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 ,将第 12课的课题标为 :“秦始皇统一六国。”一些论著也有这样的提法。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够确切。秦朝是在秦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秦朝未建立前 ,秦国的国君同“战国七雄”的其他六国一样 ,均称王。公元前2 46年 ,秦庄襄王死 ,嬴政即位为秦王。秦国经“商鞅变法”到战国后期 ,其军事和经济力量都超过了其他六国 ,具备了统一中国的条件。嬴政即位后 ,顺应历史发展 ,加紧了兼并六国以实现海内统一。从公元前 2 30年到公元前 2 2 1年 ,经过10年大规模的征战 ,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写,1995年5月第二二版)在分析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一文时,提到作者在文中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秦国数十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实力则小到“不可同年而语”的程度,我们不妨借用数学符号表示如下:  相似文献   

3.
宋成玉同学问:《过秦论》的作者在叙述秦朝由兴盛到衰亡的史实的过程中,时时流露出自己对秦国—向奉行武功而不讲文治的做法是反对的,也就是说秦朝从兴盛到衰亡都是不施“仁义”。那为什么文章最后作者又是将统一了天下的秦朝一朝覆亡的原因归纳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正如贾谊叙述、描写的那样,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和张仪的连横策略,增强了国力,分化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各诸侯国争割地而赂秦,削弱了六国的力量,使西河之战首告大捷。以后的几代君王“蒙故业,因遗策”,拼命扩张地盘,不断“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当时秦国“攻”天下之势真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当时秦国的主要矛盾是扩张地盘,所采取的战略和策略又基本正确,黎民百姓还没有看清秦国君王的真正面目,易于被驱使利用,所以即  相似文献   

4.
一、为什么从秦孝公写起,写秦孝公为什么采用略写? 此文的主旨是要指出秦朝的过错,秦朝有什么过错?怎样体现它的过错?作者有意分为秦国与统一中国之后的秦朝这样两个时期进行比较。对秦国,作者重点写它的兴  相似文献   

5.
秦都成阳可区分为秦国都城成阳、秦朝都城成阳和包括内史部分地区的“大成阳”三个地理范围,秦都成阳人口也可分为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实际人口三个人口范畴。将这两结合起来考察,得知秦国都城成阳的实际人口约25万,秦朝都城成阳实际人口的峰值为65万,“大成阳”实际人口的峰值为140万。  相似文献   

6.
很多喜欢历史的同学都知道商鞅变法的故事。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使秦国强大起来,为后来统一六国做了准备。可你知道吗?他却给魏国留下了遗憾。当时魏国的相国公叔痤(cuó)看出商鞅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就在自己病重时把他推荐给魏惠王。魏惠王认为商鞅年轻,又没有名声,所以沉默不语。公叔痤见状就说:“那你就把他杀了,免得他去为别国效力。”魏惠王表面答应了,事后却对他身边的人说:“公叔痤先让我把国家大事交给商鞅,又让我把他杀掉,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他病得如此糊涂,真是不幸!”那时秦国正在招贤纳士,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便去了秦国,后来果…  相似文献   

7.
秦人自非子邑秦到定都咸阳.都城曾多次迁徙。学术界对秦国、秦朝都城的建筑布局研究尚少.在都城方向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认为秦国、秦朝的都城,其基本布局大体上都是宫殿区在西或西南,手工业、商业、居民区在北、东北或东;宫殿区坐北向南;城(单城或双城)坐西朝东。  相似文献   

8.
秦朝短命而亡,在汉初的思想界与史学界,“过秦”思潮成为时代主流。司马迁以一个史学家的远见卓识,从理论上肯定秦朝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打破了不敢道秦的禁忌;在修史实践上,全面、完整地记述秦朝的兴亡过程,探索秦朝的兴衰之因,揭示秦国发展的原因与奥秘;而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史人物,则体现了司马迁自身的情感与理性。他为秦史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礼法结合”作为中国古代法的基本特征,在秦朝法制中同样取得了主导性地位。对家事犯罪的惩治,秦朝严厉打击家庭成员中的“不孝”及“亲属相犯”行为,维护宗法伦理不遗余力。所谓秦朝“重刑罚”而“轻德礼”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恰恰相反,秦朝家事制度与中国传统家族法无论在目标还是手段上都一脉相承。这背后既是先秦以来宗法制度作为历史传统的延续,同时也象征着秦朝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和包容。秦朝作为“大一统”的先驱,虽短暂而亡,但其“礼法结合”的成果及其治国方略却为后世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论吕不韦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秦国大臣。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县),称“阳翟大贾”。行商定居卫国濮阳,所以又称“濮阳人”。其人一生功过,赫赫然于史册,今试传而论之。一、挥金而起,饮鸩而死公元前二六五年(秦昭王四十二年),秦安国君柱被立为太子。其中子异人质于赵都邯郸。这时,秦国日益强盛,虎视山东,不断进攻赵国,赵国对异人礼慢待薄,异人处境困  相似文献   

11.
1、〔赂秦〕贿赂秦国。赂,指割地求和。(188页)“赂”字本身,不会是“指割地求和”。应改为“贿赂秦国(指割地求和)。”2、“当你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尽情驰骋的时候,处处可见千百成群的肥壮的羊群、马群和牛群。”(3页)  相似文献   

12.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代作品讲析》第二册对这句话的译文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受贿赂秦国的国家的连累而灭亡。(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中华页活文选》(五)和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13.
孙亚军 《现代语文》2010,(6):144-145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贾谊在文中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点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可对这句话的理解一直以来却存在较大争议。不少老师解释说,秦国由于没有实施仁政导致了攻和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所以最终灭亡了。这种解释显然不能使人明白:攻势是什么?守势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带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A 烜(xuan)赫一时扯腿拽(ye)脚自炫(xuan)其能生拖死拽(zai) B 固若金汤(tang)作(zuo)践浩浩汤汤(Shang)作(zuo)揖 C睢(sui)景臣墨翟(di)夫差(chai)唐睢(ju)翟(Zhai)景景差(cuo) D故王(wang)不王(wang),不为也,非不能也。独乐(le)乐(yue),与人乐乐,熟乐? [答]( ) 2、“红双喜啊!你可以作证,两个年轻人处得多么好,在一起过一辈子都过不够啊!”对上面这句话,以下哪一种说法最正确? A 两个“一”都应变读为去声。 B “不”、“可”都应变读为阳平。 C 两个“啊”都可读写成“哇”。 D “个、得、么、子、过”都念轻声。 [答]( ) 3、“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相似文献   

15.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内容要求”在“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部分指出:“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1]“焚书坑儒”作为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是回答秦朝灭亡原因时常涉及的一个考点,新、旧版本教科书中都对其作了相应的通俗性表述。兹列举课本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6.
听了不少教师对《将相和》的教学,其中对该文第一自然段的处理都是把它作为“完璧归赵”这一则小故事的一部分,说明是交代了这则小故事发生的时间:“战国时候”,以及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其实这一自然段的作用远远不至于此,至少还有以下几点不能忽略。 (一)是串连全篇情节的引线这一自然段既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级中学《中国古代史》选修教材(人教社2003版)第15页的《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中,把“关中”标注在周都城洛阳以南与韩交界处,我以为是一处明显的错误。“关中”最早称呼来自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是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它地处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箫关以南、武关以北,四关之中而得名。在战国时,它是秦国的发源地,后来又是秦朝的统治中心,因而又叫秦中;秦汉以后关中称呼一直没变,现在它仍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陕西省也因此简称为“秦”。关中海拔约500米,因为它面积大而号称800里秦川。《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一、两文都选取了秦之盛衰的史实《过秦论》(以下简称《过》)浓墨描绘了秦强盛的史实。开篇就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谈起,铺张渲染,层层推进,描写秦国国君的雄才大略,到“及至始皇”一段达到极致。对于秦的衰亡所用的篇幅却少得多,仅仅选用了陈涉的史实,拿陈涉势力的弱小和秦朝的强盛进行对比,从而反衬出强秦的灭亡之速。《阿房宫赋》(以下简称《阿》)虽未直接描绘秦强盛的史实,但通过阿房宫的建筑之奇,美女之众,珍宝之多,从侧面表明了秦之所以能够穷奢极欲,正是由于国力的强盛。对于秦的灭亡,作者引用了“楚人一炬,化为焦土”这一史实。二、…  相似文献   

19.
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秦国太监:“上朝!”秦国大臣:“陛下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秦王:“平身。”秦国大臣:“谢陛下。”秦王:“现在兵力数我秦国最强,和别的国家交战,总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近听赵王得了一块无价之宝——和氏璧,本王我非把它搞到手不可,先设个拿城换璧的计谋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人民都有要求统一的愿望,当时秦国具备了统一的条件,在长期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统一的政权,采取了一整套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如建立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本刊今年一、二两期所刊秦朝部分的图片,都是有关这方面的一些实物照片。战国时期文字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但各地区的方音、宇形和写法均不相同,如战国铜器铭文、玺印、货币文字以及帛书、竹简等,都说明了当时“文字异形”的事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