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和谐教育思想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和谐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其思想精髓——遵循自然,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历久弥新,不仅闪烁着哲学的智慧,更显示出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在推进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将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邓小平理论蕴涵的社会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理论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它产生于中国现实需要和时代主题转换的挑战之机,邓小平的社会和谐思想对于今天我党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结构的有序和稳定,任何统治阶缎都追求社会结构的有序和稳定。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封建王朝孜孜以求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在竞争的同时,团结、互助、共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友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代表了人类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公平、公正基础上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和谐文化具有兼容性、进步性和民本性的基本特征,和谐文化的构建离不开社会主流思想的作用,社会主流思想是文化成长的重要养分,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土壤、水分和空气.创建一个理想的社会主流思想体系,一方面,对于社会舆论,特别是新闻宣传的基调,要牢牢把握,要在社会上营造和谐的主流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应以更加宽容、自信的心态对待社会上出现的杂音,以"疏"代"堵",要善于在"硬规则"的框架内,运用"软办法"来影响、改变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思想源远流长,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和谐思想”内容,它寄托了无数仁人志士对心中美好社会的幢憬和向往。这些思想与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思想”有着不可割裂的渊源关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论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一样悠久和灿烂,对中国的教育具有重大影响。把握和谐教育思想的实质,了解其现实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对当前开展和谐教育,培养和谐人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道家主要代表人物那里,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顺从,他们主张天道自然,强调天的决定作用,反对人对自然有所作为。他们强调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对人与自然的区别。对于人的自我意识则刻意剔除。因而在庄子那里,“有己”的意识是不和谐的根源,它容易导致人们区分是非、善恶,计较得失、苦乐、祸福,由此引起种种苦闷,它也是造就自身与环境对立的根源。这种取消自我意识与物融为一体的和谐,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真正的和谐应该是差异的多样性的统一。但道家思想资源中的和谐观,自有其深刻之处,它首肯了消极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减少到最低限度,为我们拥有一块坚实的土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关于和谐文化的记载,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都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主张。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和"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和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9.
梅山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充分地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和谐思想其内涵博大精深,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其所指向的层次的复杂性。从横向角度,可以把它分为四大层次———宇观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通过对其层次性的分析和把握,使我们对和谐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使我们对“和谐社会”的目标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1.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2.
由于种种原因,杜诗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许多异文、讹误、脱略情形,经过历代学者对杜诗的大量校勘工作,杜诗校勘学乃形成一门专门之学,其内容之丰富和方法之独特,都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杜诗体现的儒家"仁"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唐代,儒学获得了较大发展。杜甫便是出身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并以儒家者流自居,自小苦读儒家经典,奉行儒家的思想道德。其诗歌亦主要体现了儒家文化内涵。本文就杜诗中所体现的儒家“仁”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杜甫与长安的关系,在杜甫与特定地域的关系中,是最重要的一个。杜甫在京城诗中展现了长安的文化景观、人文环境。同时,长安京城文化又激发了杜甫的创作激情,提高了诗歌的思想价值,这两者相映相生,使其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一生经历坎坷,生活困顿。然而,这一切却成就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不幸,体现出了浓厚的悲剧美学精神。这种悲剧美学精神源于四个方面,即:政治理想的渐次幻灭、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人格扭曲的精神痛苦、亲人朋友的生离死别。通过对其诗歌的解读,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灵、一个仁爱博大的圣人胸襟。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战事诗扩大了边塞、战争的题材范围,全面反映战争.不仅表现对战争的态度、性质评价,还表现战争对唐朝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周边关系、以及对广大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持久的破坏与影响.杜甫的战事诗实录了战争、战乱的许多重要事件,全面地展现了"安史之乱"这场长期的战争、战乱历史.  相似文献   

17.
杜甫《秋兴八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州的秋日萧瑟,诗人晚年贫病缠身,孤舟飘泊,关切国家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又穿插对长安宫殿、昆明池水的追述,表现诗人时而孤独、时而悲忿、时而欢快、时而兴奋、时而豪情满怀、时而沉郁不安的心情。表现手法各不相同,又互为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乐章。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有悠长的咏物诗的历史,并自有其审美范型。杜甫也是咏物诗创作的佼佼者,其咏物诗的突出特点是寄托深远,比兴深微。从微观上看,杜甫咏物诗比兴运用方式正合于《文心雕龙》中所说的"喻于声"、"方于貌"、"拟于心"、"譬于事"的四种类型。其咏物诗独步千古,已成古代诗评家评论咏物诗优劣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取法于杜",基于自身对杜诗的体验和学杜经验,在"杜诗"阐释论、"学杜"方法论、"杜诗学"批评论三个方面进行了颇有创见的阐释和评论.细读朱庭珍的评杜文本,把握朱庭珍"杜诗学"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体会杜甫诗歌的艺术真谛,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朱庭珍独具美学蕴涵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杜甫笔下有许多内容上与"雨"相关的诗歌,这些诗歌既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中雨的多姿多彩,又融注了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生命体验和瞬时情绪。雨,成为诗人内心感悟、人生遭际的外化和物化。杜甫或触景生情或寄情于景,运用衬托、拟人、对比、象征等多种修辞,借用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济、托物寓意等手法,从自然之雨、时令之雨、心绪之雨三方面对雨进行描写。子美的咏雨诗体裁多样,多贵在以情取胜,博大与深沉兼具,让原本单调的雨有了多样的物象姿态和丰富的情感蕴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