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也相应增加,因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救助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在经济助困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体现在贫困生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心里贫困”现象突出,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努力让这些特殊的学生摆脱“心理贫困”困扰,是目前高校贫困生救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生对贫困生的认知问题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比较高职院校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贫困生在学校面临的压力"、 "经济贫困给贫困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贫困生救助"、 "技能诉求"等方面的认知.得出结论:高职院校贫困生对待经济贫困的态度不是十分乐观、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的认知存在差异、贫困生对精神帮助、能力提升上的需求高于经济上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既是一项经济问题,也是一项社会问题与伦理问题。政府是高校贫困生救助中的重要责任主体,对于政府而言,在实现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过程中应当遵循公正原则、差异性原则及公共性原则。各方社会主体应当体现出关爱、风险及尊重原则。经济上的外在支持只能暂时性地应对策略,坚毅的伦理品质才是高职院校大学生脱贫最为彻底的保证,需要大学生做到诚实守信、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4.
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工作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注和支持贫困大学生,是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公平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对贫困生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贫困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贫困生由于面临着学习、经济、情感、心理及就业等多重压力,更容易陷入精神和心理的贫困当中.在校园中他们往往很少参加聚会和文化活动,因而也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这进一步阻碍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在与同学相处中,贫困生容易导致过于自我保护,表现为孤僻、敏感、偏执和过激.解决贫困生问题是国家、社会各界和高校共同的责任,应多方努力,形成贫困生救助机制,使全社会共同关注贫困生问题;应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加大思想教育工作力度,使贫因生从精神上脱贫;应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为高职院校贫困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缺失问题与关怀体系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贫困生问题近年来已日益凸显。在强调经济救助的同时,其思想及心理健康状况也应引起重视。贫困生群体存在着诸多抑郁、自卑、焦虑、封闭、苦闷等心理缺失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成就动机、人际交往、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甚至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因此,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政策关怀和社会关怀,重视心理关怀、情境关怀和文化关怀,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贫困”,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规模日渐扩大,作为其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的人数亦日渐增多,他们除了承受经济压力外,还面临着“精神贫困”,诸如焦虑、抑郁、自卑、敏感、嫉妒和偏执,等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在注重对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通过剖析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以及学校“精神资助”工作不足等问题,思考相应对策,力求探究出塑造贫困生健康人格,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帮扶与救助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贫困生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开展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成为当前高校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工作不应仅仅局限在物质层面上的支持,应涵盖生理、心理、发展能力等各个方面。本文尝试从社会状态、心理健康状况和家庭关系状况分析了我国高校贫困生的现状,针对现有高校贫困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以求进一步探索建立一个相对全面的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目前的贫困大学生数量相当大。除了经济困难,贫困还给大学生带来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贫困大学生面临的非物质方面的问题日益严重,这引发了对我国当前高校贫困生救助机制的反思。我国传统的社会救助概念比较强调救助的物质性、经济性,但仅有物质上的帮扶还远远不能解决贫困生面临的问题,如果那些非物质的支持没有跟上,如素质能力较低、社会关系和情感上的体验不良等,就会导致贫困生不能善加利用物质方面的支持。因此,应该构建一个完善的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通过各类物质资助和非物质方面的相应服务,使贫困大学生得到充分有效的支持和救助。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不断攀升,贫困生心理问题日渐凸显.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高校的资助工作大多只停留在经济层面上,建立符合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经济资助与精神救助相结合的资助体系,营造关爱贫困生的人文环境,才能使贫困大学生全面成才.  相似文献   

10.
高职学生的贫困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困难的问题。它包括贫困生面临的物质资源的关系、知识技术信息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些社会机构间的关系以及自身能力的缺乏。教育是提升高职贫困生社会网络资本、摆脱贫困的主要途径。在大学里,高职贫困生可以对自己的社会网络进行重构,改善社会网络的结构,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个人发展平台。本文将社会网络分析这一工具运用到对贫困生的研究中,并试图通过这一新的视角描述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全面、深入地研究高职贫困生社会支持网络体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分析高职贫困生人生理想普遍比较模糊、心理障碍普遍比较严重、道德人格普遍有待健全等精神贫困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构建发挥"三个"主体作用、建立"四级"教育管理机制、搭建"五个"教育解困平台的高职贫困生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在学生总数中比重不断加大,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爱,是保证高校学生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通过公平资助,心理疏导,由自助、互助到助人等途径的转变,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学生进行人文关爱,需要严把公平资助的每个环节,对贫困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疏导,构建立体帮扶环境,建立长效机制,切实促进高职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惠及面广的民生工程。当前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就业等困难存在社会化欠缺问题,构建由助学到助人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是当前高校育人中的一项重要民生课题,它对有效化解高校贫困生的生存困境,实现教育公平诉求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从高校贫困生自我、家庭、社会、教育等多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贫困生经济贫困和非经济性贫困的根源;从激励贫困生各种能力充分发展的人本考量出发,从生存状态关怀逐步深入到持续发展关怀,优化其健康成长的教育机制和发展空间,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成长力和社会化水平,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籍贫困生是高校贫困生的主体,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经济压力、心理贫困、学业问题和就业困难等,且已成为学生忧心、家长愁心、学校担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针对高校农村籍贫困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救助理念.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教育救助政策,拓宽帮扶渠道,注重心理疏导,加强学业指导和开展就业培训等,提升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考察高职贫困生的宽恕水平现状,采用中国-Mullet宽恕问卷对262名高职贫困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职贫困生的宽恕得分(106.78±44.49)与非贫困高职生的宽恕得分(96.03±52)存在显著差异(t=3.91,p=0.000).农村贫困生的宽恕得分显著低于城镇贫困生的得分;非独生子女贫困生的宽恕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子女贫困生的得分.不同性质的贫困生的宽恕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单纯的经济贫困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心因性经济贫困学生,双重贫困的学生得分最高.总体来看,高职贫困生的宽恕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高职生,家庭来源、是否独生子女以及贫困的性质影响高职贫困生的宽恕水平.  相似文献   

16.
高职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更显得尤为重要,加之高职院校普遍成立时间较短,心理辅导工作不规范、不专业,使得很多高职贫困生不仅经济贫困,因经济压力导致的"心理贫困"现象也日益突出.本文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作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认为解决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应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完善高职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17.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同时还要做好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切实关心贫困生的需要,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才有可能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促使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高职贫困生在学业、经济、人际交往、就业、心理素质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比其他大学生更大,加强贫困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已迫在眉睫。本文对高职贫困生群体能力发展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完善资助体系和资助途径、引导学生勤工俭学、创建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做好贫困生的心理辅导等方面来增强高职贫困生各方面能力的途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救助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如何保证教育资源合理利用,使贫困学子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是一个目前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下的高校贫困学生救助工作中还存在着贫困生身份难以界定、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庞大、国家救助资源不足、助学贷款借还流程不尽如人意等诸多问题。只有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救助机制,完善与之相配套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同时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转变观念,从经济和精神两方面扶助贫困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提高资助工作的实质性效率。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院校贫困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弱势群体的典型代表。对其家庭地域、家庭经济、个人消费、学习、人际交往、思想行为活动、心理自评、就业期望和心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贫困慢慢从贫困生心理淡化,不再是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障碍,取而代之的是学习成绩、人际交往、心理调节和择业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建议要因势利导,做好家庭教育工作;要防治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发展,完善心理救助体系;要明确自我认知,提高抗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