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天才儿童教育的争论除了源于教育理念本身的差异外,还有一个隐蔽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天才”这个词在我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一是文学隐喻的“天才”概念二是专业研究的“天才”概念。两种概念的交叉混用导致人们种种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严重阻碍了我国天才儿童教育发展的进程。本文拟对“人人都是天才”、“培养天才”这两个隐喻表达在教育中的错误理解和消极影响进行分析,以澄清“天才”的两种概念及天才儿童教育的专业内涵。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时代都不缺少天才,但并不是每个时代都盛产天才。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群“80”年以后出生的十几岁的少男少女在文坛上闪亮登场,如果按照“十岁是天才,二十岁是才子,三十岁是普通人”的标准来衡量,这倒可以称得上是一群“天才”,但“文学天才”的头衔放到他们的头上是否名副其实?近十年间,始终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如果仅就“天才”的数量,而不就“天才”的质量而言,我们这个时代的“天才”不仅众多,甚至有些“泛滥”。每过上十天半月,翻开某某文学性报刊,就会至少有那么一篇关于某某“文学天才”的报道或专访。一看年龄,都不过十几…  相似文献   

3.
“天才”在西方美学史、文学史上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概念。无论是柏拉图的神启论“天才”观,还是康德的自然论“天才”观,抑或是浪漫主义的唯我论“天才”观,都对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强化了创作主体——作家的能动性,而消解了实存客体——作品的真理性。基于此,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中,对传统的“天才”观予以辩证的否定,并从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出发,揭示出了“天才”观的真理性内涵、“天才”的救赎路径及其有效性,形成了自己辩证统一的“天才”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关于天才     
许多评论家喜欢用“天才”这个字眼来赞美伟大的作家,其实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天才。不妨听听那些常常被称为“天才”的伟大作家是怎样谈天才的。德国诗人歌德说:“天才所要求的最先和最后  相似文献   

5.
天才是有的。但是天才如果当真把自己当成天才,以为可以藉此“天才”下去,怕是很危险的。  相似文献   

6.
世上真的有“天才”这一说吗?也许我们认为只有爱因斯坦之类聪明绝顶的人,才算得上“天才”。其实不然,每个普通的高三学生,都有“变身天才”的内在潜力,都有成为高考天才的渴望。至于最后是否能成功跻身于“天才”行列,就要看你如何挖掘潜力了。何不跟随下面这位“曾经笨蛋如今天才”的同学一起,去经历天才成长计划的每一步呢?  相似文献   

7.
究竟有没有天才?“天才”二字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如若认为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后天获得的,而是一出娘胎就有的,所谓“生而知之”、无师自通,无疑,这种“天才”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既反对这种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天才论”,又承认有天才的存在。所谓天才就是比较聪明一点,指的是个人的天赋。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就承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理论程序是:(一)认为王国维的文艺美学思想理论体系主要由“天才说”、“游戏说”、“苦痛说”、“古雅说”、“境界说”等五大理论层面构成,其中“天才说”和“游戏说”则是王国维关于文艺发生美学观的集中反映;(二)从文本学的角度出发,解构王国维“天才说”和“游戏说”的文本意义和理论向度;(三)从历史比较学的角度出发,阐释王国维“天才说”和“游戏说”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郭沫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解释郭沫若的“球形天才”之谜。郭沫若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亢奋意识与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感伤意识极不协调,研究者历来对于这一明显的反差存而不论。如果说郭沫若的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天才美”,那么,其小说创作表现出来的也便是其独特的“天才情结”。从“天才情结”的角度去解读郭沫若的身边小说,是索解郭沫若“球形天才”之谜的一个宝贵视角。  相似文献   

10.
QQ上的秘密     
天一觉得自己的名字真好。“天一”——有点“天才”的意思吧?天一自己确实有些“天才”的感觉。别的不说,就说鼓捣计算机吧,天一算得上是无师自通的天才。家里那台老掉牙的“奔Ⅲ”,在他手里早就已经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了。  相似文献   

11.
天才在中西文论中都算得上是核心的概念和范畴。郭沫若对天才问题也有着持久的关注和研究,其“天才情结”不仅指向他青年时代的理想和追求,更与其文艺主张、教育观念等紧密相连。郭沫若对天才的理解是中西合璧式的综合把握,客观科学而富有启发性,但由于天才问题的复杂性和种种历史原因,目前人们对郭沫若的天才观的理解仍处在他所批评的“赞”或“骂”的感官阶段。本文力图在中西语境下还原郭沫若的天才观。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新教法教导“天才学生”据香港教署估测,香港约有2%的学童为“天才学生”.为了实施因材施教,已在部分小学的一定年级实行一种他们称之为“新的教法”。这种教法,首先是对原有课程予以剪裁,设计适合教导“天才学生”的教材,并于课堂上向“天才学生”发问一些较...  相似文献   

13.
QQ上的秘密     
韩彬 《山东教育》2005,(31):12-12
天一觉得自己的名字真好。“天一”——有点“天才”的意思吧?天一自己确实有些“天才”的感觉。别的不说,就说鼓捣计算机吧,天一算得上是无师自通的天才。家里那台老掉牙的“奔Ⅲ”,在他手里早就已经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了。  相似文献   

14.
笑话50则     
“人家说天才和白痴只有一线之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因为天才常把别人当白痴,而白痴常把自己当天才!”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决不是“人中之至人”,而是一位文化天才。人们以前用“一代完人”去要求他,不免要失望,然而作为天才而言,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郭沫若在年轻时曾论述过天才的两种类型,他说:“我常想天才底发展有两种Typus;一种是直线形的发展,一种是球形的发展。直线形的发展是以他一种特殊的天才为原点,  相似文献   

16.
天才试卷     
什么是天才试卷?天才试卷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在“小树林”作文班的作文课上就领略了所谓的天才试卷。想要知道天才试卷的话,那就去瞧瞧吧。  相似文献   

17.
在苏修叛徒集团的反动统治下,苏联的教育被一小撮特权阶层及其子女所垄断,广大工农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今日的苏修教育成了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推行社会帝国主义政治路线、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越来越反动、腐朽和没落。他们极力标榜“全民教育”、“教育平等”,也终究掩盖不了事实的真相。大搞“天才教育”为了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苏修教育界大力鼓吹“天才论”,竭力宣扬“特殊天资”和“先天素质”,大搞“天才教育”。为了培养“天才”,苏修叛徒集团费尽心机,不惜工本。在全西伯利亚,他们通过由三轮考试组成的“西伯利亚奥林匹克”来选拔所谓的“天才”学生,专门为特权阶层子女开办军事、政治、物理、数学、艺术等方面的“天才”学校。这种学校不仅有较好的设备,“较高水平”的师资,学生还享有优厚的生活待遇。下面这个材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苏修的“天才教育”究竟是什么货色。  相似文献   

18.
传统教育方法将某些孩子送进“天才班”,像把另一些孩子送进“学习残疾班”一样,是不人道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残疾学生”不再绝望的同时,也使“天才学生”不再畴形。  相似文献   

19.
庄国伟 《教师博览》2006,(11):42-43
世界上有两种天才,一种是“普通的”天才,一种是如魔术师般“神奇的”天才。只要你我再聪明几倍的话,就可以比得上普通的天才,而如魔术师般神奇的天才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大脑到底是怎样在运作的,我们是无论怎样也无法理解的,分析他们的思想就像要看穿魔术师怎样变戏法一样困难。所以,在外人看来,神奇的天才都是一些语言荒诞、行为古怪、智慧超凡的“鬼才”。而理查德·费曼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千年难出一个的科学鬼才。费曼被很多物理学家誉为上个世纪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实证物理学家,在他研究生刚毕业时,就参与了美国制造第一枚原子弹的“…  相似文献   

20.
天才儿童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工程,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来西亚天才儿童教育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天才儿童教育体系。梳理文献发现,由于长期受平等主义理念影响,马来西亚天才儿童教育发展历经了从实施试点计划到纳入特殊教育,再到单独政策立法的反复探索,最终实现了从避免“差异化”到重视“个性化”的转向。基于实践,马来西亚采用了一套三轮选拔流程的标准化测试混合评估系统,开发了涵盖课程、教学、考核三维要素的人才培养系统。同时从组织架构、经费投入、师资培养和协会指导四个方面构建了天才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引入了“天才中心”“天才学院”“数字教室”等创新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