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卞丽娟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13,(Z1):122-122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是盛开在我国词苑的一朵凄艳奇葩。后人对他在悼亡词上的创作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是目前词史上公认在悼亡题材作品中表现最卓越的一家。研究者们从多方面对他的悼亡词作了深入的探讨,在其悼亡词的内容、特色、成就、成因等方面都有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而我认为除了这些宏观上的探讨外,对其词的意象这一微观方面也颇值研究。从文艺学的角度看,意象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研究纳兰的悼亡词,对其词中意象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
纳兰词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往往用轻淡白描的语言表达浓郁的情感,少用生僻的典故与华丽辞藻,而时间意象的运用,与他身世背景自身性格,侍从经历以及思想复杂等有关。文学中的时间是纳兰性德在现实困厄中寻求精神解脱的一种独特场域。 相似文献
3.
吴竣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13(5):46-49
历来研究者对纳兰性德词中意象的分析与研究多集中于月亮、风雨、灯等等,而纳兰词中的\"酒\"意象却无人论及。酒意象在纳兰性德词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酒\"在纳兰词中呈现不同的情感内涵和美学意蕴。以\"酒\"这一意象为考察对象,分析纳兰词中的相思之酒、悼亡之酒、怀友之酒和伤怀之酒有利于我们对纳兰性德词作的整体风貌有更全面的把握,也能增进我们对纳兰情感性格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4.
5.
汤保梅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6(4):114-117
纳兰性德是清初一位颇有成就的满清贵族词人,他轻富贵,重情义,个性率真。王国维评论他的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他的词作风格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哀惋动人,被认为和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格接近,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对于后人的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29-33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富天才、最有成就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在融合前人词作的基础上而有所创新,在清代词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在题材内容、意象、语言、音律等四个方面都有着高超的表现技巧。纳兰性德给词这种文体带来了新鲜的生气,加入了新的元素,对词学的发展可谓是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8.
熊刚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8,(4):20-22
悼亡词最重要的是真情实感的抒发,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情真意切,透露出浓浓的人情美,表现了人类对最纯洁情感的追求,展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刘晓萍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113-118
纳兰性德的词作展现出人间的至性至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在融合前人词作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创新,促进了清初词坛的兴盛。虽然从他的词作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广阔的社会和生活场景,但是在表现自己生活的多姿多彩方面还是很成功的。他的词主要是抒写个人的悲怨,在悼亡词、爱情词、友情词、边塞词和咏物词方面均有涉猎,大大拓展了词的题材内容,为清代词坛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11.
明月是中国古典学中最为重要的题材和意象之一,它与边塞战乱、游子思归以及作的人生机遇等紧密相连,成为历代学永不磨灭的主题意象.诗歌中的月千姿百态、意蕴丰富;散中的月清新绮丽、平而不凡;诗赋中的月丰富多彩、优游闲雅;神话中的月离奇玄秘、变化多端.月的“盈亏轮回”、“可望而不可及”、“广寒高洁”等特性成为诗人、作家托物寄意、抒情言志的客体和叙事写实的题材,或直喻淡泊名利,或折射洁志高存等,给读以艺术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李军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4(4):40-44
自李白因母梦长庚而出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陈莉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11(1):44-47
《金锁记》记叙了七巧惨淡的一生,展现了封建家庭里女性被食、自食和食人的深刻悲剧,其中运用了独特的具象征性的意象,诸如圆月、酸梅汤、或明或暗的光与影等,它们既是生活场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又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悲情气氛。 相似文献
14.
吕菲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107-110
抓住晏几道和纳兰性德词中“月”这一关键意象进行比较。着重分析二人笔下的“月”在内容、作用、形态、意象群方面的相似和相异性。并从词体演变角度探讨了产生这些异同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侯桂运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80-81
李煜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词人之一,而月亮在他现存的40多首词中出现了18次。本文详细分析了这18个月亮在李煜词中的艺术特色,分析了月亮在表现作者思想感情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熊良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5):70-76
以“荃”、“荪”喻君是楚辞香草美人传统中的核心艺术意象,几乎成为楚辞中司命之神与楚王的专门指代。从喻于司命之神,再喻于君,都与楚国的神话传说和神巫合一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残留着楚人对远古氏族祖先昌仆氏的原始记忆,表现了诗人与君同祖的血缘宗亲情感。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中国诗词的基本审美单元,明月意象是李白诗歌中使用较多的意象,蕴含着李白的生态智慧,从生态视角对李白诗歌的明月意象进行解读,以此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关系,解构李白明月意象构成的新鲜生动丰富的生态世界,为李白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本文汇集了李白诗文中对月亮的描写,从其时空跨越,情感跨越,月的多种形态,月的新意象,以及亲情、友情四个方面,阐述了李白诗中独特的月意象。他的月意象能别开生面,不落窠臼,赋予了月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全靖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23(4):41-42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月、恋月的民族,对月的依恋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凝结为最难以割舍的情结。月亮本身的特点和形象,暗合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和要义,因而也便和中国人的人格、精神、气质、心理相融相通, 相似文献
20.
刘明婵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38-40
善于诗词创作的汪莘,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最擅长表现自然景物,其诗歌最善于表现月及四时的景物,透过这些诗歌可见他对自然世界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