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通过时琵琶吟揉的定义、演奏技法及其作为润音动作时的应用条件,还有吟揉在琵琶作品演奏中的种种情感表现的分析,使读者透彻地理解琵琶演奏中的吟揉.同时本文突出表现了吟揉在琵琶演奏中的重要性,以引起读者的重视,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琵琶及琵琶演奏中的吟揉.  相似文献   

2.
《病中吟》是刘天华创作的第一首二胡曲。"吟"是古代的一种诗歌或乐曲的体裁。例如,在魏晋时期就有"歌、曲、乐、引、行、吟、操、弄、拍、讴、怨"等体裁形式。如上古的《南风歌》、《采薇歌》;相和曲《箜篌引》、《罗敷行》;平调曲《从军行》、《燕歌行》;楚调曲《泰山吟》、《梁甫吟》;清商曲《江南弄》;杂曲歌辞《游子吟》,等等,以后这些体裁名称就一直流传了下来。像唐代有名的孟郊《游子吟》、白居易《秦中吟》等。现在这种体裁在古琴曲中遗留的最多,如《别鹤操》、《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良宵引》、《春晓吟》、《昭君怨》等。明代王骥德《曲律》中在讲到各地的方言腔调时,也用了秦声、赵曲、燕歌、吴龡、越唱、楚调、蜀音、蔡讴等称谓。实际上这些不仅是强调与突出了各地腔调的差异,而且也表现出了汉语同音词汇的丰富。因此,这些体裁从现在来看,已体现不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用之能给作品披上一层颇具古风的意味。由于刘氏有着十分深厚的古典文学与音乐基础,因此,他十分偏爱运用这些乐曲体裁名称。他创作的乐曲中就有二胡曲《病中吟》、《苦闷之讴》、《悲歌》、《闲居吟》、《光明行》、《独弦  相似文献   

3.
自现代二胡学派的鼻祖刘天华先生创作出二胡"十大名曲"以来,几十年来经久不衰,成为二胡爱好者们争相学习的曲目,甚至有人抽出每首乐曲题目中的第一个字作诗一首,谓之曰"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其风靡程度可见一斑。本文以其中一首作品《病中吟》为例,分析刘天华先生二胡作品演奏版本的不同,希望可以对不同的演奏版本加以对比说明。  相似文献   

4.
作为唐代清乐主流的清商曲辞,其比重不如相和、杂曲;作为唐代清商曲主流的三十二调,其歌辞比重也不如清商曲辞中的其他曲调.这两"少"说明衰落了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对歌辞的创作具有抑制作用.娱乐性的歌辞表达的往往是一种泛化的情感,这并不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娱乐性的减弱使唐代诗人得以借乐府古题来抒发其强烈的感情.  相似文献   

5.
黄莺吟     
<正>《黄莺吟》是一首古代琴歌,全名《开指黄莺吟》。该曲与南宋姜夔谱曲而成的《古怨》并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歌曲谱,记载于南宋陈元靓编撰的通俗类书籍《事林广记》中(图1)。古琴曲中“开指”的意思大多指大型琴曲中开头处的引子,“开指”主要起到了指示调性或简要介绍全曲意境的作用。《开指黄莺吟》全曲共一段,篇幅短小,  相似文献   

6.
刘天华于1928年创作《闲居吟》,此时是他音乐创作的高峰期。生活日渐稳定,但社会大格局仍处于动荡,闲暇和怡然自得的状态下还有着一丝隐隐不安之情的背景下创作出了这首乐曲。针对二胡的演奏技巧上融入了泛音演奏的技法。该文章通过曲式结构、音乐风格、演奏技巧等方面来解析《闲居吟》这首二胡大曲。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从创作背景、演奏技法来分析刘天华先生的代表作《闲居吟》,通过本人对乐曲的演奏处理来诠释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后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钢琴曲<筝箫吟>是储望华先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储望华把中国传统音乐精神与西方演奏技法融为一体,使其以独特的创作特征成为中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本文从其创作背景出发,对钢琴曲<筝箫吟>分别从创作特征与演奏技巧两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9.
水渠吟     
九辜十人磺,地龙歌上顶,头在永定河,尾腾摩夭徽。天龙不下雨,地龙降甘霖。穷螂白簇流,金果满山林。水渠吟@王太玄!下放干部~~  相似文献   

10.
<无题·相见时难>深情绵邈,是李商隐爱情诗的代表作.通篇如泣如诉,抒情语气十分明显.关于"夜吟应觉月光寒"一句中,"夜吟"者是谁、吟什么、以谁的语气言说等,诗评家们的解释多有不同,教师亦各有其说,学生更莫衷一是.这说不尽的"夜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试就两种有代表性的解释,侧重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加以简要评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乐府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延续的时间从汉至唐,此后,这一名称虽成为音乐文学的通称,也沿用于词曲,但从乐府研究的角度而言,并不被认同。即使是唐代的乐府,学界在研究中仍然有着不同的认识,叙录过程中并不仅以汉魏乐府为观照点,更留心于唐代乐府在乐府中的地位与存续情况。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心雕龙》中“乐府”一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乐府”这一诗体的论文。作者从儒家的乐教观出发,从声、辞两方面全面论述了南朝宋以前的乐府音乐。对秦、汉、魏、晋的乐章包括庙堂仪式音乐及采自民间的乐曲和歌诗都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些批评虽然过于严苛,但其研究乐府的开山之功还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3.
汉乐府涉及到的若干官职名称中,郎官即为其一。联系汉代官制及汉代官僚的一般仕历,考察郎官制度的沿革及郎官的选拔途径,可以考见汉人热衷于郎官的原因,也就能够认识到汉乐府虽然是民间歌谣,但在口头流传的过程中,其中所涉的官职与汉代的官制相合。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宋代乐府诗的受关注度极低。20世纪最后十年,对宋代乐府诗的研究以个体研究居多。进人21世纪后,个案研究仍占据较大比例,同时也出现了对宋代乐府诗的宏观研究。学界在宋代乐府诗的界定、辑录、作品等诸多畛域取得一定成果,但与传统的汉魏乐府研究相比。宋代乐府诗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尚需深人。  相似文献   

15.
用诗歌的形式来叩问死亡、抒发由此引发的忧伤,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挽歌即其中之一种。挽歌起于执绋者的讴歌,本是送葬仪式的组成部分,但是自汉末起,挽歌的抒情功能被强化,开始在葬仪以外的场合流行起来,此后,魏晋文人不仅好唱挽歌,且自制新辞,文人挽歌诗往往带有自挽的性质,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陶渊明的《挽歌诗》堪称此类作品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6.
《三五七言》诗是李白的一首杂言诗,体式风格接近汉魏古乐府,过去一些人把此诗断为隋代诗人郑世翼之作,是因文献传抄过程中带来的作者归属的错误。它是一篇言情之作,主要内容是闺中望远,辞意和体制都脱胎于晋无名氏乐府《休洗红》,音律繁复,情辞哀怨,为乐府精品。由于其内容形式上的开创性,此诗在唐宋元明清引来众多的拟作,在清代还被当成词调对待,视为唐人创制的词之一体,可见其典范性。  相似文献   

17.
诗与歌之辨     
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时代的艺术是以诗、歌、舞三者结合的形式出现的。回顾中国诗歌发展史,无论是汉乐府,还是唐诗宋词,很多诗篇都曾作为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颂。诗寓于歌声之中,歌寄生于诗之上,诗与歌相伴而生、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本文从诗与歌的关系入手,分析诗与歌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提出当代诗与歌创作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前乐府”是指汉武帝“乃立乐府”之前的先秦乐府诗。现存的“前乐府”,共计为133题163首,按其篇名之所示及其音乐性之特点等,大致可分为“琴曲类”、“古歌类”、“综合类”三类。“前乐府”的作者主要由官吏阶层与普通民众两大群体组成,其中,孔子因创作了15题16首“前乐府”,成为先秦文学史上在诗歌数量上仅次于屈原的一位诗人。“前乐府”虽然题材内容丰富,但却绝少爱情之作。  相似文献   

19.
论南朝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边塞诗均以乐府诗的面目出现,虽数量不多,但历代著名诗人均有此类作品。总体来说,南朝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处于一种萌芽阶段,但影响深远。南朝诗坛出现边塞乐府诗,既有乐府诗创作传统的影响,又与南朝的慕古风尚有关,而北朝诗歌的传入与南朝的享乐风气也都对南朝边塞诗歌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太康之英"陆机,是继三曹之后大力创作乐府诗歌的重要作者。他的乐府诗积极接受汉魏乐府的影响,几乎全部运用古题,并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上极力模拟前人作品。在模拟的同时,陆机也力求创新。他的诗语言丰富,辞藻华丽典雅,对仗工整,叙事性减弱而抒情性增强,使乐府诗进一步走向了文人化的道路,深远地影响了后代诗人,并对汉魏乐府成为经典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