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教法 引导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从课堂入手。课堂是实施学生创新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尽快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创新教法。创新教学的方法很多,关键是教师如何去研究、去设计、去探索及引导学生创新。一、变换角度,发散思维。1.变换角度创新。善于从新的角度运用旧知识,善于同中求异、异中见同,善于发现现象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是创新思维的特征。如:指导造比喻句,可鼓励学生从“形状”、“颜色”等不同角度去想;读了一篇课文,可以启发学生从思想教育、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等角度谈收获;对重点句,典型…  相似文献   

2.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所给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下面就如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谈几点做法。一、培养发散思维要诱导求异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诱导,以乐于求异的心理顷向作为内驱力。这要求教师要善于选择能够创设情境的例题,  相似文献   

3.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特点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创新需要思维的发散和流畅,需要打破定势,需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思维最适合的学科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可有目的设计一些或条件不完全确定,或结论答案不唯一,或解题方法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解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是与福合思维(求同思维)相对的思维形式,是从同一问题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答案,在处理问题中寻找多种多样的正确途径的一种思维形式。在议论文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启发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和多途径地去寻找答案,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运用发散思维教学法对培养学生求异、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发散思维教学法是教师为了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不依常规,不固成见,能独立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从不同途径寻找答案的一种教学…  相似文献   

5.
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慧玲 《考试周刊》2010,(33):77-78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敢于创新。教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因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从小学生抓起,在日常教学中时刻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  相似文献   

7.
<正>一个人的创新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勇于探索、求异的行为上。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总是乐于探索未知。就作文教学而言,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审题、选材,尽可能用新颖的语言去表达,尽可能用与众不同的结构去表现,作文定会出新,内容自会出彩。一、审题角度求异看到一个熟悉的题目,首先浮现在学生脑海  相似文献   

8.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下教育界研讨的热点。求异思维对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指从多种联系、多种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种答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思维形式。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以教学《老山界》为例阐释一线串珠法,指出运用一线串珠法开展教学,教学主线应与课文主线完全一致并贯穿课堂始终,教师要善于瞻前顾后,关注主线的前后连接,不使其断线,对直接体现课文主题的内容,要作为教学重点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但也不能忽视次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联想和想象力,让学生活学活用英语语言。  相似文献   

11.
李秀梅 《考试周刊》2014,(21):62-62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当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他们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和发散思维。本文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作等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倡开放式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提供丰富表象、巧设情景、提供直观画面、抓住课文中的"空白"来激发、提高学生想象力;以启发质疑、转换角度、创设求异契机等发展思维形式引导学生求异创新;以知识迁移、优化作业设计、"文""道"结合等求异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学习表达的一个范例,教师课堂上如能从"怎么写"入手,对于学生学习表达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关注文本的表达,从而确立教学内容呢?一、捕捉文本语言特点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语言特色,将其原有的价值挖掘出来,放大开去,为学生学习表达提供范例,使其成为可以仿效的教学内容。苏教版四下《燕  相似文献   

14.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 ,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总想引导学生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至关重要。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呢 ?现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推测阅读内容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阅读文章的一些内容之后 ,引导学生自己来推测其余内容。如 ,学习一篇课文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只看题目 ,或只看中心段 ,或者让学生只看结尾 ,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推测作者要写的其他内容。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 ,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能…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要创新,就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它包括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聚焦思维、逆向思维、幻想和联想思维等等.文章主要是从课文教学、作文教学、阅读与写作等三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要创新,就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它包括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聚焦思维、逆向思维、幻想和联想思维等等。文章主要是从课文教学、作文教学、阅读与写作等三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除了知识的教授外,需要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培养,特别是求异思维的培养。所谓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即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种为数众多的输出。也就是说根据已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至于创新,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养成良好的创新写作习惯。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写求异性作文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  相似文献   

19.
不少篇幅较长的课文,尽管内容丰富学生爱读,但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我觉得处理这类课文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教师要善于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要敢于大胆取舍,对一堂课的教学安排要善于突出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应该是课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写作目的之精华和表明读写规律性知识的地方。对确定的重点教学内容,要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学生精读细析,努  相似文献   

20.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发挥自主、着眼创新”已成为教学改革主流.作为一名教师,在培养学生发展智力的同时,首先应该把创新的培养放到突出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就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一些做法:1创设情景、启发求异,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创新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是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思考问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乐思、好思、善思的催化剂.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求异,引导学生思维发散、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