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作家出版社大手笔邀请由河南省省委宣传部赵素萍部长带领的河南省作家代表团出席和加盟中国作家馆,打造"文学中原崛起"这一主题,正式把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众多河南籍作家推向世界,而正因如此,在  相似文献   

2.
《全国新书目》2023,(3):24-25
<正>2月25日,“奔流与交融的文学长河——中国原创文学‘走出去’沙龙”在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主场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行。会上,译林出版社(以下简称“译林社”)总编辑袁楠分享了译林社原创文学“走出去”的整体情况。译林社作为国内文学出版的重要力量,构筑起了原创文学出版与外国文学出版交相辉映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文学图书走出去,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早几年,记得有位出版社资深老总曾经说过,中国的图书走出去,原创文学作品是最难的。因为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经济的悬殊,文学作品很难引起西方社会的关注。当时我就有点不服气。我觉得文化思想应该是千姿百态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个性,只是因为国家经济差异,所以没有人关注,但并不说明我们没有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文学图书走出去,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早几年,记得有位出版社资深老总曾经说过,中国的图书走出去,原创文学作品是最难的。因为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经济的悬殊,文学作品很难引起西方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译介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以《三体》《兄弟》等当代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海外出版发行为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如何成功“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学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闻出版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依然存在,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比例,2006年为10:1,2008年缩小为6.5:1。以上数据,可谓发人深思,当前我国版权输出的任务依然艰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新闻出版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依然存在,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比例,2006年为10:1,2008年缩小为6.5:1.以上数据,可谓发人深思,当前我国版权输出的任务依然艰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9.
“走出去!”     
当今世界,跨国公司横行,“无国籍”企业蔓延。他们凭借高新技术,熟练驾驭操作,在国际市场昼夜不停地运转着,编织着自己的蛛网。  相似文献   

10.
莫言获得201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除实现了中国长期的诺贝尔奖期待外,还为中国当代主流文学的海外传播("走出去")与在普通大众中的传播("走下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契机,要真正落实这两个目标一方面需要提倡纯文学写作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结合,加强文学翻译队伍及中国文学的对外出版,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警惕"莫言热"中的商业化、娱乐化成分,避免"大众化"过程中出现文学精神被误读的现象,通过各种渠道与途径让大家切实发现纯文学的价值与魅力。  相似文献   

11.
周志懿 《传媒》2006,(11):19-20
日前,政府发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方面第一个发展纲要,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出口"问题首次从国家层面做出战略部署.纲要发布后,传媒界迅速行动起来,纷纷探讨如何响应政府号召"走出去"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首届中国全球传播论坛的成功举办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而此次论坛也正值上海电视台全国首度开播英语新闻20周年之际,对中国的对外传播同样是一次全新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陈平 《出版广角》2016,(14):87-89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一书以译介学为理论支撑,借鉴新近传播学理论,并结合莫言的英译作品加以论证,探索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葛浩文式译介模式.本文借此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中“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维度进行再思考,以期拓展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出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文学类图书占国内零售市场销售比例,以及在排行榜榜单上始终名列前茅,不仅出现了一些红遍大江南北的超级畅销图书,而且个别国产原创文学畅销书开始走向海外诸多国家.尤其是2005年《狼图腾》创造的110万美元版权利润,足以令人不禁啧啧赞叹.  相似文献   

14.
一.为什么要走出去笔者本来以为这个问题不用再赘述了,但在就中国传媒业的走出去问题与业内有关人士交流时,发现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差别很大,有的人认为现在中国的传媒没必要走出去,在国内好好的,为什么要走出去呢?有的人认为,中国传媒首先要影响中国人,走出去影响谁呢?也有的人认为,就是要走出去,首先也得在国内做大之后再走出去(有点儿像攘外必先安内的论调)。还有的人认为,这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的,像美国那样,经济上发达了,文化产业自然也就走出去了。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通讯员孙牧)中国出版集团在第1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展位面积称得上是所有参展单位中的翘楚。不计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仅集团出版单位就预订了48个展位432平米。集团专设4个展位用来集中展示20世纪中国出版精品——《中国文库》200余种,以及集团重点推介的版权输出图书。在今年专门设置了期刊展,集团以42种期刊和3种报纸的强大方阵,占据了展场醒目位置。集团还一改以往所属单位平均分摊参展各项费用的做法,专门划拨资金,对重点版权输出项目进行广告宣传,为支持期刊“走出去”承担了期刊参展的各项费用。中国出版集团此次“走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提到:文化“走出去”的过程应该和风细雨,不能像对待经济那样对待文学的输出。对打动人们内心世界的文学作品,在“走出去”过程中切勿急于求成,应该符合其特有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走出去应该有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产品的国际化,二是企业的国际化,三是中介机构的国际化,四是市场规则和经营理念的国际化。当中国出版走出去成为我们的理想甚至成为一句口号的时候,不少的同行会突然发现,我们仍在为寻找走出去的大门而焦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提到:文化“走出去”的过程应该和风细雨,不能像对待经济那样对待文学的输出。对打动人们内心世界的文学作品,在“走出去”过程中切勿急于求成,应该符合其特有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无论是数字出版产品、实物产品、印刷服务,还是资本输出、版权贸易,出版业"走出去"工作都得到了持续性发展,呈现出量升质提的良好局面。在乐享成绩的当下,探讨以国家政策为杠杆的出版"走出去"的更大空间及可能,实现"走出去"的持久与稳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国家文化软实力命题下的出版"走出去"》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出版"走出去"的文化价值,认为出版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要让出版业成为塑造文化软实力的支柱产业,实现出版  相似文献   

20.
一.为什么要走出去 笔者本来以为这个问题不用再赘述了,但在就中国传媒业的走出去问题与业内有关人士交流时,发现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差别很大,有的人认为现在中国的传媒没必要走出去,在国内好好的,为什么要走出去呢?有的人认为,中国传媒首先要影响中国人,走出去影响谁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