时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众的心声,在形式上则以新颖独特的民族格式开创了一代文学的新风。《〈呐喊〉自序》,是作者就  相似文献   

20.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它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矛盾与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